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藝術家三地“雲端”合奏 譚盾帶《武漢十二鑼》回家

十國藝術家三地“雲端”合奏 譚盾帶《武漢十二鑼》回家

十國藝術家三地“雲端”合奏 譚盾帶《武漢十二鑼》回家


  昨晚,武漢解封后的第5天,中國作曲家、指揮家譚盾“雲端”集合了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保加利亞、法國、韓國、挪威、德國、以色列等10國藝術家,藉助3D、5G技術,於武漢、上海、紐約三地聯袂演奏,完成了《武漢十二鑼》的中國首演。

  當地時間2月15日晚,在比利時安特衛普伊麗莎白音樂廳,譚盾執棒安特衛普交響樂團首度奏響新作《武漢十二鑼》。首演當晚,譚盾許諾,一定要帶著這部作品“回家”,帶回給武漢的父老鄉親。

  譚盾解釋自己的新作和創作初衷:“武漢是楚文化的中心,楚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是與自然和人類最緊密連接的精神紐帶。我們今天帶來武漢鑼,將武漢古老的文化呈現出來。”

  如今,中國疫情雖已得到控制,世界各地的疫情卻仍在蔓延,“突然你就發現,所有歌劇院、交響樂團都停滯了,怎麼辦呢?”譚盾不認輸,自3月19日起,他一個一個去找音樂家,看看他們有沒有意願戴著口罩工作。大提琴家伊塞·赫爾(lssei Herr)參與進來,他說,“讓我繼續做這個項目的動力,是作品裡蘊含的重要意義。”小提琴家亞歷山大裡娜·波婭諾娃(Alexandrina Boyanova)也欣然加盟,“音樂的主旋律,靈感來源於一段古老的經文,我認為很重要的是,我們找到這些精神的支柱。”

  音樂家們分散在世界各地,排練只能依靠雲溝通、雲練習、雲演奏。“疫情讓我沒有樂隊、合唱團,我只能這裡用個手機、那裡藉助網絡”,就連昨晚的現場演出採用的也是“雲合作”模式。六面鑼在雲舞臺上,另外六面鑼在實景的中國(舞臺上),譚盾說:“《武漢十二鑼》其實就是聲音的書法,3D、5G是科技,讓它跟靈魂擁抱,跟傳統擁抱。”“天長地久,萬物合一,天地與我,大焉為一。”鑼聲依次炸裂,人聲輕輕吟唱,撞擊著人們的心絃,撫慰著心靈的傷痛,也傳遞著希望、溫暖和愛的祝福。記者 朱淵

十國藝術家三地“雲端”合奏 譚盾帶《武漢十二鑼》回家

  對話譚盾

  問:為什麼選擇武漢鑼來創作?答:很多人以為,疫情暴發前,世界對武漢的瞭解很少。其實不然,武漢的名字早就因為中國美好的音樂文化而享譽世界樂壇,因為世界上最好的鑼、最好的鼓、最好的鑔都是Wuhan製造的。

  武漢的大鑼在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中被用來演繹貝多芬、馬勒等大師經典作品,從柏林愛樂到紐約愛樂,從荷蘭皇家劇院到費城交響樂團,無一例外都在使用武漢大鑼。

  問:《武漢十二鑼》這部作品是您在紐約飛往布魯塞爾的飛機上完成的,請問這部作品的構思是此前就有,還是在飛機上突然有了靈感?

  答:最初得知中國突然面臨病毒侵襲時,我感受到的是全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生死存亡的挑戰。從那時起我一直在尋找一份武漢與世界相連的情感表達。疫情帶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對此,我感到非常難過。所以,我選用十二面武漢大鑼作為這部作品的音樂靈魂。

  問:音樂會上使用了十二面大鑼,有何特殊含義?

  答:這十二面大鑼恰恰對應著中國傳統的十二時辰、十二生肖……以此象徵每一個正在用生命與病毒抗爭的武漢人民。我希望當我們未來毎一次敲響“武漢十二鑼”時,都是對人類生命的讚美,對武漢和全國人民以及忘我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的敬仰。

  問:這部《武漢十二鑼》中除了運用到武漢鑼之外,還用到了鼓。您覺得在當下這個時候創作這樣一部滿載著中國傳統元素的作品,有何特別感悟嗎?

  答:自然,一直以來都是我最重要的音樂主題之一,在日本海嘯之後,我寫過一部打擊樂協奏曲,叫做《大自然的眼淚》。我們是這天地自然之間的一員,人與動物要互愛、人與萬物要和諧,這是我在很多作品中都表達過的信息。人類文明的進步不能以犧牲自然萬物為代價,希望“武漢十二鑼”既是對今天的反思,又是對未來的警示。記者 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