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英雄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萬里荒原之上,雲飛風起,塵土飛揚,愁雲慘淡,燕太子丹和他的賓客們,身著白衣白帽,淚流滿面,嗚嗚咽咽,聲音無比蒼涼。高漸離擊築,荊軻合著節拍唱歌,歌聲決絕而悲愴。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唱及此處,荊軻回身上車,頭也不回地漸行漸遠。

荊軻的歌中表達了他視死如歸的氣魄,對於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無以為報,唯有為其赴死。他深知這是一次有去無回的冒險,他彷彿能看到前方迎接他的是慘烈的搏鬥,是以一敵百的較量,但他沒有回頭,只留給送別的人一個偉岸的背影,堅定前行。

荊軻,是個魯莽的英雄。

前人通過刺殺而達到政治目的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專諸刺殺吳王,豫讓刺殺趙襄子,都是載入史冊的刺殺故事。但他們都是成功的,達成目的之後,功成身死。與他們相比,荊軻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英雄。

他的任務失敗了,敗在幫手秦舞陽懦弱到上不了檯面,敗在秦王強大的護衛手下。今天細細品讀《史記》對這個震驚時代的刺殺行動的描寫,可以發現荊軻的行動,並沒有萬事俱備。

荊軻是個講義氣之人,太子丹信任他,為報知遇之恩,他不惜獻出生命——來捍衛一名刺客的榮耀。

荊軻的一生,如同煙花,只有那麼一瞬的爆發,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荊軻本為衛國人,後漫遊至燕國,在這裡,結識了高漸離。兩人相見恨晚,結為知己。那時的荊軻,行為放蕩不羈,整日在燕市與高漸離飲酒,完全不拘小節,喝得酩酊大醉,高漸離便開始擊築,荊軻隨著節拍唱歌,時哭時笑,好不瘋癲,引來眾人側目而視,卻渾然不覺。

不同尋常的人,通常有些令人不解的瘋癲舉動吧。荊軻,實在是真性情。

雖然荊軻常以酒徒的形象走街串巷,其實他有著很深的城府。他飽讀詩書,結交賢士,周遊列國,有著獨到的政治見解和抱負。他的才能,被田光看中。而田光的賞識,成為了差點改變歷史的一念。

正當時,燕太子丹在秦國作為人質已被扣押多年,千難萬險逃回燕國。在秦國的日子,太子丹深知秦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霸圖,回國後始終憂心忡忡。燕國面臨著被攻佔的危險,此時燕太子丹四處求助賓客,希望能找到救國方案。

要哀嘆荊軻的命運,必須要從太子丹說起。燕太子丹雖身為太子,有鞠武做他的老師,但卻不夠遠見卓識,沒有機智的政治頭腦。他看待政治的眼光,過於心急,而正是他的急切,斷送了荊軻的生命。

太子丹惜才、愛才、肯聽諫言,但並不是全部都聽。這位太子多少還是任性的,當時樊於期從秦國叛逃到燕國,太子丹不顧老師鞠武的勸說,將其收留。他實在是孩子氣,僅因為對樊於期的同情,就不顧政治大局,將燕國陷於危險境地。他空有救國之心,卻沒有救國之策。太子丹對於鞠武與齊楚結盟共同對抗秦國的建議果斷否定,在他的眼中,結盟的做法拖泥帶水,太慢了,他想要一舉解決憂患。

古往今來,亡國之君大都如此,他們不明白政治靠的是頭腦,靠的是運籌帷幄。在政權鬥爭中要取得勝利,憑藉的是穩紮穩打建立起來的實力。而太子丹,卻是想求一個如魔法一般瞬間解決秦國威脅的妙計。

就是太子丹的這份急切,斷送了荊軻。

鞠武對太子的請求無可奈何,只好將田光引薦給太子。而此時的田光已經歸隱,年歲已高,或許實在沒有力氣參與政治,或許也覺得太子丹的慾望自己無法滿足,於是,便引薦了荊軻。

自此,一場聲勢浩大的赴死行動拉開序幕。

太子丹見到荊軻後,十分急切地對荊軻訴說自己的計劃。他想要以重金利誘秦王,引誘他歸還所侵佔的土地,不再侵略他國,若此計不成,便將其刺殺,到時秦國群龍無首,便可趁亂將秦國擊潰。

多麼荒唐幼稚的政治策略啊。荊軻內心十分糾結,自己來到燕國,雖已名聲在外,但畢竟只是個毫無成就的普通人,然而太子丹如此看中他,將整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交給他,荊軻滿心感激。但是太子丹的計劃,顯然十分不可行。秦王是何許人也,怎可能為了金銀財寶而放棄稱霸天下的慾望。而要刺殺秦王,也與前人的刺殺行動大有不同,此時的秦國已強大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與之抗衡,秦王身邊的護衛有多強可想而知,怎可能憑他荊軻的一點小計謀就刺殺成功。

荊軻的頭腦是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這個計策是幼稚的、註定要失敗。荊軻猶豫再三,想要推脫,但太子丹卻一再堅持,上前叩首請求。一國的太子對自己叩首,這是怎樣的大禮。荊軻百般無奈,只好應允下來。於是太子丹奉荊軻為上卿,以最高禮節款待,獻上珍寶美人,並每日親自問候。這般禮遇,令荊軻感受到了太子丹的情誼,他並非聖賢,卻受到如此待遇,受寵若驚,暗下決心,一定不會辜負太子丹的一片期望。

荊軻深深地知道,要靠金錢令秦王心軟絕不可能,所以只有刺殺一條路。要刺殺秦王,除了要有敏捷的身手、周密的計劃,還要有出色的計謀,以進入秦王宮面見秦王。

這時秦國已攻下趙國,太子丹心急如焚,前來催促荊軻快點行動。荊軻心知時機已到,但是如何進入秦王宮是個問題,於是便建議將樊於期將軍交出去——提樊將軍首級面見秦王。樊於期身為叛將,秦王必定會龍顏大悅,接見荊軻。

太子丹著實是個優柔寡斷之人,既火急火燎地要刺殺秦王,又不願做出任何犧牲。太子丹也是心善之人,他誠心誠意地想收留樊將軍,堅決不願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傷害了樊將軍。

太子丹捨不得讓樊將軍犧牲,卻不假思索地催促荊軻前去赴死。他並不是心太善,也不是心狠,只是沒有掂量清楚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孰輕孰重。

荊軻私下裡找到樊於期,單刀直入的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樊於期回想起自己被株連九族的悲慘情景,毫不猶豫地交出自己首級,希望能通過荊軻之手,為自己復仇。

樊於期的自刎促成了太子丹的刺殺計劃,太子丹聽聞此事,痛哭流涕。

太子丹的仁慈是婦人之仁,多少人為他而死,他於心不忍,內心極其悲痛,但痛哭過後,他最終並沒有讓這些人死得其所。

太子丹已為荊軻準備了淬毒的匕首,並請到勇士秦舞陽助荊軻一臂之力。此時萬事俱備,荊軻打點好行裝,相約一位友人,準備出發。

而這位友人遲遲未到,最終也沒有及時赴約。歷史總是對將成的大事開致命的玩笑,沒有史料記載荊軻的這位友人是何許人也,或許,若當年這位友人成行,便可所向披靡,刺殺秦王,顛覆整個歷史。然而,這位友人沒能到達,荊軻一人沒能力挽狂瀾,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不曾停止。

而使得荊軻未能與同伴共同上路的,正是燕太子丹。

太子丹看荊軻明明已打點好行裝,卻遲遲不動身,心中便產生了疑慮,猜疑荊軻是否後悔答應協助他的計劃,是否會臨陣脫逃。太子丹又一次催促他,並有意令秦舞陽先行。

荊軻聽到這些話,心中憤怒不已,並且很不是滋味。自己一心為太子丹赴死,拼盡全力想要完成他的計劃,他卻懷疑自己,這令荊軻心中十分憤懣。

也許是一時賭氣;也許是為了氣節,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荊軻不再等待,毅然上路。

出發的那天天氣一片陰沉,風冷得徹骨,易水河畔,一片蕭索。送行的隊伍身著白衣,緩緩而行。嗚嗚咽咽的聲音迴盪在天地間,分不清是風聲還是送行的人的哭聲。

荊軻面色凝重,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景象無比蒼涼。高漸離為他擊築,像以前一起喝酒玩樂時那樣,荊軻合著節拍開始唱歌。

這次的歌不再是曾經歡快而放蕩不羈的,字字擲地有聲,直指蒼穹,留下了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唱及此處,荊軻的情緒頓時起了萬丈波瀾,拋開心中的顧慮,仰天長嘯,氣勢如虹。高漸離緊跟著改變了擊築的調子,慷慨激昂,猶如猛虎穿林,蛟龍過江。英雄向著蒼天長嘆一聲,呼出的氣化作一道白色的虹,貫穿天際

易水邊的送行,為整個行動奠定了悲壯的基調,似乎從這一刻起,就註定了荊軻是個悲劇英雄。此刻他的內心,是平靜的,泰然面對生死;還是悲壯的,感慨於自己的命運;亦或是洶湧澎湃的,考慮了無數種可能,決意顛覆秦朝的霸業?

最終他失敗了,秦王身邊的護衛身手敏捷,使他無從下手,最後被秦王的寶劍刺中,籌謀已久的刺殺計劃以荊軻的死亡拉下了帷幕。這也許是他意料之中的結局,雖然以悲劇收場,但他沒有後悔,他沒有愧對太子丹,也是死得其所了。

易水河畔的一曲悲歌,覆蓋了荊軻功敗身死的慘烈結局,讓後人記住了這位為報知遇之恩,捨生取義,毅然潛入虎穴的勇士。他不是失敗者,他是最純粹的忠義之人。他雖知太子丹的計劃不是良策,卻為了回報這位太子的禮遇而賭上性命。有這番胸懷,便是英雄。這首離別之歌,便成了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