《汉庭春秋之大风歌》——第四章、传位谜案


《汉庭春秋之大风歌》——第四章、传位谜案

嬴政最后一次东巡的随行人员中有李斯、赵高和胡亥,胡亥是嬴政的第十八子,嬴政驾崩后,胡亥继承帝位,为二世皇帝。

据《史记》记载,嬴政原意是将帝位传于长公子扶苏,但赵高联合李斯篡改了诏书,阴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然而,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扶苏,是嬴政的长子,其名取自《诗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一句,其中“扶苏”一词是形容树木枝繁叶茂,嬴政以此为名,可见对此子期望之深。然而,随着扶苏的成长,他渐渐对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与咸阳城中的儒学名家交往密切,潜移默化之中他的政治观更加倾向于分封制,甚至多次公开批评嬴政的施政方针,这让嬴政大失所望,他担心扶苏一旦上位,势必会重用儒生重建分封制,届时他辛辛苦苦完成的统一大业必将付诸东流!因此,他没有立扶苏为太子,但是,他也从未考虑过立其他的皇子为太子。在他看来,扶苏虽然政治观有问题,但他在处理政务却十分刚毅果断,在处理军务上也表现得很勇武,而且他仁而爱人,在朝野颇得人心,单从这些方面而言他比其他皇子优秀得太多,所以,嬴政一直不想放弃他,嬴政把东宫之位空置出来就是在等他回心转意,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摒弃儒家尊崇法家,成为大秦帝国合格的继承人!

然而,扶苏却一直未能领会嬴政的一番苦心。

当嬴政在咸阳城坑杀儒生时,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不发表意见,扶苏却跑去为儒生们求情,说天下人皆以孔子为师,如果坑杀儒生势必会得罪天下的读书人,造成国家动荡。这番话让嬴政彻底寒了心,“焚书坑儒”虽然残酷,但他是为了统一思想,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后世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这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为了统一思想,但扶苏没有看到这一层,反倒认为是嬴政为泄私愤而乱杀无辜。嬴政从这件事情上意识到扶苏对儒家是死心塌地,让他改变信仰是绝无可能的,嬴政失望透顶,彻底断了念想,决定不再苦等下去。

于是,他把扶苏贬到上郡去监军。在先秦时代,储君的政治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京畿一带,并且禁止其掌军,扶苏被贬到离咸阳城千里之遥的上郡去监军,就是把这两条禁忌都触犯了,嬴政这是在向天下人宣告大秦帝国的储君不会是扶苏。而此时,嬴政已经四十七岁,生命只剩下两年,为了扶苏,太子之位空悬了几十年,他也失望了几十年。现在,他等不起了,他必须在剩下的众多子嗣中选择一个来继承他的帝业。

两千年来,赵高都被丑化为一名形象猥琐,阴险狡诈的阉宦(后世称为太监)!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赵高并不是太监,相反他是一名身体健全的人,史籍记载他还生了一个女儿。

赵高本是赵国公室的后裔,其先祖曾被赵国送到秦国做人质,其后代也因此沦落为咸阳城的市井之徒。赵高在出生前,他的母亲因犯法而受刑,致使身体残疾,这令她无颜见人,于是她便一直留在隐宫工作。隐宫是当时政府专门为刑满释放的罪人设置的手工作坊,为宫廷服务,因为这些人在社会上受尽歧视,不被世人所接纳,所以,他们靠自己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政府便设置这一机构为他们谋生,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比普通庶民要低,被列入贱籍。赵高出生后受到母亲的牵连也被列入贱籍,这导致他的青少年时代活得很卑微,受尽世人的白眼,但由于他是公室后裔,使他有权力学习文字和律法,他便把这视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终日勤学不倦,刻苦钻研,渐渐地他的才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赏识,在咸阳城混得小有名气,这引起嬴政的注意,在他二十三岁那年,他被嬴政破格提拔为中车府令,专职宫廷的车马。

嬴政比赵高大一岁,赵高由于职务的关系,经常为嬴政驾车,两个同龄人便很快熟悉起来,两人的关系也由君臣变成了朋友。赵高的书法造诣很高,又精通刑狱法令,嬴政便经常将他带在身边,让他参与自己制定的各项重大决策,赵高也由此成为嬴政身边一个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当胡亥到了适学的年纪,嬴政想要为他物色一名老师,鉴于扶苏的失败,他对老师的人选看得格外慎重,这个人必须精通法家,而且是自己信得过的人,于是,他想到了赵高。

赵高接到这个任务后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他对胡亥的教育尽心尽力,执教非常严格,因此,胡亥进步很快,他对帝国的刑律和法家的精义都掌握得比较娴熟,并且,在和赵高长时间的相处中,胡亥对这位老师越来越敬重,两人关系也变得十分亲密。

在扶苏被贬后,立储被提上日程,赵高便在嬴政面前极力推荐胡亥。而胡亥的聪明机警也令嬴政十分喜爱,特别是他对法家思想和刑律的通晓令嬴政很赞赏,经过一年多的考核,胡亥渐渐取代扶苏在嬴政心中地位,成为了嬴政看好的继承人。

三十七年十月,嬴政开始最后一次东巡,这次与以往不同,他特地叫上胡亥,这其实是在向天下臣民昭示:胡亥将成为帝国的太子。因此,当嬴政在沙丘行宫驾崩时,李斯和赵高只是按照嬴政的旨意册立胡亥为太子,以继承帝位。而后世之所以认定扶苏才是嬴政钦定的继承人,是因为《史记》中的一段记载,说嬴政在驾崩时给扶苏发了一份诏书,诏书的内容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我们仔细分析这句话不难发现,诏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要把帝位传给扶苏,只是要求他回咸阳奔丧,因此,以此来判定嬴政要把帝位传给扶苏就显得很牵强了,把它看成老父亲给儿子的奔丧信则更为合理。且作为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嬴政在临终前肯定会对继承人做出明确的安排,不可能发出这样一份模棱两可的传位诏书,所以,说李斯和赵高篡改了传位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是没有根据的。

太史公司马迁记载秦始皇传位于扶苏或许出于是民间对扶苏的同情,相比于胡亥,老百姓更喜欢这位温文尔雅,待人宽和的长公子。但历史是理性的,她不受任何人的情感支配,扶苏继位并不符合历史实情,所以,胡亥才是嬴政钦定的唯一继承人,他的继位是完全合法合理的,并不存在什么阴谋,这就是这桩争议了几千年的传位谜案的真相!

不过,这桩争议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扶苏在朝野的巨大影响力,胡亥对此很忌惮,他此时只有二十一岁,无论是从政经验还是个人威望都远远不及他的这位兄长,况且扶苏此时手握三十万雄兵,蒙恬亦是他忠实的追随者,如果他和蒙恬带兵杀回咸阳,胡亥根本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他决定除掉这两个人。

胡亥和李斯、赵高商议,决定封锁始皇帝的死讯,秘不发丧,并将始皇帝发给扶苏的诏书压下,重新起草一份诏书,诏书的内容大致如下:扶苏与蒙恬将师数十万屯边,士卒多秏却无尺寸之功,不思悔改反将责任推卸于朕,实为不忠,扶苏监军于外不得立为太子,亦对朕心存怨恨,实为不孝,令扶苏赐剑自裁,蒙恬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胡亥将这份诏书盖上始皇帝的印玺,派心腹送到上郡。扶苏和蒙恬在上郡不知始皇帝的死讯,诏书至,扶苏见有印玺便信以为真,跑到内舍大哭一场,准备自杀。蒙恬作为政界的老江湖,越想越觉得这其中有问题,首先,诏书中所列罪状皆不尽不实,其次,以他对嬴政的了解,如果嬴政要处治一个手握重兵且身处边疆的高级将领,绝不会天真的以为只凭一份诏书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无疑是逼着将领反水,所以,他觉得这其中肯定有诈!于是,他跑进内舍拉住要自杀的扶苏,劝他给始皇帝写一份奏疏以探明这份诏书的真实性,至少要替自己辩解一下,如若确实属实那他再死也不迟,这本是折衷的好办法,如果扶苏听了那历史可能会改写,但他不肯听,他对蒙恬说:“父赐子死,尚安复请!”蒙恬很无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自杀。使者看到扶苏已死就催着蒙恬也赶快自我了断,但蒙恬这个老江湖哪有那么好说话,他死活不愿意死,吵着闹着要到始皇帝面前自行辩解,使者本就心虚,又孤身一人,不敢和他硬来,于是假意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哄骗到阳周县关押起来。

使者返回沙丘宫,向胡亥作了汇报,胡亥、李斯和赵高听到扶苏自尽的消息都感到万分惊喜,他们当初发出这份诏书时只是想试探下扶苏和蒙恬的反应,从没想过仅凭一份诏书就能要了扶苏的性命,毕竟他掌管着三十万大军,那可是帝国一半的军事力量,即使他抗旨不从,胡亥也拿他没办法,但没想到他竟然真的自杀了,这反倒让胡亥他们感到十分意外,一度以为是假消息,向使者反复确认后他们才敢相信。

扶苏一死,压在胡亥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时他才催促东巡的队伍赶回咸阳城,为始皇帝发丧。时值七月盛夏,

嬴政的遗体在高温下严重腐烂,发出阵阵恶臭,此时整个出巡队伍中知道始皇帝驾崩的只有胡亥、李斯和赵高三人,其他人还被蒙在鼓里,为了掩人耳目,赵高把一石腌鱼放在嬴政的辒辌车里,用腌鱼的臭味掩盖住遗体的腐烂气味,对外宣称始皇帝喜欢吃腌鱼,臭味都是腌鱼散发出来的。

回到咸阳,胡亥以太子的身份向天下公布始皇帝的死讯,并为其举行隆重的丧礼,丧事完毕,胡亥于章台宫即皇帝位,为二世皇帝。赵高也由中车府令升任郎中令,主管宫廷禁卫,位列九卿,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胡亥生长于幽宫,他从未参与过帝国的政务,也从未了解过民间的疾苦,对于如何管理这座庞大的帝国?他感到十分迷茫,因此,他本能的觉得只要跟着父亲的脚步走就不会出错,毕竟在那个时代,嬴政的光芒太过耀眼,胡亥和许多人一样,把他当成了神!于是,胡亥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效仿嬴政东巡郡县,向天下显示新皇帝的权威。

二世元年春,胡亥开始东巡,但在巡游的途中,很多大臣和地方官吏对这个年轻的皇帝表现出轻蔑,对他只是敷衍了事。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开国功臣,家世显赫,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国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自然不会把这个初出茅庐的小皇帝放在眼里。胡亥面对这种情况,既感到愤怒又觉得很无助,他害怕哪天稍有不慎,就会被这些人从皇位上拉下来。

此时,他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赵高,对他而言,赵高不仅是自己的启蒙老师,还是自己政治上的引路人,如果没有赵高在父亲面前极力的推荐,父亲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君临天下!于是,他向赵高倾诉了自己的担忧,而赵高对这些出身高贵的世家望族早已恨之入骨。赵高出身卑贱,在他年幼时,那些出身高贵的同龄人如果和他一起玩闹就会被他们的父母喝止,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因此沾染上贫贱的恶习,久而久之,那些孩子也开始瞧不起他,甚至恶意欺辱他,这一切都强烈地刺激着他的自尊心,他发誓要出人头地,成年后他通过自己的奋斗成功跻身仕途,成为秦王身边的近臣,他满心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摘掉卑贱的帽子,可以和上流社会的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然而,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朝堂上的公卿们依然耻于和他为伍,在他们看来赵高始终是那个从隐宫长大的贱民!这令赵高感到绝望,并由绝望衍生出入骨的仇恨,在仇恨中他的心理逐渐变得扭曲,他越来越渴望权力,在他看来,只有当自己爬上权力的巅峰,将所有人都踩在脚下时,才能得到尊严!

所以,当胡亥向他倾诉时,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要借助胡亥的权力狠狠地打压一下这些权贵功勋。于是,他向胡亥建议:将那些出身高贵,不服从陛下的官员全部诛杀,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充任要职,这些人没有势力,定会对陛下忠心耿耿。胡亥十分赞同,他觉得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威胁还能确立威信,是个好办法,他便让赵高全权处理。于是,赵高四处搜罗罪状编造罪名,大肆诛杀功臣,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和赵高结过仇的,同时他大力提拔新人,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

胡亥虽然年轻,却心狠手辣,通过诛杀功臣确立了自己的威信后,他又将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同胞兄妹。胡亥在一众兄弟姐妹中排行老末,他的继位难免会招致兄长们的猜忌,这让胡亥感受到了威胁,胡亥对他们的态度简单明了,就一个字——杀!一共诛杀了十二位皇子和十位公主,其手段之残忍让整个赢氏宗族感到震恐。

四月,东巡的队伍返回咸阳城,胡亥见到未完工的阿房宫,认为父亲未完成的的事业他一定要继续进行,此时位于骊山的始皇帝陵已大体完成,于是,他从骊山抽调七十万人修筑阿旁宫,七十万人一下子拥进咸阳城,这对咸阳城的治安造成极大的隐患,于是,他又抽调五万精兵强将来屯卫。此时,咸阳城内的行政人员、常住市民、施工人员和军队加在一起大概有百万人口,这在两千二百年前的秦代是不可思议的,纵使放眼当时的整个世界也不会有第二个城市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但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给这座超级都市提供供给是极其困难的,于是,胡亥从全国各郡县征调粮草物资来维持咸阳城的运转,为了避免浪费,他下令负责转运粮食的劳役必须自带干粮,并且不准用这些粮食救济咸阳城附近三百里以内的饥民,基本上胡亥是以一国之力来供给一座城市,这对本就不堪重负的百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短短三个月之后,在帝国南方的泗水郡蕲县大泽乡,一群手无寸铁的农民揭竿而起,掀开了反秦的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