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Cote d'ivoire):认识篮球场外的“大象之国”

科特迪瓦共和国西非,面积32.2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7万(2018)。国名是“象牙海岸”的法语音译。

该国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自北向南大致分三部分:海拔500—1000米的高地;向东、向南为海拔200—500米的高平原,南部为低平原,西南起伏,东南平缓。植被也与地形地貌吻合,北部是稀树草原,向南依次为种植栽培区、赤道林区和沿海狭长区。

科特迪瓦(Cote d'ivoire):认识篮球场外的“大象之国”

以北纬7°为界,以北为热带草原,南为热带雨林,年均气温25℃,降水2000毫米以内。境内河流密布,均自北向南注入几内亚湾。矿产资源有钻石、黄金、石油和多种有色金属,农产品以热带经济作物闻名,主要有可可、咖啡、棕榈油、棉花等,盛产红木等珍贵木材。

科特迪瓦(Cote d'ivoire):认识篮球场外的“大象之国”

科特迪瓦居民分为当地人和邻国移民两大部分,当地人又分为4大集团、69个族群,“4大”以语言和区域划分为东南的阿肯系(其中的巴乌雷族为该国第一大族群)、西南的克兰系、东北的沃尔特系和西北的曼德系,境内邻国移民占到总人口的20%以上。宗教信仰方面,穆斯林占40%,基督教徒占27%,其余为原始宗教信徒,北方人多信伊斯兰教,南部沿海居民信基督。法语是官方语言,4大族系语言通行各居住区域。

该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公元11世纪,北部出现政治和贸易中心。13—15世纪,其北部隶属于马里王国。在法国人到来之前,科特迪瓦从未形成政治上统一的国家。1447年,葡萄牙人发现几内亚湾沿海地带象牙贸易兴盛,故称之“象牙海岸”,其时不包括内陆。随后,欧洲传教士和贸易商接踵而至,1842年,法国排挤了其他殖民势力。1893年,该地成为法国自治殖民地,两年后被划入法属西非。

科特迪瓦(Cote d'ivoire):认识篮球场外的“大象之国”

史上一般把1842年至1960年视为法国统治时期,彼时的科特迪瓦景况乏善可陈,海湾波涛汹涌,矿藏资源不丰,西南森林难入,北部红土飞扬。二战结束时,科特迪瓦还是个的单一经济国家,咖啡占出口额的2/3。当地人“不守时间,懒洋洋地打发日子”,西方媒体普遍认为“它要加入国际乞丐的行列”。

乌弗埃-博瓦尼,一位巴乌雷族酋长之子低调而又稳健地改变着这个国家。他接受过法国殖民教育,曾经学医并担任卫生部门官员,还做过种植园主,创建了该国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后来进入政界,创立民主党,成为法国人信任的合作者。1960年,邻国独立的惊雷震醒这位沉湎于“法兰西共同体”之梦的智者,他毅然从戴高乐手中讨回自决权,同年8月11日,没费一枪一弹,没有慷慨激昂,科特迪瓦宣告独立。

那时的非洲,反殖反帝风起云涌,而在科特迪瓦,政治与社会波澜不惊。自称该国“第一农民”的乌弗埃-博瓦尼,首先把农业做实做大,咖啡、可可和木材成为国家3大经济支柱,科特迪瓦可可年产130万吨列世界首位,咖啡产量与出口也名列世界前茅。再有经济多样化,南部的沼泽地变成种植园,油棕、菠萝、香蕉和天然橡胶等经济作物成为新亮点,农业成为该国经济兴旺的命脉。在此基础上,采矿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二、三次产业蓬勃兴起,国民经济实现二次腾飞。

科特迪瓦(Cote d'ivoire):认识篮球场外的“大象之国”

发展惠及国民。在首都阿比让成为黑非洲最豪华都市的同时,农村出现柏油马路、电话线和自来水,财政预算20%用于教育(免费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均是非洲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媒体注意到,不像其他非洲国家居民因战乱、饥荒外逃,科特迪瓦反倒吸引着大量邻国的移居者,他们在该国工厂、林场或种植园干活,一个季节就能挣到800美元,然后“衣锦还乡”……活力、潜力、吸引力,科特迪瓦闪闪招引,“西非经济之肺”、“火车头”等赞誉实至名归。

那时的科特迪瓦还有“和平之窗”和“民主样板”的美誉。半个多世纪以来,民主党是唯一的全国性政党,被国民叫做“老头”的乌弗埃-博瓦尼仁慈宽容,他用“对话取得和平”,60年代多次赦免未遂政变的发起军官,1977年连续3天与罢课大学生沟通,化解学潮,据说他没有处死过一个人,没有关过政治犯,这在非洲简直闻所未闻。至于他的缺点,就是“太法国化和家长式”了,科特迪瓦保留着前殖民者的明显痕迹,国名还是“象牙海岸”的法语音译。他用法国资本、人才和军人深信不疑,一切包办忽视了制度建设……1993年,在位33年、时年88岁的“老头”去世了。

科特迪瓦(Cote d'ivoire):认识篮球场外的“大象之国”

1999年圣诞节前,科特迪瓦发生独立后首次成功兵变,从那时起,“和平窗口”不再,动荡与内战的阴霾笼罩大象之国。

2002年9月,一场未遂政变和随后的内战分裂了这个国家。“新生力量”的北方在经济上与邻国以咖啡、可可换石油,南方则依托深水良港阿比让和西非商贸中心的地位维持增长,双方离心离德,以致2010年11月大选,南方的巴博和北方的瓦塔拉都宣称自己获胜(这一幕10年前曾出现过,当时是政变领导人盖伊和巴博打擂,国际社会一致支持后者),4个多月后,在法国“独角兽”部队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干预下,巴博被拿下,瓦塔拉成为科特迪瓦第一位穆斯林总统。

科特迪瓦(Cote d'ivoire):认识篮球场外的“大象之国”

曾经超越族群和宗教意识40年的科特迪瓦,何以重陷泥沼?

几十年来,来自第一大族系阿肯的天主教徒乌弗埃-博瓦尼凭借一己之力,维持着国家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曼德和沃尔特族系人口超过阿肯,乌弗埃-博瓦尼的继任者、阿肯族系三位领导人大搞“科特迪瓦化”运动,歧视排斥其他族系和邻国移民(以穆斯林为多),导致国家地理上的南北分化,族群对立,宗教敌视,军队不属于国家而忠于族群和地区,国家焉能不乱?

作为西非共和制国家,科特迪瓦行政上照搬法国模式,全国分19大区、58省,采用中央集权的政体,学者给出解决族群和地域分裂僵局的两条思路:效仿尼日利亚的联邦制,抑或通过沟通、和解与对话,淡化族群意识,在不同族群中树立共同的“科特迪瓦民族”理念,让科特迪瓦成为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2018年该国实现GDP430亿美元,贫困率46.3%,预期寿命54.1岁。

国家沉沦,“大象”崛起,凝结着科特迪瓦意志的国家足球队从未停止飞奔,从2006年的德国,再到南非,直至巴西,还有篮球场上的“大象”。至于动物界的大象,它以团队群居彰显力量,大象之国唯有团结才能向上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