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經濟學》到底多有趣,這篇短文帶你一窺究竟

《魔鬼經濟學》讀後感:史蒂芬列維特與其說是個經濟學家,倒不如說是他感興趣的課題恰巧屬於經濟學分類。

看完了第一冊,雖然是一本經濟學相關的書籍,但是寫的非常有趣,許多觀點也很有新意。

史蒂芬列維特與其說是個經濟學家,倒不如說是他感興趣的課題恰巧屬於經濟學分類。

第一冊中列維特闡述了6個話題,其中最感興趣的是:為何毒販還在與母親同住?

如果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毒販都很賺錢,是個暴利行業,那為什麼很多毒販還在與母親同住,而不是自己買一套房子?

根據列維特的分析,結論是毒販就像電影明星或者橄欖球運動員一樣,只有最頂層的人才能賺到豐厚的收入。

而在行業底層的人,只能獲得很少,甚至不如普通白領的收入。他們始終想要往上爬,進入行業裡的上層,那樣就可以一夜暴富。

所以不管是毒販、演員還是橄欖球運動員,其行業模式非常相似,當然販毒本身不具合法性。

書中大量用到的一個分析工具——相關性。這是經濟學中的常用工具。

表現是一個變量會隨著另一個變量而變化。

但大部分人往往會搞錯事物之間的相關性。

舉個栗子,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實體書銷量開始逐年下滑,難有回升。

並且全國的人均閱讀量和每週會讀書的人也逐年下滑。

所以當時許多統計機構和媒體,皆認為中國人越來越不愛讀書,所以導致實體書每年的銷售量逐漸減少。

中國人不愛看書和實體書銷量減少呈現正相關性。

然而過了幾年,又有機構拿出一組新的數據,指出實體書的電子版銷量其實在逐年大幅上升,網絡小說的銷量也在飛快增長。

如果把中國人每年在網上看的書和實體書一齊統計在內,那人均閱讀量反而在逐年增長。

所以,就目前來看,實體書銷量的萎縮,實質是因為喜歡在網上看書的人越來越多。

其實兩者是呈現負相關性。

再舉個栗子,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實體出版業的相關人士,一直在批判網絡文學是毒瘤,網絡小說作者只會寫一些沒有營養的東西,文學性太差,導致網絡讀者沒有文學性高的作品可看。

這一點我不是完全認同。

網絡小說文學性太差,這一點無法否認。可是造成這一點的並不是網絡小說作者只會寫這類作品,而是絕大多數讀者就喜歡看這類作品。

現在大部分的網文讀者有個共通的狀態,下了班或者放學後,累了一天,想要看一些有意思的書放鬆一下,不想要看文學性很高,很難理解,又或者很費腦的書。

說個極端點的情況,試想一下,你工作了一天下班後,已經身心俱疲,還被領導訓了一頓,這時,你打開閱讀app,映入眼簾的是《國富論》、《資本論》、《精神分析引論》……

想必你會蛋疼到懷疑人生……(沒有貶低這些世界名著的意思,別較真)

只要深入瞭解過網絡文學都會知道,網文作者往往只會去寫讀者喜歡看的東西,讀者不喜歡看了,那就不寫了,或者寫的人少了。

假如現在的網文讀者都喜歡看一些文學性高的,或者是針砭時弊、紀實類的作品,那網文的主流會立即轉變成這一類。

換而言之,並不是網文作者主導市場,而是市場主導網文作者。

《魔鬼經濟學》就是通過課題和案例,告訴你一些事件的潛在相關性,和一些公認的相關性存在的誤區。

《魔鬼經濟學》到底多有趣,這篇短文帶你一窺究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