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錯過這個路口,我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最近發生了幾件不好的事情:

12歲男孩因不滿母親管教嚴格,持刀將母親殺害。

12歲少女乘公交被尾隨性侵致懷孕,後查明真相是女孩與網友相戀,多次發生關係後才懷孕。

......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錯過這個路口,我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近些年,青少年問題越來越嚴峻,問題也越來越多。逃學、打架、鬥毆、傷人......慢慢從小問題升級成違法,乃至犯罪。

整個社會風氣變得浮躁。

我不是專家,我也給不了專業的建議。我只有一些不是那麼“靠譜”的小想法。

英國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不管讀什麼,讀書就對了。

讀書不會讓所有人走上正途,但至少可以拯救一部分人。

《奇葩說》辯手熊浩也說過:微光會吸引微光,微光會照亮微光,然後一起發光,這種光才能把壓榨的陰霾照亮。

我想說,讀書就是這個微光!

其實,餘華在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中也提到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成長問題。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餘華的成名作,雖然我們現在記住更多的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但是,如果沒有當初的這篇《十八歲出門遠行》,很可能也沒有餘華後面的成就。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錯過這個路口,我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十八歲出門遠行》講的是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一系列故事。遠行、搭車、找旅館、被騙、捱打、被搶......複雜又曲折,還很離奇。

男孩的這次遠行經歷,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遠行遇到的事,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挫折。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篇小說。

像開頭這段:

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

馬路有起伏,海浪也有起伏,將馬路和海浪拼接在一起,很貼切。而且這種比喻也很新穎。另外,把主人公“我”比作一條船,很形象。因為“我”在路上走著,就相當於船在海上航行。

與此同時,海是廣闊無邊的,無論多大的船跟海一對比,都是渺小的。人是船,人生是海,這種暗喻很高明。

小說中的這一段很有哲學韻味: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個高處,中間是一個叫人沮喪的弧度。儘管這樣我還是一次一次地往高處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

公路就是海,海就是人生,公路高低起伏,代表著人生也是起起沉沉,挫折困難不斷。高處有誘惑有美好的事,人們都向往。但是到達高處需要經過一箇中間過渡帶,這個中間過渡帶就是沮喪。因為沮喪,有的人放棄到達高處,有的人咬咬牙,撐著走了下去,就會達到另外一個高處,依次循環。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錯過這個路口,我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網上很多人調侃:

等忙過了這一陣就可以忙下一陣了!

等過了這個村口就會有下一個村口等你!

......

這段話其實也說明了,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路,只是走法不同而已。

另外,這篇小說的內容離奇荒誕,結尾也讓我很驚豔:

“讓我出門?”“是的,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後來我就背起了那個漂亮的紅揹包,父親在我腦後拍了一下,就像在馬屁股上拍了一下。於是我歡快地衝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其實這是故事的起因,但是餘華卻把它放在了結尾,採用了倒敘的手法。

許榮哲在他的作品《折磨讀者的秘密》中,也提到了故事情節的順敘和倒敘問題。如果一部小說,通篇都是按照時間走向,先來後到的表達方式,會有一些平淡。但是,如果在順敘中穿插倒敘,會有意想不到的妙處。

餘華的這篇《十八歲出門遠行》就是經典事例。按照時間順序的話,應該把結尾那段放在開頭,但是這樣讀下來就少了新鮮感。如果把起因放在最後,反而成了一個亮點。效果上升了好多檔。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錯過這個路口,我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其實,我們的人生也一樣。上天看我們的生活太順利了,偶爾會在中間安排些困難和挫折,給我們來個“倒敘”,給他無聊的天堂生活增加點色彩和樂趣。作為人類,熬過去了,你就是大哥;熬不過去,你就在“倒敘”中單曲循環。

以上是我讀《十八歲出門遠行》的一些見解和感悟,分享給你,希望你早日走出“倒敘”,成為“大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