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東北農村怎麼過冬?

我們對於冬天的感受,就是冷,所以很多人對於冬天還是比較排斥的,但是同為冬天,地區不同,溫度也是天差地別的。那麼,

古代東北農村怎麼過冬呢?


古代東北農村怎麼過冬?


一、古代東北農村怎麼過冬

古代也有取暖設備,設施主要有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灶等。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二、秦宮的“壁爐”和“火牆”

據《秦宮廷文化》介紹:考古工作者們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壁爐,似為供取暖用的設備。研究者認為,這應是在當時條件下比較先進的方式。除此之外,其他宮室中目前雖未發現同樣設施,但也應與此一樣。遺址中發現三座壁爐。壁爐採暖可以克服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其中兩座壁爐是供浴室採暖用的,而第三層第三室的壁爐似供高級統治者採暖用的,因為它接近最大的一室。一號建築遺址的壁爐寬1.2米,縱深1.1米,高1.02米,爐膛為覆甕形,可使熱焰在膛內有充分迴旋的餘地,爐頂為“入”字形,有較大的散熱面積。由於上部建築毀壞,因此無法得知煙道的樣式。爐口前有灰坑,爐的左側有一個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該壁爐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沒有較大的火焰,燃燒的時間比較長,可以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反映了我國在建築採暖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古代東北農村怎麼過冬?


三、漢代的“溫室”和“椒房”

在西安西北郊閻家村的漢代建築遺址中,發現了用於取暖的爐灶,位於屋角,以土坯砌成,灶膛呈方形,灶前有灰坑,灶外側有曲尺形平面矮牆(“灶屏”),並有專門的排煙道(“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