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今天是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125周年纪念日,125年前,中国近代海军的先驱——北洋海军在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后,因装备落后、实力不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沉没军舰4艘,搁浅军舰1艘,重伤军舰3艘,伤亡1000余人。

对比双方参战兵力:

北洋海军:12艘军舰,总排水量34496吨,兵员2309人,军舰最高航速15节、最低航速6节,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50门,100毫米以上口径速射炮3门,新式军舰无。

日本海军:12艘军舰,总排水量40849吨,兵员3630人,军舰最高航速23节、最低航速10节,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06门,100毫米以上口径速射炮70门,新式军舰6艘。

对于这次海战,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里曼特尔评价道:“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不能全扫乎华军者,则以有巍巍铁甲舰两大艘也”。

这“巍巍铁甲舰两大艘”,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定远”和“镇远”。当海战进行到下午15时30分时,随着“济远”带头擅自逃跑,其他北洋军舰或跟随其逃往旅顺方向,或脱离战场驶往浅水区躲避,只有“定远”和“镇远”依然坚持作战。此时“定远”前部已燃起大火,8门305毫米主炮也因为中弹受损,只剩下5门可以使用,4门150毫米副炮还剩下3门可以使用;305毫米开花弹已经用尽,只剩下几十发穿甲弹,150毫米炮弹已经用光。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状况下,两舰依然结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镇远号的累累弹痕(白框处)

最终退缩的是日本人。17时许,日本海军开始撤退,而此时“镇远”的305毫米穿甲弹只剩下3发,“定远”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战斗再持续15分钟,日本海军将轻易俘虏两艘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铁甲舰。幸运的是,日本海军的精神首先支撑不住了,他们看不到击沉“定远”和“镇远”的希望。正因为其决定性的表现(如果他们也逃跑,那么北洋海军将全军覆没),战后只有两艘铁甲舰的军官得到了清廷的奖赏。

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到本文要批驳的对象上来。头条作者李三万先生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发表了一篇文章《甲午海战中,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什么连一艘日舰都没有击沉?》,令人遗憾的是,作者由于缺乏近代海军知识,每一段都有明显的错误,因此也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在此将逐条予以批驳和纠正,以正视听。

错误一:“定远”和“镇远”战斗力是所有参战舰艇中最强的。

“定远”级铁甲舰只有6门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仅相当于大部分日本军舰的一半,李三万之所以认为其战斗力最强,无非是看到其装备的305毫米主炮,可这炮真是参战舰艇最强的吗?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镇远号主炮,可以发现炮管很短,而炮管长度直接影响到威力

其实不然,当初设计时由于强求305毫米主炮可以回旋向两舷开火,而又受限于舰体长度,所以不得不采用了已经落后的25倍径短管炮,初速500米/秒,穿甲厚度441毫米,还不如北洋海军各巡洋舰的210毫米35倍径炮(初速530米/秒,穿甲厚度451毫米),比起日本军舰的320毫米和260毫米就差距更大了。

错误二:北洋水师从上到下,就是输在不尊重科学,不相信科学上。

作者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是日本的,“已经发明了苦味酸炸药,威力巨大”,这是事实,可以证明日本海军锐意进取,但是能证明北洋水师不尊重科学,不相信科学吗?不能,因为作者自己都说了,关于苦味酸炸药敏感易爆的难题,“对此西方列强也没什么好办法”,既然西方列强都没办法,是不是能证明西方列强不尊重科学,不相信科学呢?相信没有人会这么认为,所以这个论据对于作者的论点是毫无证明意义的。

第二是北洋的,作者举了两个论据,一是把英国顾问琅威理气走的“撤旗事件”,一是“定镇二舰回来后,一直就没建成可以对二舰提供维护保养的深水船坞,出了问题,就要到日本长崎去修”。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琅威理是英国试图控制北洋海军的代理人

作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即论据无法证明论点。撤旗事件的发生,是因为琅威理在长崎事件中不顾自己作为中国海军顾问的立场,反而站在维护英国远东利益的立场上,私自与日方接触,透露中方情报,并公然反对与日本开战。对于这样一个屁股坐歪了的顾问,北洋海军上下都十分厌恶,于是耍手段将其驱逐,这是涉及到海军姓中还是姓英的问题,不是反对科学的问题。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旅顺军港港池,港池旁的一个船型小池就是可以修理定远号的船坞

关于船坞就更是贻笑大方了,李鸿章早在1877年就提出买铁甲舰必须要建船坞,1882年开始建设,只是这种工程需要的技术和难度对于当时还依靠手工建设的中国来说十分困难,工期比较长,和不尊重科学、不相信科学完全扯不到一块去。作者这种论据无法证明论点的问题,说明作者不仅仅是缺乏相关历史知识,连基本的论证方法都存在缺陷。

错误三:北洋海军主炮威力过剩

其实北洋海军恰恰是炮弹威力不足。因为北洋海军长期以西方列强海军为老师,将攻击铁甲舰的穿甲弹作为主要弹种。当时克虏伯公司没有研发出可靠的穿甲弹引信,克虏伯穿甲弹得依靠击中目标时的火药摩擦引发爆炸,起爆概率极低。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已经意识到穿甲弹攻击无装甲的日本军舰效果不佳,改以开花弹为主弹种,但是清政府不准北洋海军外购军火,只能依靠天津机器局自制,但天津机器局生产能力有限,所以到战争爆发时开花弹储量很少。而且克虏伯开花弹依然是装填黑火药,爆炸威力也非常有限。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定远的305炮弹,右边两种开花弹为弹头引信,左边穿甲弹没有引信

而日本海军使用的炮弹以英国阿姆斯特朗和法国加纳为主,穿甲弹引信可以确保炮弹因击中目标而骤然减速时,惯性推动引信击发火药而引爆炮弹。同时还有作者提到的苦味酸炸药威力远远高于黑火药的情况,后来英国和法国相继研制了自己的苦味酸炮弹。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大东沟海战中,最大口径的火炮就是日本海军的320毫米加纳炮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日本海军同样装备了不少大口径重炮

所以北洋海军的主炮不是威力过剩,而是因为引信和装药方面的缺陷导致威力不足才是真的。如果认为中口径速射炮胜过大口径火炮,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实际上大家也可以看到,铁甲舰被淘汰后,战列舰主炮的口径越来越大。即使日本海军也并没有像作者所说的“已经放弃了大口径舰炮,转而采用中口径速射炮”,大东沟海战中,日本海军拥有3门320毫米炮、4门260毫米炮、4门240毫米炮,哪一点有放弃大口径舰炮的迹象?

错误四:“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可以加装很多速射炮”

这个论点体现出了作者对军舰船体空间设计概念并不清楚,“定远”级铁甲舰的火力布局属于19世纪80年代昙花一现的斜连主炮台式,军舰的主炮布置在两座装甲炮台内,以一前一后斜连的方式布置在中部,以便让四门主炮可以同时向两舷以及首尾射击。缺点是为了留出主炮射界,大片主甲板无法布置设施,过于浪费甲板空间。所以作者臆想在铁甲舰上加装很多速射炮是行不通的。

驳李三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

日本海军绞尽脑汁,也只能加装2门炮,为此牺牲了主炮向后射角

实际上日本海军俘虏“镇远”号后也伤透了脑筋,最后没办法只有牺牲主炮向舰尾射击的功能,在军舰后部甲板室两侧安装耳台,加装了两门152毫米速射炮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