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育鄰夢

家庭、學校、社會合力才能教導出好孩子,在立德樹人上,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歌唱:“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每個社會中的人們都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之中,以家庭為基礎投身到社會建設分工中去;學校是承擔孩子童年成長教導的社會性場所,是社會生產分工協作進化的必然結果;社會是家庭、學校、企業等所有人類生活動集合的統稱,人類的生活是社會性的,社會性的人又是從家庭、學校中走出來的。因此,家庭、學校、社會必定是分工協作的有機統一體。

教學不是家庭、學校或者社會任何單方面的事情,它是家庭、學校、社會必須協調合作完成的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家庭是教學活動的第一站,是引導孩子習得成長習慣、養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場所,是人生成長生根發芽的地方;學校是社會進化出來專注傳授人類文明的集中場所,學校的使命就是傳承、傳播人類文明,以同等的方式賦予每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智慧知識,是支撐起人生成長軀幹的地方;社會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礎環境,每個人學習的智慧知識都來自於社會生產、生活,並最終運用到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去,是人生成長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的地方。

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茁壯成長

成長教導家庭、學校、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人是社會性群居的動物,家庭是每個人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起始點和落腳點;學校是專注學習、成長的場所;社會是個人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分工的實施場所。每個人都成長在特定的家庭之中、接受一定階段的學校教育、參與到一定範圍的社會生產生活環境之中,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都是集體性的。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單個個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從社會中獲取資源、從同伴兒那裡獲得成長幫助,個人成長之後又以自我能力奉獻回饋社會建設發展。

家庭、學校、社會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三者相輔相成一個都不能少。家庭和睦、融洽的孩子往往性格開朗、外向活潑,而缺乏家庭關懷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遇到事情容易自己藏在心裡、不合群;學校是孩子們成長活動的重要場所,從入學開始至大學畢業,學校成為了每個人成長中的第二個家庭,學習過程中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都深深的影響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社會自不必說,它每個人都不可迴避而且複雜的存在,正所謂“三人行必有吾師”,生活中所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會影響個人的成長生活。因為,每個人成長的目的就是為融入社會生活,個人能力能夠獲得社會認同、能夠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能夠通過個人能力回饋社會建設換取個人社會價值。

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家是成長之根

教育系統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這項工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都發揮著各自的職能作用。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人生成長必經的三個重要節點,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環環相扣,但各自擁有明確不同的側重點。按照孩子的成長過程,與接受教育的對應為家庭的、次後學校的、最後是社會的,三者之間有分工也有融合。孩子未上學之前,家庭教育是相對獨立的;孩子進入學校後,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關係就十分緊密起來。但是,家庭教育仍然不失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基。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特點在於:① 家庭教育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學習成長是從家庭中開始的。為此,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做好家庭教育意味著為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夯實了基礎。② 家庭教育教授的內容包羅萬象。孩子要成長、成才,必要的條件是應該具備較強獨立生活能力,具備積極、向上、堅韌不拔做人做事的成長習慣,家庭教育就是通過生活實踐培養孩子懂得生活、學會生活的習慣。家庭教育的點點滴滴,匯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溪流,集成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江河、湖海。③ 家庭教育是貫穿人生成長的教育,自孩子受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家庭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處理好與學校和社會教育之間的關係,首先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基礎,家長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引導孩子養成熱愛學習的成長習慣;其次要通過家庭教育把孩子學到的知識融化到成長實踐中去;最後要做好打家庭教育的“持久戰”的準備,改變“依賴”學校和社會教育的被動狀態。家庭教育需要有常時計劃和靈活性安排、要結合家庭生活實際,積極主動地、經常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搞好互動配合。要不斷總結經驗,根據孩子成長變化、學校教學變化和社會環境變化調整家庭教育策略。

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家庭教育生根

2、學校教育。學校是孩子們集中成長的場所,是社會集中傳授智慧知識給孩子們的集中場所,是人們獲取智慧知識的主要途徑。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做好密切配合互動,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應解決好:① 老師與家長的“配合”流於形式的問題。家訪、家長會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最好方法,但很多情況下家訪也就是老師與家長聊聊天、家長會不是“總結會”、就是“批評會”。“總結”和“批評”很大程度上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主場”看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與客觀相脫離,而家長多被置於聆聽、受教的角色,變相變成了對家長的“教育”和“批評”;② 避免將家長會變成家庭教育“專家”報告會,不能總是利用家長會請心理專家作報告。因為,“專家”報告側重於心理學專業,對於家長來說可操作性較差,而且心理學往往忽視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心理學畢竟只是一門關注個人心理成長的專業性學科,它在龐大的家庭教育內容中只佔極小的比例。另外,有些學校課程與家庭教育的實際相脫離,比如德育內容好,但學校老師和社會都未做到,給孩子成長造成困惑,特別是在“碰瓷”現象頻發的當下幫扶弱者已經成為一種高消費;③ 有些老師的繼續教育滯後於家庭教育的需要和社會教育的發展,導致很多教師不能較好地指導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 

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學校教育強幹

3、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不存在具體的教學形式、不侷限於特定的教學場所,如果把培訓列入社會教育或許能夠稍微清晰一點兒社會教育是什麼。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視角去理解,社會教育就是除家庭和學習之外的教育,社會教育就是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學習,也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師”。廣泛的社會教育就是社會生活,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人生的成長進步與其所生活、成長的時代密不可分。沒有一個人的成長活動是能夠離開社會而獨自存在的,人類生產、生活都是集體性的。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社會教育,是與人類社會進步相適應的生存、成長模式,也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必然選擇。當今社會發展進步飛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每天都有大量的知識信息被創造、被發現,學習是保持時刻成長不被社會落下最好的最佳途徑,個人生命力量是渺小的,剛出生的新生命幾乎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有,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不能行走,甚至連生理活動中的排洩活動都必須依賴父母的幫助。學習活動的基本就是通過不斷的模仿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能夠發揮出生命的潛能。學習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生命之中每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離不開學習,從吃飯、穿衣、行走、言語,到工作、創作每一項人類的活動技能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孩子如同一粒種子,擁有無限的成長可能,而實現各種可能的必經途徑就是學習,學習是獲取智慧的最佳途徑。譬如學習語言是為了更好的與人溝通交流;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的計量,適應社會生產分工、統計收益;學習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是為了更好的瞭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和我們的“鄰居”。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知識與智慧是社會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其又在社會實踐中指導生產活動。所以,向社會學習、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學習是獲取最前沿成長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實現人生成長夢想的最佳通途。

​那麼,社會教育如何做好孩子們的成長引導呢?簡單的歸結就是做好社會文化娛樂導向、引領好民風,將文娛作品列為教育關注對象、讓文娛產品符合歷史與生活實踐;讓民風建設成為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主軸,倡導和諧、奉獻、公正、廉潔的分工協作生產生活方式,讓每個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助力孩子們健康成長的主人翁。生活分兩端,一端向外獲取成長養分,另一端向外輸出成長果實。家庭教育所生出的根系發達才能更好的獲取成長、成才的養分,枝幹強健才能支撐起健壯的身軀,最終才能實現生命成長的枝繁葉茂、瓜甜果香,更好的為上建設輸送能量。


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教導孩子們茁壯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