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值得我們敬畏

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的作品,曾獲得美國巴恩斯—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具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送繭工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命運施加於他災禍的故事。小說中,許三觀是一個膽小怕事的普通工人,卻也是一個為家庭為孩子不畏懼死亡,不屈服於命運的“平民英雄”。

在許三觀12次賣血經歷中,幾乎都是為了幫助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度過難關。餘華通過許三觀這個看似“愚昧”的小人物故事,告訴人們:面對困難,不向命運低頭,不屈服於命運,這就是我們的“平民英雄”。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值得我們敬畏


1、 表面上許三觀是靠“賣血”度過難關的小人物,實際卻是不屈服於命運的“平民英雄”

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風平浪靜的海面,所有船隻都可以並驅競勝;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處之泰然。——莎士比亞

許三觀出生在城裡,因為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只剩下他一人。他膽小怕事,原本是平凡的一生,娶妻生子,安養晚年,但命運強加於他波瀾,讓他看似平凡的一生有著不平凡的經歷。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為了證明自己身體結實,賣血的錢用來娶了許玉蘭。也正是因為“賣血”的錢來得快,所以他彷彿找到了解決困難的“捷徑”,也正是因為這一次,才拉開他賣血經歷的序幕。

在許三觀大兒子9歲時,才知道被戴“綠帽”多年,而且還幫別人養了那麼多年兒子。他心裡冤屈,卻又不敢往外發洩。當大兒子闖下大禍,需要賠付別人醫藥費時,走投無路的他第二次賣血。許三觀為了給患有肝炎的養子籌集醫藥費,他一個月賣了5次血,還因此遊走於死亡的邊緣。他將生死置若罔聞,為的是給自己的養子籌集醫藥費。

許三觀表面上是做了一輩子的“烏龜”,並且成功賣了11次血,每次都是35元。時隔十幾年,“血”的價格居然比黃金的價格還要穩定,這是許三觀“愚昧”的賣血經歷。但其實這些都是他不屈服於命運的頑強抗爭,在那個時代,作為平民的他,面對這一切,他勇敢地扛起家裡的責任,並頑強地抗爭到底。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值得我們敬畏


2、三個方面,分析許三觀為何是不屈服於命運的“平民英雄”

正如文學泰斗泰戈爾所言: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場對種種困難無盡無休的鬥爭,一場以寡敵眾的戰鬥。

許三觀原本是一名膽小怕事的送繭工,但因為命運強加於他波瀾,將他強大的抗爭潛力激發出來。他能成為頑強與命運抗爭的“平民英雄”,離不開當時現實的背景、成長經歷的影響、及他樂觀的性格。這些時代強加於他的命運波折,讓他咬緊牙關一步步扛過去。

① 在中國四十年代的現實背景下,許三觀是家裡的頂樑柱,必須擔起家庭重任

許三觀一家五口,幾乎依賴於他送繭工的微薄收入,連家裡的線衫都是他每個月的線手套累積起來做的。在當時那個年代,女的婚後相夫教子,需要勤儉持家。

在兒子闖下大禍時,許玉蘭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把自己的家搬空。許三觀看著空蕩蕩的家,才驚覺自己是這個家的頂樑柱,必須抗下家裡的所有“災難”。

許三觀12次賣血經歷,前面11次都是為了家,最後一次因為沒賣成功,發覺自己失去頂樑柱的價值,還為此痛哭。在當時的現實背景下,許三觀即使再膽小怕事,也必須肩負起整個家的責任。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值得我們敬畏


② 許三觀的成長經歷的影響,讓他更加堅強且不迷信於“血濃於水”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更顯出他的可愛。——莎士比亞

許三觀父親早逝,母親因為改嫁,所以他跟四叔比較親,正是因為迷信於“血濃於水”。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膽小怕事,可是這些並不影響他成為“平民英雄”。

他為養子一次又一次的賣血,在許三觀知道大兒子不是自己親生時,他只是覺得憋屈,做了九年的“烏龜”。但當大兒子因為傷了別人家的孩子需要賠付醫藥費時,最初雖然心有不甘,可是最後還是賣血還清了醫藥費。

在鬧饑荒的年代,全家人喝了57天的玉米粥,他賣血為家人改善伙食,他不甘心自己賣血的錢給何小勇的兒子改善伙食。可是嘴硬心軟的他,最終還是帶了許一樂去吃麵。

在許一樂病重時,他冒著隨時會死掉的風險六次賣血,為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籌集醫藥費。

他的寬容和付出,更彰顯他的偉大,是名副其實的“平民英雄”。

正是因為從小知道要知恩圖報,所以他才能在何小勇命在旦夕時,讓許一樂去給何小勇“喊魂”。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值得我們敬畏


③ 許三觀樂觀的性格,造就了他頑強度過難關,併成為真正的“平民英雄”

在許三觀求娶許玉蘭時對岳父說的那番話中,面對自己的不堪身世,以彼此都姓許,以後許家的香火不會斷唯有,成功說服了岳父,迎娶了許玉蘭。原本這樣的身世和“倒插門”這種事情讓人“蒙羞”,但他並不覺得自卑,反而是以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

在鬧饑荒的年代,全家人喝了57天的玉米粥,每個人都面黃肌瘦,沒有力氣。他用說話的方式為每一位家人做了一道菜。

在許玉蘭被批鬥,剪了陰陽頭時,他並沒有嫌棄她,反而是鼓勵她,安慰她。並且每次都是他親自送飯過去給許玉蘭,為了不被發現,還偷偷把紅燒肉藏在了飯下面。在家被迫開批鬥會時,許玉蘭承認錯誤,他也承認以前犯下的錯誤。

在許三觀的賣血經歷中,大部分都是為了孩子,為孩子的工作,為孩子的醫藥費。即使是死亡,他也並未因為害怕而退縮。他在家裡擔起責任,併為家人撐起了一片天空。即使苦難當前,也能看到無盡的希望。面對苦難,他並沒有過多的抱怨,反而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苦難。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值得我們敬畏


3、面對困難,不向命運低頭,不屈服於命運,就值得對生命敬畏

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海倫·凱勒

許三觀的賣血經歷,是為了家庭,為了孩子。與命運抗爭雖然有無奈,但更多的是永不低頭,在困境中尋找出路的意志。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值得我們敬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的代表作品,。她在嬰兒期就因為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了視力和聽力。一位生活在無光、無聲世界裡的女生,與正常人的生活有著重大的差別,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埋怨上天的不公平,也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

本來聾啞,可以看別人的嘴型來辨認別人的對話,但她看不見。所以在自身條件比別人差的基礎上,她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致力於學習中。她每天堅持學習10小時以上,經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還有面對厄運完全不屈服的精神,她能熟練地背誦大量的詩詞和書籍。

“我為你們開啟機會的窗,我正敲著你的大門。”1924年海倫·凱勒組成基金會,並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她到去全球各地發表眼睛,分享她的經歷,分享自己的堅強意志。她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併成為人類的楷模。

面對命運強加的厄運,我們應該向海倫·凱勒這等精神楷模學習,更應該為許三觀這種時代中的小人物,在厄運面前不屈服的生命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