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諧音字濫用怎麼看?各種電影名,名人出個書也帶上諧音?

博學範兒


我剛寫了篇文章說起名字可以用諧音的方式,畢竟我們漢字的特點就是同音字太多,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繞口令《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食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氏適市。是時,氏視是十獅恃十石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使侍試拭石室,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是十石獅屍。是時,氏始識是實事實。試釋是事。

所以藉助諧音可以很快記住名字,我們縣城一個吃麻辣燙的小店叫“上上籤”,我就覺得很好,一是凸現我是賣麻辣燙的,二顯得很吉利,還得有些小心思,所以我常去吃。

但是有句話叫物極必反。到處都是諧音起名字的店鋪,書名或電影就沒有意思了。總結一下無非一下兩點原因:

1.沒內涵,沒故事,沒底氣,只能靠名字引起別人的注意。在推薦的時候只說一遍,別人也會記得,然後回去購買或觀看。韓庚寫過一本《夜伴三庚》,聽著名字很瘮人呀,謝娜的《娜寫年華》,名字也算說得過去,但是這些有多少真實性,又有多少深刻性呢?如果不是鐵粉,我不會花錢購買,因為連名字都起的比較隨意,可以給我什麼信息量!

2.借名氣。之前的電影或者作品有好的知名度,藉助別人的知名度來抬高一下自己的起點。《月光寶盒》是周星馳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們可能忘了裡面的情節,到周星馳那段“如果在愛之前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感動了多少人!我反正對它是百看不厭的,後來出了一部《越光寶盒》,也的天哪,雖然聚集了一大堆內地和香港🇭🇰明星,包括我們的娘娘,但是依然抵不住爛片的事實!

當然做什麼事都得用心,並不是說諧音的書或電影一定是爛片,沈騰的《西虹市首富》也是用的諧音梗,但是它的確是一部很成功的商業片,101女團的歌也一炮而紅,現在依然是健身房首選歌。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好,名字可以錦上添花,但絕對沒有雪中送炭的作用!


野人可樂


這邊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喧鬧的世界盃大幕已落下,人們記住了捧走大力神杯、喜極而泣的德國隊,記住了與冠軍擦肩而過的阿根廷隊,記住了被德國7:1血洗的巴西隊。當然,也記住了網上一則悄然走紅的段子:阿爾及利“啞”了,瑞“失”了,比利“失”了,巴“熄”了,荷“爛”了,阿根“停”了,德“過”了。簡單有趣的文字遊戲放鬆了球迷們緊繃的神經,也讓諧音漢字的魅力展露無遺。

  諧音漢字的根源說

  不少老外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被“一音多字、一字多音”難倒,而“一音多字、一字多音”恰恰是漢字諧音特色的基礎。

  漢字諧音是指在語言運用過程中,藉助於音同或音近的其他漢字來表達與原字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從而造成一種特殊效果的語言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漢字諧音的根源在於同音、近音現象。諧音現象的歷史基本上和語言使用的歷史同步。”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教授王治理認為,諧音的使用與漢語自身的特點以及漢民族的思維方式有關。在他看來,漢字諧音產生了一種“中國式幽默”——如歇後語由前後兩段組成:飛機上掛暖壺——高水平(水瓶)、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兩段之間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繫,但在實際中往往只說前段,讓聽者自己“悟”出後段,形成說者和聽者的默契,從中得到快感。

  諧音應用的全視角

  漢字諧音的應用,古已有之,既有避諱之嫌: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宋代百姓諷刺官員田登為避“諧”,規定把“燈”說成“火”(“登”“燈”諧音)的故事;也有辭趣之用:如“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全文僅用一個讀音,一氣呵成,形似繞口令,讀來卻句句有味。

  漢字諧音也滲透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如在大門上倒貼“福”字,取“福到”之意;“魚”“蓮”與“餘”“連”諧音,因而成為民間年畫或雕塑作品中的常用元素;網絡諧音詞更是五花八門:“醬紫”、“神馬”、“886(拜拜了)”……商業廣告中,諧音漢字如“咳不容緩”、“天嘗地酒”等日漸增多,眾人褒貶不一。

  具有多年漢語教學經驗、曾赴國外擔任本土漢語教師培訓的廈門大學教師周軼認為,漢字諧音的用途多是“表達求變”,既可一語雙關,如“道是無晴卻有晴”;也可有言外之意,如“菸酒解決(研究解決)”;還可傳遞特別的感情色彩,如“糞青”(憤青)。

  身為“90後”的網友小陳覺得,自己使用網絡漢字諧音詞的原因在於“有趣、方便、能傳達自己特定的心情”;小王則認為,網絡諧音詞是對語言的一種創造性使用,“只要不影響理解,又能達到表達效果,是很好的事”。

  諧音規範的新思考

  諧音漢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帶來趣味的同時,也惹過不少麻煩。

  今年6月,一則“苟姓後人寧可不上戶口,也不讓孩子再姓苟”的報道引發熱議;去年11月,武漢千名學生集體“糾錯”報紙雜誌、電視欄目、名人微博中濫用諧音的現象;不少小學教師則表示,修改學生作文好似在“猜謎”,文中不乏“稀飯(喜歡)”“+U(加油)”等詞。原為趣味和審美而生的諧音漢字,卻被頻繁濫用。那麼,諧音的趣用與濫用區別何在?漢語規範性何去何從?

  在唐正大看來,諧音現象包含了“諧音詞”和“本詞”。能否讓受眾無障礙地由“諧音詞”聯想到“本詞”是趣用與濫用的界限所在,成功的聯想也是“諧趣”效果的心理學來源。

  國際漢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漢語學報》編輯部主任方環海認為,漢語言具有自我淨化的功能,外在力量很難損害漢語體系的根基。他說:“如果把漢語系統比作是長江,往裡面傾倒一點東西並不改變其流向。”唐正大則認為,漢語諧音以及很多修辭現象,都是一種文字遊戲,具有趣味性和審美性,但既然是遊戲,就需要規則。“對於受教育程度較高、具有一定‘免疫力’的成年人來說,不過是博得一哂;但對於少年兒童卻具有誤導作用,”他說。

  此外,諧音漢字還需要在適宜的場合運用。“如果是對話雙方的封閉式交流,不應、也很難有規則限制;但如果語言行為具有擴散性,小到日常講話、微博博文,大到廣告詞、社會公文等,都應該負起相應責任。”唐正大說。

  漢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意美、形美、音美。在中國不斷開放、大踏步走向世界的今天,漢語正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喜愛和學習。如何既保護漢語純潔性,又給漢語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是我們全體母語為漢語的人們所應該思考的,也是我們在語言運用過程中必須時刻當心的問題。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其顯著的文明標誌之一就是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漢字,以及衍生而出的漢語言文化。

漢字結構精妙、寓意深遠,有著無與倫比的外在美感和內在神韻。

隨著歷史的演變,漢字數量也與日俱增,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訓纂篇》約有 5400字,唐代《字林》有12824字、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類篇》增加到31319字,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達到了封建時代文字數量的頂峰。進入近代社會,1915年所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71年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

依託漢字,古人在抑揚頓挫、縱橫捭闔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漢字數量雖多,但在使用上卻都延續著十分苛刻的規矩,在歷史上極少會出現諧音字滿天飛的“囧相”,最多也就是利用不多的通假字來闡明心意。

經濟繁榮的現代,為諧音字的盛行提供了“社會化”的土壤,漢字諧音也逐漸滲透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也愈發“蓬勃氾濫”。諧音字究竟好不好,我們應該正反兩方面看。

首先我們來看它的積極意義。諧音字在一定情況下,寄託了人民的美好希望,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比如人們在大門上倒貼“福”字,取“福到”之意;“魚”“蓮”與“餘”“連”諧音,於是各種喜慶海報貼畫層出不窮。為了自娛自樂,人們在網絡上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諧音字詞,比如“醬紫”、“神馬”、“886(拜拜了)”……,很多字詞都超出了本來的含義,證明了國人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比起好的一面,我們更要看到諧音字的負面影響。準確來說,諧音字氾濫現象是從廣告行業開始的,一些廣告商在承接製作廣告時,為了標新立異、奪人眼球,不顧語言文化傳統和規範,故意糟改成語或詞語,故意使用諧音字。如有的 熱水器的廣告是“隨心所浴”,有的止咳藥品的廣告是“咳不容緩”,有的口腔藥品的廣告是“快治人口”,有的胃病藥物廣告是“無胃不治、無所胃懼”,自行車的廣告是“樂在騎中”, 治療痣瘡的藥物廣告是“有痔之士、痔在必得”。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修小補”,實則在無形中降低了公眾的審美標準和品位,同時也嚴重破壞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對於處在求知階段的未成年人,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學識誤導,容易“誤人子弟”。

總之,漢字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意美、形美、音美。對於諧音字,我們要理性認知,取精去糟,不能盲目追求眼球效應,忽視了教育本義,不能讓低俗的譁眾取寵喧賓奪主,左右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齊民要述


這是現代社會的悲哀。中華漢字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演化都充滿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不同的構成寫法即使音相同,義卻不同,字同音不同義亦不同。諧音字使用的普遍出現,說明現代人浮躁,急功近利,治學不嚴。現在高品質文字作品少,鞏與這有關。治學嚴謹是中華文化傳承發揚光大的重重保證。


何道光


諧音梗有幽默意味的,也有諷刺意味的,如果電影名和名人出書運用恰到好處的諧音梗不僅討喜,而且對影片和作品也會達到另類宣傳的效果。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諧音想引起大眾注意,那就會流於豔俗,而且好故事好作品多半不會以名字爭勝,只能說明作品本身沒什麼熱點只能另闢蹊徑奪人眼球。


夢迴蘇州ZH


個人認為是一種文化發展,有些不能說是濫用。,當然氾濫不行,無文化底線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