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值得我们敬畏

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作品,曾获得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具有影响的10部作品之一”。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送茧工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命运施加于他灾祸的故事。小说中,许三观是一个胆小怕事的普通工人,却也是一个为家庭为孩子不畏惧死亡,不屈服于命运的“平民英雄”。

在许三观12次卖血经历中,几乎都是为了帮助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度过难关。余华通过许三观这个看似“愚昧”的小人物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不屈服于命运,这就是我们的“平民英雄”。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值得我们敬畏


1、 表面上许三观是靠“卖血”度过难关的小人物,实际却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平民英雄”

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处之泰然。——莎士比亚

许三观出生在城里,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只剩下他一人。他胆小怕事,原本是平凡的一生,娶妻生子,安养晚年,但命运强加于他波澜,让他看似平凡的一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卖血的钱用来娶了许玉兰。也正是因为“卖血”的钱来得快,所以他仿佛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捷径”,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才拉开他卖血经历的序幕。

在许三观大儿子9岁时,才知道被戴“绿帽”多年,而且还帮别人养了那么多年儿子。他心里冤屈,却又不敢往外发泄。当大儿子闯下大祸,需要赔付别人医药费时,走投无路的他第二次卖血。许三观为了给患有肝炎的养子筹集医药费,他一个月卖了5次血,还因此游走于死亡的边缘。他将生死置若罔闻,为的是给自己的养子筹集医药费。

许三观表面上是做了一辈子的“乌龟”,并且成功卖了11次血,每次都是35元。时隔十几年,“血”的价格居然比黄金的价格还要稳定,这是许三观“愚昧”的卖血经历。但其实这些都是他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抗争,在那个时代,作为平民的他,面对这一切,他勇敢地扛起家里的责任,并顽强地抗争到底。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值得我们敬畏


2、三个方面,分析许三观为何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平民英雄”

正如文学泰斗泰戈尔所言: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

许三观原本是一名胆小怕事的送茧工,但因为命运强加于他波澜,将他强大的抗争潜力激发出来。他能成为顽强与命运抗争的“平民英雄”,离不开当时现实的背景、成长经历的影响、及他乐观的性格。这些时代强加于他的命运波折,让他咬紧牙关一步步扛过去。

① 在中国四十年代的现实背景下,许三观是家里的顶梁柱,必须担起家庭重任

许三观一家五口,几乎依赖于他送茧工的微薄收入,连家里的线衫都是他每个月的线手套累积起来做的。在当时那个年代,女的婚后相夫教子,需要勤俭持家。

在儿子闯下大祸时,许玉兰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自己的家搬空。许三观看着空荡荡的家,才惊觉自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必须抗下家里的所有“灾难”。

许三观12次卖血经历,前面11次都是为了家,最后一次因为没卖成功,发觉自己失去顶梁柱的价值,还为此痛哭。在当时的现实背景下,许三观即使再胆小怕事,也必须肩负起整个家的责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值得我们敬畏


② 许三观的成长经历的影响,让他更加坚强且不迷信于“血浓于水”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更显出他的可爱。——莎士比亚

许三观父亲早逝,母亲因为改嫁,所以他跟四叔比较亲,正是因为迷信于“血浓于水”。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胆小怕事,可是这些并不影响他成为“平民英雄”。

他为养子一次又一次的卖血,在许三观知道大儿子不是自己亲生时,他只是觉得憋屈,做了九年的“乌龟”。但当大儿子因为伤了别人家的孩子需要赔付医药费时,最初虽然心有不甘,可是最后还是卖血还清了医药费。

在闹饥荒的年代,全家人喝了57天的玉米粥,他卖血为家人改善伙食,他不甘心自己卖血的钱给何小勇的儿子改善伙食。可是嘴硬心软的他,最终还是带了许一乐去吃面。

在许一乐病重时,他冒着随时会死掉的风险六次卖血,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筹集医药费。

他的宽容和付出,更彰显他的伟大,是名副其实的“平民英雄”。

正是因为从小知道要知恩图报,所以他才能在何小勇命在旦夕时,让许一乐去给何小勇“喊魂”。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值得我们敬畏


③ 许三观乐观的性格,造就了他顽强度过难关,并成为真正的“平民英雄”

在许三观求娶许玉兰时对岳父说的那番话中,面对自己的不堪身世,以彼此都姓许,以后许家的香火不会断唯有,成功说服了岳父,迎娶了许玉兰。原本这样的身世和“倒插门”这种事情让人“蒙羞”,但他并不觉得自卑,反而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

在闹饥荒的年代,全家人喝了57天的玉米粥,每个人都面黄肌瘦,没有力气。他用说话的方式为每一位家人做了一道菜。

在许玉兰被批斗,剪了阴阳头时,他并没有嫌弃她,反而是鼓励她,安慰她。并且每次都是他亲自送饭过去给许玉兰,为了不被发现,还偷偷把红烧肉藏在了饭下面。在家被迫开批斗会时,许玉兰承认错误,他也承认以前犯下的错误。

在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孩子,为孩子的工作,为孩子的医药费。即使是死亡,他也并未因为害怕而退缩。他在家里担起责任,并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空。即使苦难当前,也能看到无尽的希望。面对苦难,他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反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苦难。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值得我们敬畏


3、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不屈服于命运,就值得对生命敬畏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海伦·凯勒

许三观的卖血经历,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与命运抗争虽然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永不低头,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意志。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值得我们敬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品,。她在婴儿期就因为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一位生活在无光、无声世界里的女生,与正常人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差别,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埋怨上天的不公平,也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

本来聋哑,可以看别人的嘴型来辨认别人的对话,但她看不见。所以在自身条件比别人差的基础上,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致力于学习中。她每天坚持学习10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面对厄运完全不屈服的精神,她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书籍。

“我为你们开启机会的窗,我正敲着你的大门。”1924年海伦·凯勒组成基金会,并加入美国盲人基金会。她到去全球各地发表眼睛,分享她的经历,分享自己的坚强意志。她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并成为人类的楷模。

面对命运强加的厄运,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这等精神楷模学习,更应该为许三观这种时代中的小人物,在厄运面前不屈服的生命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