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才是人生最好的逆襲武器

「專業」才是人生最好的逆襲武器

前兩天有人提問:

普通人該如何逆襲?

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但我給出的答案卻非常簡單,就兩個字:專業。

今天的文章我來詳細講述一下,一個普通人,在沒資源沒背景也拼不了爹的情況下,為什麼靠專業能夠成功。全文3460 字,一如既往地保證各位看完絕不後悔。

下面進入正文。

1. 什麼是專業?專業是把單項能力做到極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全面,深入,乃至挖地三尺,這就是專業。很多時候人和人的差別,就體現在簡單的事情是否能做到極致。

怎麼去實現?一句話:先把事情做對,再把事情做好。

許多職場新人,在「把事情做對」這一項上就要被淘汰。

比如我遇到過許多剛畢業的人,進公司三個多月了,還沒有搞清楚這裡的狀況。一個簡單的會議紀要寫得亂七八糟。今天討論了什麼議題,得出了什麼結論,下一步要做什麼,簡單的會議紀要三要素都沒理清楚,上來就跟寫論文一樣,事無鉅細,囉裡吧嗦。

再比如讓他找一份資料,花了一個星期時間,寫了幾十頁PPT,最後沒有一頁能用。我想知道什麼叫「智能物聯網」,結果拿上來的資料列舉了一大堆學術文章、行業新聞、大佬觀點、公司動態...... 最後還得我自己去搜索總結。

這些都是小事,但專業恰恰就體現在小事上。小事做不對,大事必出錯。

把事情做對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背後的目的,理解正確的步驟,理解結果所帶來的影響。而絕不是老闆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來不問做的事情能起什麼作用,發揮了什麼價值,幫助到什麼部門。

會議紀要可不是隨便寫幾句交差的工作。往上走這屬於項目管理的範疇,因為你要對項目進程的每個節點都瞭然於心,規劃好時間和資源的分配;

搜索資料也絕不僅僅是找信息做 PPT 那麼簡單。往後走這屬於行業研究的範疇,你會從大量信息中找到沒有被發現的盲點,或者沒有被重視的市場,這些都可能成為決定一個公司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參考。

看似表面的工作,背後都有大文章,這就叫極致。

當你把每個單項的事情都做對了,就會引起質變。這時你才能對一個項目、一個公司乃至一個行業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從最邊緣開始逐漸向中心靠攏,最後通曉全盤。

等當你過了這一關,來到「把事情做好」這一項,這又能夠淘汰掉一大批職場老油條。

沒錯,我說的是那些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混日子的人。

他們抱著一副「差不多得了」的態度,遇事先想怎麼推脫,接著再想怎麼甩鍋,永遠不會去想自己如何把問題解決。

這些人早已無心去打磨專業技能,也不想花時間學習新知識。每天打開電腦就是淘寶,開會就是聊天,一份方案寫得寥寥草草,一次總結做得漫不經心。「把事情做好」對他們而言,就是 60 分及格。

這種人越多,對那些有上進心的人來說,反而是好事。正因為這些人不想去做,反而留出了大批機會讓後來者居上。

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是願意。

為什麼現在都說,30 歲以後的人都要小心被 20 幾歲的年輕人淘汰?僅僅是因為年輕人體力好腦子快嗎?當然不是。

是因為心態。行業在發展,公司在前進。抱著「差不多」心態開始在公司養老的人,不願意再去動腦筋,不願意再去拼命學習,不願意再去身體力行。

別開玩笑了,任何一個行業在當今的市場競爭下,做到 60 分怎麼行?80 分是起跑線,90 分還能往前衝,120 分才是新目標。你做不到,後面有的是人願意去做。

專業不是剛剛及格,專業是不斷更好。

2.專業和人脈的關係:專業是撬動人脈的槓桿

如今都說人脈重要,但如何拓展人脈,卻很少有人去講。

對於沒有背景,沒有權勢,沒有資源的普通人而言,拓展人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專業能力。

當你在一個領域裡不專業的時候,就算認識別人,也只是泛泛之交。因為除了朋友圈點贊,你並不能為對方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

反過來,當你具備了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的專業能力時,就能讓你暢通無阻。這才是職場社交的「硬通貨」。

專業到位了,人脈自然會來。

美劇《絕命毒師》裡有一段劇情讓我印象很深。

本來只是大學化學老師的男主角,因為能夠提煉出純度更高的產品,而受到了當地大佬們的厚待。他做出來的產品超越了市場上所有的競品,於是大家都想跟他合作,給他提供渠道和保護。我當然不是要大家去學他,但至少這說明了一個道理:

當一個人沒資源沒背景的時候,唯有「專業」才是讓你脫穎而出的最佳武器。

哪怕你現在只是一個 Nobody,但「專業」有朝一日能夠讓你變成 Somebody.

現在都在說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變窄。但我依然看到許多憑藉自己的專業本事,而非金錢背景起來的人。

我認識一個做牙齒保健的內容團隊,成員全是大醫院的專業牙科醫生。

一開始只是幾個人有興趣寫寫科普文。後來找他們諮詢的人越來越多,於是索性開了自己的平臺,提供付費諮詢和牙齒矯正服務。

結果他們越做越專業,還吸引了各種大健康機構來主動尋求合作,其中不乏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如今他們賺的錢已經是當牙醫時的七八倍。

再比如,我知道一個很有名的藝術公眾號的創始人,他幹什麼呢?他去研究東西方藝術史,把各個國家的大師作品都掘地三尺,如數家珍。

然後他用自己的文字和畫筆來重新作出解讀,妙趣橫生。在獲得第一批種子用戶之後,他順利拿到融資,擴建團隊,現在越做越大。

相反那些整天抱怨的人,試問有幾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到足夠專業了?專業程度不說做到整個行業第一,你可以做到區域第一,公司第一,再不濟也可以是個小組第一。

但有些人不是,他們是做著六七十分的活兒,卻試圖去獲得一百分的人脈資源。可你想想,人家都到了一百分的程度,憑什麼看上六七十分的你?

在大多數人都在泛泛而談人脈有多重要的時候,只有少數人在埋頭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

然後在大多數人依然泛泛而談的時候,這些少數人憑藉專業能力吸引了一大波人脈過來。

這就叫戰略差別。

3. 專業和個人的關係:專業是最好的個人品牌

很多人都知道現在打造個人品牌有多重要,但卻不得章法。我見過 2 種打造個人品牌的誤區:

第一種,是錯把人家的平臺當成自己的品牌。

什麼意思?就是去了一個大公司大平臺,覺得給自己鍍金了。出來逢人就說自己是XX公司的誰誰誰,阿里的總監,騰訊的大拿,美團的牛人,好不厲害。可你一旦去追問做過什麼項目,操盤過什麼案例,如何去整合資源的,中間的經驗和教訓是什麼,一個都答不上來。

因為這種光環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掙的。別人既然能給你,有一天也能拿走。

第二種,是拿別人的知識來打造自己的品牌。

這種人比較雞賊。讀了幾本書,聽了幾次講座,看過幾個案例,然後把裡面的知識、理論、模型挑挑揀揀,拼拼湊湊,就形成自己的「個人品牌」。

這倒也能騙到一小部分群體。但這種六七十分的人只能去騙四五十分的人,除了割一波韭菜賺個快錢,絲毫不能可持續發展。而真正專業的人,一眼就能識破謊言。

以上這兩種錯誤的「個人品牌」,廣泛存在於我們周圍。拆穿他們也同樣簡單,打破沙鍋問到底就好。

這樣的「個人品牌」都是空中樓閣,不紮實,不牢固,輕輕一戳就倒,千萬不要去學。

最牢固的個人品牌來自於「專業」,而真正的「專業」來自長久不停的實踐。

這種方法最不投機取巧,最難快速躥紅。但這種方法最紮實,最有底氣,最經得起時間考驗。

前段時間領英有個調查很火,裡面提到 27 歲還沒有升任經理的人,就已經被同齡人淘汰。

「專業」才是人生最好的逆襲武器

領英《職場人轉折點》報告

結果許多人盯著「27歲」不放,卻忽略了這背後更深遠的意義。

在我看來,這裡要說的實際上是到了 27 歲,如果你還沒有把一個職位參透,還在做最基礎的執行,還不懂團隊和績效管理,還那麼不「專業」,那是應該反思一下了。

年齡從來都不是決定一個職位高低的關鍵因素,專業程度才是。

在營銷行業,CMO(Chief Marketing Officer)是最頂端的職位。我見過30多歲的CMO,也見過 50 幾歲的 CMO,在我看來他們沒什麼差別,反而都有一個共性特徵,那就是「專業」的沉澱。

比如對一份飲料的廣告方案,他們能發散思考到該廣告對全國各區域的渠道、經銷商乃至門店的影響,甚至連媒體和供應鏈上下游的人看到之後會作出什麼反映,這些都能提前預料到,而不是僅僅去思考購買飲料的消費者會怎麼想。

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就是專業。

可這種人太少。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如何結識更多人,如何進入更多圈子,如何交換更多名片上,卻忽略了「提升專業度」這個近在眼前的方法。

然而越是少,機會就越是多。別人不專業,或者半吊子專業,你就可以在這方面打敗他們。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為什麼說「專業」才是普通人最好的人生逆襲武器?

因為如果你沒錢,沒人脈,沒資源,沒背景,至少你還有一項東西,它叫時間。

怎麼去規劃時間的使用,怎麼把時間轉化成經驗,怎麼再把經驗轉化成專業,這是值得一生去研究的課題。

當你足夠專業了,在一個領域做到數一數二了。人脈、資源、錢這些東西自然會來。

千萬千萬,不要把順序搞反了。

任何一個時代逆襲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總有人能突圍出來。我想差別,或許就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