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電影《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張雪迎、果靖霖主演的一部青春片。被譽為十年來國產電影裡最好的青春片。該片榮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影片《狗十三》聚焦中國式“愛的教育”,講述的是一個十幾歲女孩幾年內的成長經歷,但濃縮了人生從童年到成年最殘酷的變化過程,其核心事件是養狗。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析影片所體現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的傷害


一、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粗暴干涉

影片中的李玩,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父親另外成家,並生了一個弟弟。李玩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親每週過來看一下李玩,李玩正處在青春期,對人對事有著自已的理解,她有自已的個人愛好,但是,影片中,無論是父親,還是爺爺奶奶都對她進行過粗暴的干涉。

(一)學習愛好方面:


《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李玩喜歡的是物理,想參加的是物理興趣班,但是父親卻執意幫他改為英語興趣班,令李玩非常討厭,可是父親卻說:這是為了你好。言下之意,是因為我愛你,才會這麼做。但是父親卻沒有尊 重李玩的意願,強行幫她改了興趣班。這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李玩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之後李玩被迫參加了英語興趣班,可是她學起來卻顯得無精打采,在英語課上完全不聽老師的課,而是看逼得書,以致老師讓她來朗讀時竟然不知道該讀哪裡。


好在李玩天資聰明,在一次英語考試中,以95分的高分奪得全年級第一名,獲得老師的讚揚。但因為終究不是自已的最愛,加上前一天的事情影響了心情,在全市英語演講比賽中,表達得斷斷續續,毫不流暢,被迫中途放棄。但是在初三時的物理競賽,竟一舉拿下全省第一名,獲得保送上重點高中的資格,無疑是對父親當初選擇興趣班的一次打臉。


(二)飲食方面。

李玩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那麼久,卻不懂得李玩不愛喝牛奶,奶奶還近乎強迫似的給她喝牛奶,還說:牛奶是好東西。結果李玩喝了幾口就吐了。


(三)關於養狗。


《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父親為了給她解悶,給李玩買了一條狗,李玩給它取名叫愛因斯坦(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李玩對物理的喜愛),李玩跟愛因斯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爺爺把狗弄丟了,李玩發了瘋似的到處尋找,但還是沒有找到,她傷心不已。

李玩的繼母想出了一個辦法,她買了一隻相同品種、外形一模一樣的狗回來冒充愛因斯坦,說愛因斯坦找到了,然而趕回家的李玩發現,這隻狗並非愛因斯坦。但眾人卻口口聲聲說是愛因斯坦,以一種近乎野蠻的的手段逼迫李玩承認面前這隻狗就是愛因斯坦,李玩的內心感覺受到極大的愚弄,她悲憤的質問:“你們都當我是傻子嗎?”跑出家門了。


爺爺奶奶擔心李玩想不開有什麼不測,就出門找她,結果爺爺因此弄傷了腳,平時幾乎都不出門的奶奶迷了路。父親見非常惱火,大聲責罵李玩不懂事,直接了扇了李玩幾巴掌,將李玩打到在地,這幾巴掌,扇在李玩的臉上,更是扇在觀眾的心上,刺痛了多少觀眾的心。跟《葉問4》中葉問打了兒子葉正一巴掌的情景何其相似。過後,李玩的父親又覺得很後悔,他向李玩道歉,還說爸爸是因為愛你,才打你,以後你就會明白了。


此時此刻,看這部電影的觀眾是不是感覺影片中的父親不就是現實中的我們嗎?在我們中國的家庭教育中,打罵孩子似乎就是天經地義的,幾乎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很少會有家長覺得有什麼不妥。連兒歌《我有一個好爸爸》的歌詞都說到:“哪個爸爸不罵人,哪個孩子不捱打,打是親來罵是愛,還是那個好爸爸。可以說是“打是親罵是愛”的直接體現。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進行簡單、粗暴的教育,逼迫孩子就範。


《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二、漠視了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

(一)得不到父母更多的陪伴產生的孤獨。


父母離異後,李玩只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都不在身邊,父親也只是每週來探望一次。但爺爺奶奶畢竟不能代替父母,爺爺奶奶只關注李玩是否吃飽喝足,從來不跟李玩進行談心式的交流,也就不知道李玩內心深處想的是什麼。


《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影片中多次出現爺爺奶奶與李玩在一起吃飯的場景,他們之間交流比較單一,只要是圍繞吃的方面,而且主要是在飯桌上。在爺爺奶奶的意識裡,孩子吃飽喝足就行,不出事就行,其他可以忽略。


李玩的父親每週才來一次,親生母親更是從來沒有出現過,後媽與李玩的交流更少。所以李玩的內心非常的孤獨。所以,當父親買來一隻狗之後,原本並不喜歡狗的李玩很快就喜歡上狗了,並取名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不但是她的玩伴,更是她的精神寄託。她吃什麼,也給愛因斯坦吃什麼,甚至睡覺都同睡一張床。事實也是如此:當一個人實在太孤獨的時候,很容易就接受另外一些新鮮事物來分散注意力以降低孤獨感。

(二)心裡渴望被尊重、被肯定。

1.弟弟的出現使她心理更加失落


父親與後媽結合後,生了一個弟弟,但是家裡的人沒有一個人告訴她。直到父親帶李玩去溜冰場的時候,指著一個正在滑冰的小男孩告訴李玩:那是你弟弟。李玩聽完心理頓了一下,似乎覺得很驚訝,也覺得很心酸:這麼大的事情,家人竟然沒有人告訴她,她竟然是最後一個知道父親有了一個兒子的人。那一刻,李玩心理是失落的,說明家人沒沒有給予她應有的尊重。


在弟弟過兩歲生日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弟弟身上,李玩卻被晾在了一邊,爺爺抱著弟弟一刻都不捨得鬆手,客人們更是不斷的說著各種好話,沒有人在乎李玩,李玩的內心再次感受到了深深的失落:與弟弟相比,自已根本不算的什麼。自已根本沒有弟弟那麼的重要。又一次產生了巨大的失落。


在公園李玩的時候,李玩想帶弟弟去買冰淇淋吃,弟弟也同意了,誰知,繼母卻一把抱走弟弟,並說:“吃冰淇淋會拉肚子”,言語中對李玩的提議非常不滿,令李玩再度感到失落。

2. 大人的言行讓她失落。

父親本來是答應帶李玩去天文展覽館的,可父親卻要先參加一個應酬。結果時間到了,卻一拖再拖,完全沒有顧及李玩的需求。這個時候,父親認為,搞好應酬遠比陪同李玩去看天文展覽要重要得多。


《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張伯問李玩父親有什麼事時,父親卻說,小孩要去參加天文展覽,還補了一句:“地上的事還沒搞清楚,卻要搞到天上去。”引來眾人大笑。這時,繼母也跟李玩說:“聽張伯說話遠比去看天文展覽有用的多。”這兩個大人的話,其實就是對李玩看法的一種否定,他們並沒有從內心去尊重李玩的意願,反而是極力動員希望李玩改變主意,此刻李玩的心理該是有多憤怒。

張伯問李玩愛讀什麼書時,李玩告訴他自已愛讀《時間簡史》,張伯卻說:“那是娃們愛看的書,人要有大氣魄、大智慧,還是要多讀經典。”這一番話,簡直就是對李玩的一種否定。李玩失落之至,摔門而出,孤身一人跑到展覽館時,展覽館卻已經關了門,李玩也錯過了一次觀看展覽絕佳的機會。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她內心的需求,她的內心何止是遺憾,更是失落、孤單。

三、貌似美好的結局下是一種沉重悲哀

“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我們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裡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被更正。”——李玩


《狗十三》:粗暴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將青春無情斬首


李玩在這種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之下,變得乖了,懂事了。不再與大人吵架,甚至連狗肉也可以吃下去了,甚至在路上遇到走失好久的愛因斯坦時,依然準確的認出來,本以為她會欣喜若狂叫起來,但是她卻說:“我好害怕愛因斯坦認出我撲過來。”

一切顯得那麼的平靜從容,雲淡風輕,像是沒有看見一樣,其態度的轉變讓人震驚,更多的是讓人同情:她的青春本應該是生活得更好的。

這部影片想告訴觀眾的是:李玩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之下被迫屈服於家長的意志,被迫活成了大人們希望的樣子,而這正是對這種教育方式的無聲反抗和控訴。變懂事的背後,不過對人格尊重的一種無情剝奪,對心理需求的一種強行壓制。而這,無異於對青春的粗暴斬首,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值得每個人深思。表面上的屈服,並不等於內心的認可。所以就希望還會有一個另外世界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李玩的一句臺詞恰恰隱晦的表達了這一想法:


“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我們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裡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被更正。”


四、結語: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時期,青春期的孩子更是需要家人的陪伴、溝通與交流,需要家人、老師更多的理解與尊重,並做出科學、合理的引導,要多關心、愛護他們,而不是以成人的思想強加給他們,更不能粗暴手段進行教育,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