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在海淀香山南路有一座城堡式建築——團城演武廳。它始建於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是

北京僅有的一組別具特色的城池式武備建築,也是北京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臺、校場混為一體的武備建築群,古建藝術風格獨特。同時,它還是北京市海淀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團城風光


團城演武廳的興建與清代平定大小金川有著直接的關係。清乾隆十一年,四川金川地區土司之間為爭地發生內亂。次年,清廷派兵制止,大金川土司遂起兵叛亂,襲擊清軍。大小金川地區本就山高險峻,溝壑相連易守難攻,加上當地土司還在險要路口及山澗溝谷等要塞砌築了許多高大、堅固的石碉樓,派兵把守,使得清軍久攻不克。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乾隆皇帝從八旗將士中選出精兵,在香山地區仿建了幾十座碉樓演練攻碉戰術。乾隆十四年,清軍取得了勝利,乾隆皇帝感於這支部隊的驍勇,遂將其命名為“健銳雲梯營”,作為常設的“特種部隊”駐紮在西山腳下,同時修建以團城、演武廳為主體的校場,作為“健銳營”定期合練的演練場。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雲梯是啥樣的?


“健銳營部隊”以雲梯兵為主,兼顧鳥槍兵、騎兵和水兵。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沒有飛機導彈,攻城自然少不了雲梯。


在團城演武廳的展廳內陳列有“健銳營”曾使用過的雲梯的複製模型,該模型根據《清會典》中所記載的健銳營雲梯尺寸按比例縮小而成,實際的雲梯要比模型大得多。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雲梯是古代戰爭中用於攀登城牆的攻城器械。冷兵器時代,城牆的破壞極為困難,藉由雲梯直接進行攻擊是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國古代,一般認為雲梯的發明者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巧將魯班,魯班所造雲梯的形制現在已無從考證。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雲梯的戰術並非以單梯作戰,否則極易為敵人所消滅。必須先集結大量的雲梯於矢石的攻擊範圍外,然後由炮隊先行攻擊城牆,待減低敵人的防禦力後再由雲梯部隊衝鋒,以使攻城部隊的傷亡減到最低。《清會典》中記載有“健銳營”使用的雲梯,二丈二尺(約高7米),形與宋代的飛梯相同,只是在梯前部增加兩根長木柄以利推進。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團城“形狀”之謎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關於為什麼要建造這樣一個形狀的城,大致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認為是供“健銳營”士兵練習攻城之用。第二種認為團城是演練或接受檢閱時供大臣們觀看的看臺,所以團城又被稱為“看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團城有保護皇帝的作用,在皇帝閱武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危險情況,可以讓皇帝進入城中暫避,起到一定的防範效用。普遍認為第二種說法更加可信一些。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健銳營”實行八旗兵制,分為左右兩翼。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最高長官為總統大臣,由皇帝指派王公大臣輪流擔任。營址佈局猶如鳥之兩翼,由香山靜宜園宮門兩側,分別向東、南伸展,八座旗營各成一體,共有兵士3000人。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團城演武廳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使其成為眾多影視作品的拍攝取景地。在《霸王別姬》《還珠格格第三部》《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孝莊秘史》《投名狀》等影視作品裡,都能看到團城演武廳的影子。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除了獨具特色的建築和展品之外,來團城演武廳還能看到坦克和高射炮等現代武器。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有射箭項目可以玩!而且不是一般的射箭,是古代射箭,成人兒童都可以玩。


如果你鍾愛影視劇,亦或喜歡研究古代兵器......等到疫情結束,不妨和親朋好友前去打卡,如此有趣且長知識的教育基地,不容錯過!


原來乾隆的“特種部隊”一直在這裡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