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今天是甲午戰爭大東溝海戰125週年紀念日,125年前,中國近代海軍的先驅——北洋海軍在經過5個小時的激戰後,因裝備落後、實力不足,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沉沒軍艦4艘,擱淺軍艦1艘,重傷軍艦3艘,傷亡1000餘人。

對比雙方參戰兵力:

北洋海軍:12艘軍艦,總排水量34496噸,兵員2309人,軍艦最高航速15節、最低航速6節,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50門,100毫米以上口徑速射炮3門,新式軍艦無。

日本海軍:12艘軍艦,總排水量40849噸,兵員3630人,軍艦最高航速23節、最低航速10節,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06門,100毫米以上口徑速射炮70門,新式軍艦6艘。

對於這次海戰,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裡曼特爾評價道:“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艦兩大艘也”。

這“巍巍鐵甲艦兩大艘”,就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定遠”和“鎮遠”。當海戰進行到下午15時30分時,隨著“濟遠”帶頭擅自逃跑,其他北洋軍艦或跟隨其逃往旅順方向,或脫離戰場駛往淺水區躲避,只有“定遠”和“鎮遠”依然堅持作戰。此時“定遠”前部已燃起大火,8門305毫米主炮也因為中彈受損,只剩下5門可以使用,4門150毫米副炮還剩下3門可以使用;305毫米開花彈已經用盡,只剩下幾十發穿甲彈,150毫米炮彈已經用光。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狀況下,兩艦依然結伴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戰鬥。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鎮遠號的累累彈痕(白框處)

最終退縮的是日本人。17時許,日本海軍開始撤退,而此時“鎮遠”的305毫米穿甲彈只剩下3發,“定遠”的情況也差不多,如果戰鬥再持續15分鐘,日本海軍將輕易俘虜兩艘已經失去抵抗能力的鐵甲艦。幸運的是,日本海軍的精神首先支撐不住了,他們看不到擊沉“定遠”和“鎮遠”的希望。正因為其決定性的表現(如果他們也逃跑,那麼北洋海軍將全軍覆沒),戰後只有兩艘鐵甲艦的軍官得到了清廷的獎賞。

說了這麼多,現在回到本文要批駁的對象上來。頭條作者李三萬先生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發表了一篇文章《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令人遺憾的是,作者由於缺乏近代海軍知識,每一段都有明顯的錯誤,因此也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在此將逐條予以批駁和糾正,以正視聽。

錯誤一:“定遠”和“鎮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

“定遠”級鐵甲艦隻有6門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僅相當於大部分日本軍艦的一半,李三萬之所以認為其戰鬥力最強,無非是看到其裝備的305毫米主炮,可這炮真是參戰艦艇最強的嗎?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鎮遠號主炮,可以發現炮管很短,而炮管長度直接影響到威力

其實不然,當初設計時由於強求305毫米主炮可以迴旋向兩舷開火,而又受限於艦體長度,所以不得不採用了已經落後的25倍徑短管炮,初速500米/秒,穿甲厚度441毫米,還不如北洋海軍各巡洋艦的210毫米35倍徑炮(初速530米/秒,穿甲厚度451毫米),比起日本軍艦的320毫米和260毫米就差距更大了。

錯誤二:北洋水師從上到下,就是輸在不尊重科學,不相信科學上。

作者為了證明這個論點,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是日本的,“已經發明瞭苦味酸炸藥,威力巨大”,這是事實,可以證明日本海軍銳意進取,但是能證明北洋水師不尊重科學,不相信科學嗎?不能,因為作者自己都說了,關於苦味酸炸藥敏感易爆的難題,“對此西方列強也沒什麼好辦法”,既然西方列強都沒辦法,是不是能證明西方列強不尊重科學,不相信科學呢?相信沒有人會這麼認為,所以這個論據對於作者的論點是毫無證明意義的。

第二是北洋的,作者舉了兩個論據,一是把英國顧問琅威理氣走的“撤旗事件”,一是“定鎮二艦回來後,一直就沒建成可以對二艦提供維護保養的深水船塢,出了問題,就要到日本長崎去修”。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琅威理是英國試圖控制北洋海軍的代理人

作者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即論據無法證明論點。撤旗事件的發生,是因為琅威理在長崎事件中不顧自己作為中國海軍顧問的立場,反而站在維護英國遠東利益的立場上,私自與日方接觸,透露中方情報,並公然反對與日本開戰。對於這樣一個屁股坐歪了的顧問,北洋海軍上下都十分厭惡,於是耍手段將其驅逐,這是涉及到海軍姓中還是姓英的問題,不是反對科學的問題。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旅順軍港港池,港池旁的一個船型小池就是可以修理定遠號的船塢

關於船塢就更是貽笑大方了,李鴻章早在1877年就提出買鐵甲艦必須要建船塢,1882年開始建設,只是這種工程需要的技術和難度對於當時還依靠手工建設的中國來說十分困難,工期比較長,和不尊重科學、不相信科學完全扯不到一塊去。作者這種論據無法證明論點的問題,說明作者不僅僅是缺乏相關歷史知識,連基本的論證方法都存在缺陷。

錯誤三:北洋海軍主炮威力過剩

其實北洋海軍恰恰是炮彈威力不足。因為北洋海軍長期以西方列強海軍為老師,將攻擊鐵甲艦的穿甲彈作為主要彈種。當時克虜伯公司沒有研發出可靠的穿甲彈引信,克虜伯穿甲彈得依靠擊中目標時的火藥摩擦引發爆炸,起爆概率極低。甲午戰爭前,北洋海軍已經意識到穿甲彈攻擊無裝甲的日本軍艦效果不佳,改以開花彈為主彈種,但是清政府不準北洋海軍外購軍火,只能依靠天津機器局自制,但天津機器局生產能力有限,所以到戰爭爆發時開花彈儲量很少。而且克虜伯開花彈依然是裝填黑火藥,爆炸威力也非常有限。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定遠的305炮彈,右邊兩種開花彈為彈頭引信,左邊穿甲彈沒有引信

而日本海軍使用的炮彈以英國阿姆斯特朗和法國加納為主,穿甲彈引信可以確保炮彈因擊中目標而驟然減速時,慣性推動引信擊發火藥而引爆炮彈。同時還有作者提到的苦味酸炸藥威力遠遠高於黑火藥的情況,後來英國和法國相繼研製了自己的苦味酸炮彈。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大東溝海戰中,最大口徑的火炮就是日本海軍的320毫米加納炮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日本海軍同樣裝備了不少大口徑重炮

所以北洋海軍的主炮不是威力過剩,而是因為引信和裝藥方面的缺陷導致威力不足才是真的。如果認為中口徑速射炮勝過大口徑火炮,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實際上大家也可以看到,鐵甲艦被淘汰後,戰列艦主炮的口徑越來越大。即使日本海軍也並沒有像作者所說的“已經放棄了大口徑艦炮,轉而採用中口徑速射炮”,大東溝海戰中,日本海軍擁有3門320毫米炮、4門260毫米炮、4門240毫米炮,哪一點有放棄大口徑艦炮的跡象?

錯誤四:“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可以加裝很多速射炮”

這個論點體現出了作者對軍艦船體空間設計概念並不清楚,“定遠”級鐵甲艦的火力佈局屬於19世紀80年代曇花一現的斜連主炮臺式,軍艦的主炮佈置在兩座裝甲炮臺內,以一前一後斜連的方式佈置在中部,以便讓四門主炮可以同時向兩舷以及首尾射擊。缺點是為了留出主炮射界,大片主甲板無法佈置設施,過於浪費甲板空間。所以作者臆想在鐵甲艦上加裝很多速射炮是行不通的。

駁李三萬關於甲午海戰的文章

日本海軍絞盡腦汁,也只能加裝2門炮,為此犧牲了主炮向後射角

實際上日本海軍俘虜“鎮遠”號後也傷透了腦筋,最後沒辦法只有犧牲主炮向艦尾射擊的功能,在軍艦後部甲板室兩側安裝耳臺,加裝了兩門152毫米速射炮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