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在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有一座明代正统年间的观象台,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1442年建立),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古老的,明朝的时候,观象台上就有了简仪,浑仪,还有浑象等天文仪器,台下还有漏壶,圭表等等。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康熙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增设了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都是欧洲标准,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也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高十四米,南北长二十米,东西长二十四米,上面有八架清代天文仪器。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古代帝王很重视天象,经常有天象示警的说法。从诸葛亮观测天象,到清廷设立天象官,甚至有各地报的祥瑞,或者黄河挖出河图来了,都要和天象对照起来,以见证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早在七百五十年前,王恂,郭守敬等人,在古观象台北边,就建了一座司天台,那就是北京古观象台的前身。明朝以后,在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仪器。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清朝康熙皇帝对西方的科学来者不拒,充满好奇,于是,南怀仁设计监造了赤道经纬仪,象限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纪限仪,还有天体仪。三百年前,纪理安设计了地平经纬仪。后来乾隆又下令建造了玑衡抚辰仪等等。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这个像一把弓箭一样的仪器,就是纪限仪,它是南怀仁设计监造的,用于测量60度角以内的任意两个天体的角距离的天文仪器。到了1900年,纪限仪,还有另外四件天文仪器,被作为战利品搬走了。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这个就是天体仪,主要用于黄道,赤道,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等。这个仪器,直径六尺,叫做浑象,布列这大小不等,镀金铜星1876个,分为282个星官。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这个就是赤道经纬仪了,在古观象台的南侧,是南怀仁监制的。1900年被法国搬走,到了1902年的时候归还,重新安装在这里。中间的圆环,南高北低,环面上有24个大格,代表24个小时。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这个是黄道经纬仪,外层是南北向正立的子午圈,两极有铜轴。子午圈内的一个大圈叫做极至圈,用钢轴契合在子午圈的两个极点上,叫做黄道经纬仪。苍龙的爪子紧紧抓住雕有云纹斜交的十字交梁上。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建立以后,北京古观象台不再作为观测研究之用,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尤其1931年九一八以后,把浑仪,简仪,漏壶等七件,都搬到了南京,都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古观象台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政要大佬都来这里参观,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伏斯达等人都来参观。浑仪是复制品,简仪也是复制品,后院还有日晷和圭表等计时的仪器。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央视的老台标,用的就是黄道经纬仪和赤道经纬仪里面那两个圈,从某个角度看,和台标一模一样的,就是连个圆圈,沿着不同的轴心转动,看起来很简洁,也很经典,不得不佩服设计建造的南怀仁了。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除了上面这八件仪器,下面还有陈列室,展览馆,很多数学家,天文学家的塑像,像郭守敬,张衡,等等,张衡的墓鸟,地动仪,都是宇宙间神乎其神的东西,尤其可以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这个是地平经仪,云柱支撑,中间是圆盘,四角有三根龙柱及一根铸造精细的铜柱来支撑,下面十字交梁,有螺柱用来调整水平。看起来像个晾衣架,其实很是精巧。既实用又很美观。

600年观象台屹立至今,央视的台标由它而来

公元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上有天文图案。公元8世纪的敦煌星图,中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区划分等。还有对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的研究,都是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