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價李鴻章的過與非?

李鴻章也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我國晚清重臣,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梁啟超曾言"敬其之才,惜其之志,悲其之遇",生在這個落魄的帝國之中,李鴻章只落下了"賣國賊"這一千古罵名。

李鴻章,生於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漸甫、子黻,號少荃(泉),諡文忠,享年87載,乃清朝末期重臣,清末近四十年的國家大事無不與其有關,他一手創建了淮軍和北洋水師,倡導了洋務運動,李鴻章曾經代表清廷簽訂了《中法新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如何客觀評價李鴻章的過與非?

真實的李鴻章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老上司曾國藩的評價: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曾國藩認為李鴻章熱衷官場,亦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梁啟超的評價:

梁啟超說:"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美國人和俄國人的評價: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俄羅斯帝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評論對李鴻章的印象時說:"我認為李是一個卓越的人物,當然他是中國人,沒受過一點歐洲教育,但受過高深的中國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頭腦,善於清晰地思考。

如何客觀評價李鴻章的過與非?

這些都是相對正面的評價。

1895年因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人丘逢甲寫下一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意在諷刺李鴻章。

中法戰爭結束後,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清政府被迫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左宗棠評價李鴻章說:"對清朝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如何客觀評價李鴻章的過與非?

當時的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有正面,也有負面,呈現多元化的現象。那麼後世之人,也跟當時的人一樣,褒貶不一,李鴻章的正面頭銜是"改革家"、"中興名臣",負面頭銜是"漢奸"、"賣國賊"。

人無完人,曾國藩為我們做出的貢獻是不置可否的,對他來說漢奸賣國賊實在太過激烈了,我們看待這個問題也要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畢竟只靠一個人的力量太微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