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谐音字滥用怎么看?各种电影名,名人出个书也带上谐音?

博学范儿


我刚写了篇文章说起名字可以用谐音的方式,毕竟我们汉字的特点就是同音字太多,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绕口令《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氏适市。是时,氏视是十狮恃十石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使侍试拭石室,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是十石狮尸。是时,氏始识是实事实。试释是事。

所以借助谐音可以很快记住名字,我们县城一个吃麻辣烫的小店叫“上上签”,我就觉得很好,一是凸现我是卖麻辣烫的,二显得很吉利,还得有些小心思,所以我常去吃。

但是有句话叫物极必反。到处都是谐音起名字的店铺,书名或电影就没有意思了。总结一下无非一下两点原因:

1.没内涵,没故事,没底气,只能靠名字引起别人的注意。在推荐的时候只说一遍,别人也会记得,然后回去购买或观看。韩庚写过一本《夜伴三庚》,听着名字很瘆人呀,谢娜的《娜写年华》,名字也算说得过去,但是这些有多少真实性,又有多少深刻性呢?如果不是铁粉,我不会花钱购买,因为连名字都起的比较随意,可以给我什么信息量!

2.借名气。之前的电影或者作品有好的知名度,借助别人的知名度来抬高一下自己的起点。《月光宝盒》是周星驰的一部经典作品,我们可能忘了里面的情节,到周星驰那段“如果在爱之前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感动了多少人!我反正对它是百看不厌的,后来出了一部《越光宝盒》,也的天哪,虽然聚集了一大堆内地和香港🇭🇰明星,包括我们的娘娘,但是依然抵不住烂片的事实!

当然做什么事都得用心,并不是说谐音的书或电影一定是烂片,沈腾的《西虹市首富》也是用的谐音梗,但是它的确是一部很成功的商业片,101女团的歌也一炮而红,现在依然是健身房首选歌。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好,名字可以锦上添花,但绝对没有雪中送炭的作用!


野人可乐


这边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喧闹的世界杯大幕已落下,人们记住了捧走大力神杯、喜极而泣的德国队,记住了与冠军擦肩而过的阿根廷队,记住了被德国7:1血洗的巴西队。当然,也记住了网上一则悄然走红的段子:阿尔及利“哑”了,瑞“失”了,比利“失”了,巴“熄”了,荷“烂”了,阿根“停”了,德“过”了。简单有趣的文字游戏放松了球迷们紧绷的神经,也让谐音汉字的魅力展露无遗。

  谐音汉字的根源说

  不少老外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被“一音多字、一字多音”难倒,而“一音多字、一字多音”恰恰是汉字谐音特色的基础。

  汉字谐音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其他汉字来表达与原字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语言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字谐音的根源在于同音、近音现象。谐音现象的历史基本上和语言使用的历史同步。”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治理认为,谐音的使用与汉语自身的特点以及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在他看来,汉字谐音产生了一种“中国式幽默”——如歇后语由前后两段组成: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水瓶)、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两段之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但在实际中往往只说前段,让听者自己“悟”出后段,形成说者和听者的默契,从中得到快感。

  谐音应用的全视角

  汉字谐音的应用,古已有之,既有避讳之嫌: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代百姓讽刺官员田登为避“谐”,规定把“灯”说成“火”(“登”“灯”谐音)的故事;也有辞趣之用:如“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全文仅用一个读音,一气呵成,形似绕口令,读来却句句有味。

  汉字谐音也渗透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如在大门上倒贴“福”字,取“福到”之意;“鱼”“莲”与“余”“连”谐音,因而成为民间年画或雕塑作品中的常用元素;网络谐音词更是五花八门:“酱紫”、“神马”、“886(拜拜了)”……商业广告中,谐音汉字如“咳不容缓”、“天尝地酒”等日渐增多,众人褒贬不一。

  具有多年汉语教学经验、曾赴国外担任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厦门大学教师周轶认为,汉字谐音的用途多是“表达求变”,既可一语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可有言外之意,如“烟酒解决(研究解决)”;还可传递特别的感情色彩,如“粪青”(愤青)。

  身为“90后”的网友小陈觉得,自己使用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原因在于“有趣、方便、能传达自己特定的心情”;小王则认为,网络谐音词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使用,“只要不影响理解,又能达到表达效果,是很好的事”。

  谐音规范的新思考

  谐音汉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带来趣味的同时,也惹过不少麻烦。

  今年6月,一则“苟姓后人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再姓苟”的报道引发热议;去年11月,武汉千名学生集体“纠错”报纸杂志、电视栏目、名人微博中滥用谐音的现象;不少小学教师则表示,修改学生作文好似在“猜谜”,文中不乏“稀饭(喜欢)”“+U(加油)”等词。原为趣味和审美而生的谐音汉字,却被频繁滥用。那么,谐音的趣用与滥用区别何在?汉语规范性何去何从?

  在唐正大看来,谐音现象包含了“谐音词”和“本词”。能否让受众无障碍地由“谐音词”联想到“本词”是趣用与滥用的界限所在,成功的联想也是“谐趣”效果的心理学来源。

  国际汉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汉语学报》编辑部主任方环海认为,汉语言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外在力量很难损害汉语体系的根基。他说:“如果把汉语系统比作是长江,往里面倾倒一点东西并不改变其流向。”唐正大则认为,汉语谐音以及很多修辞现象,都是一种文字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审美性,但既然是游戏,就需要规则。“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一定‘免疫力’的成年人来说,不过是博得一哂;但对于少年儿童却具有误导作用,”他说。

  此外,谐音汉字还需要在适宜的场合运用。“如果是对话双方的封闭式交流,不应、也很难有规则限制;但如果语言行为具有扩散性,小到日常讲话、微博博文,大到广告词、社会公文等,都应该负起相应责任。”唐正大说。

  汉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意美、形美、音美。在中国不断开放、大踏步走向世界的今天,汉语正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喜爱和学习。如何既保护汉语纯洁性,又给汉语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是我们全体母语为汉语的人们所应该思考的,也是我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必须时刻当心的问题。

你的关注和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樱桃番茄GO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其显著的文明标志之一就是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字,以及衍生而出的汉语言文化。

汉字结构精妙、寓意深远,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感和内在神韵。

随着历史的演变,汉字数量也与日俱增,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训纂篇》约有 5400字,唐代《字林》有12824字、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类篇》增加到31319字,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达到了封建时代文字数量的顶峰。进入近代社会,1915年所著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71年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1990年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依托汉字,古人在抑扬顿挫、纵横捭阖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字数量虽多,但在使用上却都延续着十分苛刻的规矩,在历史上极少会出现谐音字满天飞的“囧相”,最多也就是利用不多的通假字来阐明心意。

经济繁荣的现代,为谐音字的盛行提供了“社会化”的土壤,汉字谐音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愈发“蓬勃泛滥”。谐音字究竟好不好,我们应该正反两方面看。

首先我们来看它的积极意义。谐音字在一定情况下,寄托了人民的美好希望,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比如人们在大门上倒贴“福”字,取“福到”之意;“鱼”“莲”与“余”“连”谐音,于是各种喜庆海报贴画层出不穷。为了自娱自乐,人们在网络上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谐音字词,比如“酱紫”、“神马”、“886(拜拜了)”……,很多字词都超出了本来的含义,证明了国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比起好的一面,我们更要看到谐音字的负面影响。准确来说,谐音字泛滥现象是从广告行业开始的,一些广告商在承接制作广告时,为了标新立异、夺人眼球,不顾语言文化传统和规范,故意糟改成语或词语,故意使用谐音字。如有的 热水器的广告是“随心所浴”,有的止咳药品的广告是“咳不容缓”,有的口腔药品的广告是“快治人口”,有的胃病药物广告是“无胃不治、无所胃惧”,自行车的广告是“乐在骑中”, 治疗痣疮的药物广告是“有痔之士、痔在必得”。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修小补”,实则在无形中降低了公众的审美标准和品位,同时也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处在求知阶段的未成年人,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学识误导,容易“误人子弟”。

总之,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意美、形美、音美。对于谐音字,我们要理性认知,取精去糟,不能盲目追求眼球效应,忽视了教育本义,不能让低俗的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左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齐民要述


这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中华汉字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博大精深!每一个字的演化都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不同的构成写法即使音相同,义却不同,字同音不同义亦不同。谐音字使用的普遍出现,说明现代人浮躁,急功近利,治学不严。现在高品质文字作品少,巩与这有关。治学严谨是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的重重保证。


何道光


谐音梗有幽默意味的,也有讽刺意味的,如果电影名和名人出书运用恰到好处的谐音梗不仅讨喜,而且对影片和作品也会达到另类宣传的效果。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谐音想引起大众注意,那就会流于艳俗,而且好故事好作品多半不会以名字争胜,只能说明作品本身没什么热点只能另辟蹊径夺人眼球。


梦回苏州ZH


个人认为是一种文化发展,有些不能说是滥用。,当然泛滥不行,无文化底线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