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徐奇淵:聚焦宏觀經濟三大顧慮,保住企業和生產能力

張一、徐奇淵:聚焦宏觀經濟三大顧慮,保住企業和生產能力 | 宏觀經濟

文/中海晟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

統觀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各項政策工具的特點,本文指出,財政政策尤其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同時,貨幣政策應更多扮演適應性、跟隨性調整的角色,為政府支出、企業紓困提供較為寬鬆的流動性環境。

4月17日,繼中國統計局發佈一季度宏觀數據之後,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應對疫情的政策框架。統觀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各項政策工具的特點,財政政策尤其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同時,貨幣政策應更多扮演適應性、跟隨性調整的角色,為政府支出、企業紓困提供較為寬鬆的流動性環境。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當前貨幣政策寬鬆的空間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的回答至少取決於三個顧慮。

顧慮一:通脹壓力上升

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通脹率為5%,有的觀點擔憂此時貨幣政策寬鬆會加大通脹壓力。但以下事實表明,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並不是通脹問題,而恰恰是總需求不足:

其一,3月生產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為-1.5%,處於近年來的較低水平。

其二,事實上如果剔除食品價格漲幅,則非食品CPI、非食品PPI同比漲幅分別為0.7%、 -2.0%。均處於多年以來低位。

其三,3月PPI的食品類價格同比漲幅仍然處於高位,但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利潤累計同比增速,卻出現了顯著下滑、甚至是較大幅度負增長。這表明食品價格上漲主要是供給衝擊。

其四,從環比來看,食品價格已經出現下跌、走弱的趨勢。

這些事實表明,疫情衝擊之後的復工過程中,中國經濟仍面臨總需求的進一步收縮。當前,我們首先應該擔憂的,並不是總需求過熱問題、也不是通脹問題,而是總需求不足問題。當前食品價格結構因素,不應成為貨幣以靈活方式實現適度寬鬆的桎梏。

张一、徐奇渊:聚焦宏观经济三大顾虑,保住企业和生产能力 | 宏观经济

圖1:當前主要矛盾不是總需求過熱,而是總需求不足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Wind數據終端以及作者估算。

顧慮二:資產價格泡沫的壓力

是否會催生資產價格泡沫,這是貨幣政策寬鬆的另一個擔憂。短期看,影響房價的主要是居民槓桿率。從長期看,主要是居民收入、人口流動和土地供應等。

在一些重點城市,人口大量流入和土地供應不足導致了房價一度上漲過快。在這些熱點區域,如果能夠適當釋放疫情後改善型購房需求、增加土地供給,不僅能緩解房價上漲壓力,而且有利於增加土地出讓金,適當彌補財政收入下降帶來的缺口。

相反,繼續抑制需求、嚴控土地供給,不但無助於釋放購房需求,在流動性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反而可能導致房價進一步上漲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方面,從2000年以來幾次大牛市經驗看,貨幣寬鬆是牛市的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條件。當前中國股市估值總體較為合理,且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只要政策寬鬆力度適度,出現大範圍資產價格泡沫的可能性較小。

對於監管層而言,首要的關注點是防止資金扎堆,避免其對部分行業和個別公司的過度炒作。

顧慮三:銀行淨息差下降

如果不考慮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那麼降息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如何維持商業銀行必要的淨息差。

一直以來,淨息差是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而對於銀行而言,負債端成本的剛性和資產端收入的隨行就市背景下,利率越低,淨息差越小。簡單的相關性分析顯示,7天逆回購利率每降100個基點(BP),大約影響商業銀行息差30至60個BP,滯後期約為3至6個月左右。

目前7天逆回購利率已經從去年的2.55%降到了目前的2.2%,降幅達到35個BP。由此測算,商業銀行淨息差極有可能從目前的2.2%降到2%左右的水平。如果考慮經濟下行情況下,銀行不良率上升對撥備率要求的提高,1%左右的淨息差是比較合適的。

這意味著,僅從7天逆回購利率看,如果要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大約還有150個BP的降息空間。換而言之,7天逆回購利率可以從目前的2%左右是水平降到0.5%。

應著眼於紓困,將彈藥打到位

與以往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不同,此次經濟下滑主要是外生衝擊,並不是經濟自身結構失衡引發的問題。當務之急,必須維持住經濟的造血功能,要保住企業,保住生產能力。

當疫情衝擊過去時,只要企業仍在、就業崗位仍在,經濟能夠實現較快反彈。反之,則復甦之路將更加漫長。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保”,體現了維持住經濟基本盤的思路,貨幣政策調控也需要從這個角度為紓困創造條件。

利率方面,降低央行逆回購、各種便利的利率是題中應有之義。考慮到當前經濟形勢的嚴峻性,需要在預留出必要政策空間的前提下,將彈藥打到位。

此外,與降低貨幣利率相比,更重要的調整政策利率。貨幣市場利率主要影響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而在完成LPR利率轉換之前,央行確定的各種期限的政策利率是存量貸款定價的主要參照標準。

與其頗費周折地在增量貸款方面考慮如何降低融資成本,不如直接降低政策利率。考慮到目前150萬億的銀行貸款規模,根據前面的測算分析,貸款降息幅度在150個BP左右,累計可以為實體經濟節約成本2.2萬億。

最後,降準步伐也不應停止。降準的意義並不在於向經濟提供多少流動性,而是在於銀行能夠獲得更低成本的資金,替換原來以各種便利獲得的高成本資金。

以結構性寬鬆改善利差和期限結構

3月以來,在多次降準和調整貨幣市場利率之後,市場的短端利率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是長端利率降幅相對較少。如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月份初的2.36%降到目前的1.2%,降幅為118個BP,同期,十年期國債的降幅僅為55個BP。

這充分說明流動性的寬鬆已經傳導到市場,但出於對未來經濟和通脹的擔憂,長端利率降幅並不明顯,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債成本。與此同時,產業債的信用利差從3月初的85個BP增長到120個BP,實體經濟享受到貨幣寬鬆帶來的好處並不多。

從歷史數據看,與短端相比,長端利率下降確實存在一定的滯後效應。但考慮到形勢的緊迫性,從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角度看,確實有必要採取一些非常規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如央行適當加大購買長期限國債的規模,以求在短時間內壓低長端利率。

张一、徐奇渊:聚焦宏观经济三大顾虑,保住企业和生产能力 | 宏观经济

圖2:寬鬆增加流動性但並未降低長期成本

张一、徐奇渊:聚焦宏观经济三大顾虑,保住企业和生产能力 | 宏观经济

圖3:風險溢價並未隨貨幣寬鬆而降低

张一、徐奇渊:聚焦宏观经济三大顾虑,保住企业和生产能力 | 宏观经济张一、徐奇渊:聚焦宏观经济三大顾虑,保住企业和生产能力 | 宏观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