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刚毕业女大学生惊现贫血症状

小刘(化名)是一位25岁的女孩,2019年7月刚大学毕业,来到深圳工作,光明的道路刚向她敞开,9月开始,她却频频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去医院就医,却未查出明确的病因。一直身体健康的小刘,不由得心下惴惴。

4个月前,小刘多方求医,在外院做肠镜检查,竟然发现自己贫血的症结是结肠癌。祸不单行,发现时,她体内肿瘤的体积已经很大,在医生的建议下,给小刘开出了2个周期的化疗方案,希望可以使肿瘤缩小,方便手术切除。经过化疗后,小刘的肿瘤体积不减反增,外院建议继续化疗,因为手术风险很大,术中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巨大肿瘤压迫血管

2020年3月中旬,小刘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就诊。CT检查发现:小刘体内的肿瘤体积非常大,从盲肠开始延伸到结肠肝区,占据了半个腹腔,肿瘤可能侵犯腹壁、后腹膜的器官,可见下腔静脉受压或被肿瘤侵犯而导致闭塞,无血流通过,肿瘤可能已经侵犯了大血管,手术风险很大。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CT检查见肿物占据半个腹腔存在侵犯大血管的可能

进一步调查,小刘的家系中,有2位舅舅均有类似的疾病,但当时医疗条件差,未进行正规的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院长、张常华副院长组织了一次多学科会诊,消化医学中心、放射科、超声科、心血管中心、肿瘤科、病理科、麻醉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专家一起就这个病例进行深入地分析。

肿瘤到底可不可以切?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在小刘消瘦的体型下,巨大的肿物显得特别大

初时,专家们见到像小刘体内体积如此巨大的肿瘤,觉得这样的结肠癌非常罕见,所以也不能排除它是其它类型的肿瘤,或者结肠癌合并其它类型的肿瘤。但是,经中山七院病理科对病理切片的会诊,最终确定,小刘得的就是结肠癌。经过2个周期的化疗,小刘的病况已有进展,更换方案再化疗,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如果技术上允许,以外科手术切除为首选。

但是,手术所面临的风险在于——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一旦损伤,会造成严重的大出血。经放射科专家会诊,小刘CT检查的情况显示肿瘤导致了下腔静脉的血流中断,但是它在CT影像上的表现似有假包膜的改变,专家们认为,肿瘤压迫下腔静脉的可能性大,侵犯血管的可能性小。

中山七院泌尿外科同时参与讨论,评估肿瘤对右侧输尿管会产生压迫,但不能完全排除肿瘤侵犯可能,手术前需要在在膀胱镜下留置右侧输尿管支架,方便手术中辨认输尿管,以避免损伤。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术前泌尿外科庞俊主任团队的熊海云医生在膀胱镜下留置右侧输尿管支架

经过多学科会诊,总结大家的意见,手术前,医院对小刘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小刘对手术的耐受性。

高难度手术开始了!

经过与小刘家属的沟通,家属理解病情及手术风险,并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最终同意了手术。

手术由张常华副院长主刀,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手术前心血管中心唐跃主任、超声科徐作峰主任和消化医学中心的专家们在超声检查下,再次对肿瘤与血管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讨论。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手术前,心血管中心、超声科与消化医学中心在床边超声检查下,细致分析了小刘的肿瘤与大血管的解剖关系

手术开始了!医生见肿瘤侵犯腹壁,肿瘤位置固定,不容易推动,肿瘤与血管的关系不易判断,于是小心翼翼地在腹膜外间隙切开,游离肿瘤,然后切开侧腹膜,从后腹膜间隙游离肿瘤。

最终证实,术前多学科专家的评估是正确的,肿瘤没有侵犯下腔静脉,只是由于肿瘤体积巨大,对下腔静脉造成压迫。最终,肿瘤被成功地完整切除。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张常华副院长主刀手术,心血管中心唐跃主任团队在手术室待命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被切除的肿瘤体积为28×24×24cm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肿瘤科汪波主任观看手术过程,了解肿瘤的生长情况,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

手术后,经过营养支持等治疗,小刘成功康复。

小刘的病理检查报告显示,小刘患有的是结肠中-低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20%),79个淋巴结中只有一个淋巴结转移。下一阶段,将对小刘的病灶进行更细致的分子病理检查,进入新阶段的精准治疗。

本病例的诊治是一次成功的多学科合作,多学科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肿瘤与周围脏器解剖关系的判断是手术决心和成功的基础。手术中多学科专家的协作是手术风险控制的必要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消化医学中心的在多学科的合作下,综合各个学科的优势,精准判断病情,顺利完成了这例罕见疑难病例的手术阶段治疗。

结直肠癌健康小贴士

1、早发现,早治疗,是结直肠癌疗效的第一保证,提倡定期检查。

2、遗传性结直肠癌是结直肠癌疾病谱中的一类。通常来说,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2代人中出现3例结肠癌或相关肿瘤病例,即可能属于遗传性结直肠癌。家庭成员应该尽早开始监测,尤其是消化内镜的检查。本案例中,小刘的2位舅舅患有类似的疾病,是一个危险的因素之一,需要警惕。

3、中老年人出现无明确原因的贫血可能是右半结肠癌的表现,有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者,例如本案例小刘的舅舅患有类似的疾病,即使是青年人,也要高度警惕,尽早就医,行肠镜检查。

4、肿瘤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的密切合作,是一个综合治疗,判断一个医院对疑难肿瘤的诊治能力,除了看专家的水平和医院的硬件设备等因素外,是否有一个高质量的多学科团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指导专家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何裕隆

院长、消化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

-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人类遗传资源平台主任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理事、重症分会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肠肿瘤学组副组长

-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

主编《直肠癌保肛手术》和《胃癌淋巴转移》等论著;《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主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岭南现代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及十余种杂志编委;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70余篇,是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领域)。

荣获中国医师奖、中华医学会医学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奖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南粤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领导力院管专家等荣誉。

何裕隆课题组致力于胃肠肿瘤防治的转化研究。研究内容以“精准医学”为导向,发挥临床和基础紧密结合优势,旨在通过基因组学、肿瘤微环境、肠道菌群等手段发现与胃肠肿瘤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的靶点、疗效判断等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胃肠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分子机制。课题组在Lancet Oncology,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Cancer Letter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400篇。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张常华

副院长、消化医学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

·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

·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会委员和副秘书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外科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营养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和胃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常委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Oncogene、Cancer Letters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编《胃癌知识知多少》和副主编《胃癌淋巴转移》。主持参与各类基金3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2项、广东省教育厅3项。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腹膜后肿瘤、间质瘤、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的诊断、手术治疗和个体化综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胃镜或肠镜下诊断与治疗;临床营养治疗。主要从事胃肠胰腺肿瘤外科治疗和个体化靶向治疗、家族性遗传性胃肠胰腺肿瘤的诊治的研究。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腹膜后肿瘤、间质瘤、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的诊断、手术治疗和个体化综合治疗;胃肠道肿瘤、间质瘤等微创治疗和个体化靶向治疗;结直肠肛门炎症性疾病、良性肿瘤、痔、脱垂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胃镜或肠镜下诊断与治疗;腹部手术相关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围手术期营养评估和肠内外营养治疗;家族性遗传性胃肠道肿瘤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文 | 李亮

初审 | 张常华

审核 | 刘畅

审核发布|苗伟

中山七院成功为25岁女患者切除罕见巨大结肠肿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