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中通过对表象的分解,使得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意象的生成由两步完成:前意象状态的表象分解和确定意象的表象选择。前者属于感知与认识,尚未真正进入艺术思维范畴;而只有当诗人经过对表象的选择,意象得以确认,这才进入艺术思维。而这种选择与意象的创造,更多的是借助直觉完成的,直觉对于意象的创造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意象是由表象经过情感处理后产生的“情感表现”,是表象之上的一个概念。那么在表象上升为意象这一过程中,其具体的思维步骤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需要详加阐述的。

现代史中通过对表象的分解,使得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

由表象上升为意象,基本前提是需要有客观表象的存在。但这时作为前意象状态的表象,其本身也还是模糊的,尚处于未被意识显现与把握的状态中,这就需要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分解活动而使表象清晰起来,然后选择与情感相契合的,成为意象。因此由表象到意象的生成,这一过程中的诗人思维活动,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前意象状态的表象分解;第二,确定意象的表象选择。前意象状态的表象分解表象的分解,又称为“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表象从整体物象中加以分离,并与相关的表象分开,以便单独提取出来。

现代史中通过对表象的分解,使得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

试读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进入空旷的大山,所见所闻必定充塞耳目,大千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统一体,每一个表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客观物在人还没有深度感知时,以混沌、模糊、未分化的状态存在于人的浅层意识之中。如果对这个作为整体的大自然不进行分解,就无法一一感知,进而完成艺术的再创造。在上诗创作过程中,诗人王维自然是对“空山”所见所闻作了分解,只不过这种“分解”活动并不是每次都十分自觉、明确的,有时候往往是在不自觉或潜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经过这种“表象的分解”,诗人的情感与“空山”“人语”“返景”“深林”“青苔”这些表象发生了作用,进而作成这首品格素淡、意境清新的绝句。

现代史中通过对表象的分解,使得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

表象的分解阶段,外部世界与心灵世界尚处于相对隔离状态。在两者接触之前,外部世界对于诗人的心灵来说,是一个模糊茫然、无序混沌的存在。诗人开放五官,世界以色,香、味等多种形式走向你,从局部的侧面个别的了解,到全面的正面的整体的把握,进一步深化了感觉、《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深化了认知。同时诗人不断对外部表象进行分化、整理、比照。通过分化、整理、比照,外部表象变得清晰而明朗,许多原先未呈现于意识的表象内容逐渐成为感知对象。这时候,在诗人眼里,外部世界再不是原先那么单调、划一,相反变得具体、细致、丰富,进而深刻。

现代史中通过对表象的分解,使得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

表象的分解是与观察、感知紧密伴随的心灵活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诗句,都是细致的观察后做出的分解提取。假设,你到过某一处池塘,心里记下的仅仅是水面有几许荷叶、几朵荷花,如此而已,这种观察就是大略的、模糊的,其表象的分解也是粗糙的;假如你还看到荷茎有断折的,荷叶有破裂的,有浮于水面的,也有立于水面之上的,荷花是开放的,也有含苞的。此外,还对水中云影、日光、浮萍、蒸腾的水汽等记忆犹新,那么这种表象分解就细致多了。

现代史中通过对表象的分解,使得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

现代新诗中,表象细致精到的不乏其例。试读下诗:

虫声让我怀着夏日的绿意了/山气的幽深先取了天地的暖/光影明晦相成以去/......阳光里有野花地的笑/我听见灵魂的小语/曲直的松下/暮风吹起它的歌吹/相与永恒而在的/是这潭光和柘辛笛

现代史中通过对表象的分解,使得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

《潭柘》诗中的一切都来自诗人精细的观察、感知与在此基础上的分解提取,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使画面具体可感,充满勃勃生机。通过表象的分解,对象本身获得了清晰化明朗化效果,并使原先未呈现于意识的内容成为感知表象。经过分解后的表象世界已比原先未分解时丰富得多了。这就给表象的取舍提供了材料。因此可以说,有了分解,也才能有表象,分解又是获得表象的手段经过分解后获得的丰富的表象,使得选择有了可能。但这些表象仍然是属于前意象状态的,具有原始、纷乱、无序的性质,哪些表象真正能与情感整合,能成为情感的表现形式,此时还是未知的,这就有待于下一步的表象选择。

我是“钱多多爸爸”,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