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究竟有多小气?仅仅因为一锅汤,竟然赐给亲侄一个侮辱性封号

汉高祖刘邦称帝建国后,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其中,刘邦的二哥刘仲获封为代王,私生子刘肥获封为齐王,韩信获封为楚王,彭越获封为梁王,功臣萧何、曹参、张良等人则被封为侯爵。不仅如此,就连没有立下任何的功劳的卢绾,仅仅因为是刘邦的“发小”,也被封为燕王,甚至多次背叛刘邦的将领雍齿,也获得什邡侯的爵位。由此可见,凡是跟刘邦有关系的人,几乎都得到册封。

刘邦究竟有多小气?仅仅因为一锅汤,竟然赐给亲侄一个侮辱性封号


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刘邦的亲侄子刘信(刘邦长兄刘伯的儿子)跟随叔父南征北战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以高祖兄子从军,击反韩王信,为郎中将。”见《史记·卷八十》),但在建国后却没有得到任何爵位。看到刘邦迟迟没有封赏刘信的意思,太上皇刘太公坐不住了,便利用皇帝朝见他的机会,为自己的长孙“出头”,质问刘邦为何不册封刘信。

面对着父亲的质问,刘邦很诚实的回答道:“信儿在战场上立下过很多功劳,按理确实应该获得封赏,但是他的母亲不是个厚道的人,我很讨厌她,所以才没有册封信儿。”刘太公及其他亲人听后,全都默然不语。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何说自己的大嫂不厚道?后者在什么地方得罪过刘邦,以至于连累到儿子呢?一切,还要从刘邦未发迹时的经历说起。

刘太公是个诚实本分的农民,跟妻子刘媪一起至少育有4子1女,即刘伯、刘仲、刘邦、刘交和宣夫人。刘伯等人大都继承了父母老实、踏实的性格,唯有刘邦是个“另类”,既不从事生产,又不专心在仕途上谋发展,而是整天和一帮狐朋狗友瞎混。刘太公怒其不争,便经常斥骂儿子,并拿次子刘仲做榜样,希望刘邦能改邪归正,但后者却依旧我行我素。

刘邦在社会上结交了不少江湖朋友,并经常带着他们到大哥刘伯的家中去蹭吃蹭喝,刘伯健在的时候尚且还能容忍,但等到他病故后,老婆却再也无法忍受小叔子的做法。某次,刘邦又带着一大帮朋友到大嫂家去蹭饭,后者看到他们进门后,便故意用饭勺大声地碰刮锅边,表示羹汤已经吃完了。刘邦的朋友们很识趣,便纷纷借故离开。

事后,刘邦掀开锅盖一看,锅里明明还有很多羹汤,因此便开始怀恨大嫂。正因为这段过节,所以刘邦在称帝后,便故意不册封侄儿,但终究架不住老爹的劝说,直到2年后(前200年),才极不情愿地册封刘信为侯爵。不过,刘邦赏给刘信的爵位颇具侮辱性-“羹颉侯”,意思是“羹汤已经吃完的侯爵”。就一个开国帝王而论,刘邦的做法实在是有些“小家子气”。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见《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刘邦究竟有多小气?仅仅因为一锅汤,竟然赐给亲侄一个侮辱性封号


刘邦虽然册封刘信为“羹颉侯”,但天下却并没有“羹颉”这个地方,所以考虑再三后,便让他到龙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北15公里)就封。据地方志记载,刘信在封国内勤政爱民、颇有作为,为了治理为害多年的水患,便在七门岭下阻河建造七门堰,灌田8万余亩,又在东加筑乌羊、槽牍两堰,灌田1500顷,真可谓成绩斐然、造福一方。

刘信做了13年的侯爵,历经汉高帝、惠帝两朝均相安无事,结果到了吕后临朝的时候,命运却急转直下。原来,吕雉掌权后,实行“尊吕抑刘”的政策,但凡是刘邦的庶子和亲属都会遭到贬斥,有甚者还被杀害(如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而刘信作为皇侄自然也难逃被废黜的命运。

吕后元年(前187年),刘信被人诬告有罪,吕雉并没有听从内侄的辩解,便将他削爵一级,降为关内侯(地位仅次于列侯,但没有封地,仅拥有征收寄食所在地租税之权),羹颉侯国至此也被废除。刘信被废黜后,史书当中便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史料来源:《汉书》、《史记》、《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