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開始讀書了嗎?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開始讀書了嗎?

這是魔投譚的第049篇文章

本文約1755個字,閱讀需用5分鐘

前言


讀書是每個年輕人能夠內心積澱的好習慣,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作者智慧的結晶,曾經有人說,“讀書,一定要讀這個作者的第一本書,還要讀這個作者沒有成名的那些作品,更值得深讀。”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開始讀書了嗎?


很多人的讀書習慣來自於童年時期的貧乏環境,除了讀書能夠有獨自愉悅的想象空間以外,剩下的空間裡都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


我記得當年母親獎勵我獲得“三好學生”,給我買了人生第一本拼音版本的《西遊記》,我坐在門口的石磙旁邊,大夏天從日落到月亮升起,看的如痴如醉,連蚊子咬了很多大包都沒有來得及關注,然後緊接著就是《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在年少時期的男生只對刀槍棍棒感興趣,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故事到了初中才開始慢慢品讀。


讀書,彷彿在我這幾十年裡是一種看向世界遠方與問道自己內心的一種雙重思考,特別是現在,對待人生不同階段的感受,看書也是不一樣的感受。


1


在我看來,讀書可能是唯一突破階層的一種共鳴行為,一本《三體》可以在雷軍手裡去看,也可以在你手裡去看,你看到了科幻的想象,雷軍可能看到了商業環境的叢林法則思考。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開始讀書了嗎?


有些書是隨著年齡不斷增長,你再次讀下去的感受也會不同,比如我最近十幾年的枕邊書《沉思錄》,從高中時期獲得這本書,正值人生關鍵關口的選擇,這本書帶給我在課堂下的鎮定,還有面對生活與學習方面的從容,而時隔多年,再次在工作裡感受迷茫時,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居然也可以啟發自己的思考,特別對於事物本質的看法,諸多啟發都是來自這本書。


這個屏幕經濟的時代,視頻播放速度已經超越了大家的想象,5G時代即將來臨,視頻化的生活已經要成為常態,但在這種高速運轉的時代裡,你可以認真去看一本書,其實是一個奢侈的事情,特別是當看書有了目的,你就會渴望更多捷徑來幫你看這本書的精華之處,閱讀的快感會上癮,根本停不下來。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不是要你打開得到與樊登讀書會,通過語音去了解一本本書的分解信息,而是隨手找一本紙質書,無論什麼學科,手機靜音,認真看完,你會收穫不同的東西。


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從我們小時候已經到你現在,都是沒有任何改變,只是這個階梯在我們面對社會的生存壓力,而忘記去在內心裡去搭建,每天大家都是疲於奔命,為了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第一層需求,在不斷地透支自己的身體與精神,而且是一條物慾橫流的不歸路,只能朝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開始讀書了嗎?


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念是從大事件發生開始,比如這次疫情就是一個影響太多人選擇生活態度的重要歷史事件,在大流行傳染病面前,你的任何職場競爭力都幫不了你,只有你的身體免疫力可以幫到你。


如果你不幸被染中,只能成為歷史影像資料的一種回顧,渺渺眾生,回味無情,世界之大的意義就是,很多人的存在還不如一顆流星的璀璨,但普通人的一生,也是一個生命意義的詮釋。


內心的強大是普通人能夠正確認識一個生命的頑強之處,也是自我掙扎的動力來源,有些人面對不可預測的事情,就是可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只能是惶惶不能度日,哀莫大於心死,麻木不仁而自怨自艾。


最近幾年喜歡看人物傳記,從一個普通人到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裡獲得同行的想象體驗,然後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一個人在世人眼中的評價,有些觀點與真相的崩塌,往往都是從你知道的越多開始,也是樹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開始。


3


很多人的看書來自於他人的推薦,而我自己是喜歡去書店逛,可能是獲取書籍的通道不一樣,很多人對於書的理解也是不一樣。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開始讀書了嗎?


讀書到底帶給人們的是思想愉悅,還是技能提升?二者亦可兼得的是書籍分類不同,但絕大多數的技能書籍大於文學書籍的銷量,這是一個現實的反饋,多數人看書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一種技能的沉澱,而不是想去看一個小說人物映射現實的悲歡離合。


這種挑書時的區別,就是年少時讀書對自己影響不深的延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工作,為了生活,而真正為了自己而讀一本關於社會現實與思考的書籍,可能在思想層面上的堡壘,才能更加穩固的不被社會動盪所擊破。


不要做行動的巨人,做思想的矮子,但凡匹夫之勇者,可抵一時,不敵一世。


讀一本好書,影響你的一生。


影響我寫作與人生10本書


路遙《人生》

沈從文《邊城》

錢鍾書《圍城》

姜戎《狼圖騰》

奧勒留《沉思錄》

張賢亮《綠化樹》

蘇童《妻妾成群》

張抗抗《隱形伴侶》

餘華《在細雨中吶喊》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END---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開始讀書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