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東北"拉幫套"真實寫照:"招夫養崽子",一女二夫能接受?

舊時東北

"招夫養崽子,崽子大了打鬼子",這就是東北方言中"拉幫套"的真實寫照。東北地區奇怪的婚姻習俗呈現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徵,也反映了當時東北人民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特徵。

拉幫套的起源,是民國還是漢武帝時期?

"拉幫套"在舊社會中指丈夫沒有能力維持家裡生計,無法贍養老人的時候,妻子在徵得同意的情況下,招另一個夫婿,繼續維持家庭的生活。假如干活不勤快就可以將那個男人掃地出門。舊社會東北農村的家庭想要生存,賣的都是力氣。

一些學者種稱作歸為"招夫養婿"。有人認為"拉幫套源於館陶公主,那時,招夫的風氣就開始了。館陶公主寵董偃十幾年,漢武帝反而默許。

唐代有了"接腳伕"的稱號,到了宋代招夫的風氣更加的流行,不同與"拉幫套"的是隻有寡婦才可以招夫婿,而拉幫套的女性有還是有丈夫的。二者有本質區別。有人認為"拉幫套"起源於民國時期,在《雞林舊聞志》

中有這種習俗的記錄。拉幫套源於什麼時候,還不能確定。

舊時東北

拉幫套形成的原因

東北是偏遠之地,環境惡劣,人煙稀少。豐富的資源得不到開墾,卻足夠農民維持自己的生活,有著自己的生存間。而當時在關內飽受痛苦的農民來說,是極大的誘惑。

在"闖關東"後,人們大規模的集中在東北一帶,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也是"拉幫套"形成的原因之一。

東北農村的婚姻習俗也深受男女比例差距過大的影響。清朝時期,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即使在1878年清政府的禁令解除,受封建意識的影響,闖關東的大部分還是男性。他們的家眷還在關內。重男輕女的現象還很嚴重,更遑論農村。可以想像,當時的婚配問題有多難。

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問題。在農村的家庭中,成年男人就是頂樑柱,經濟支柱一但坍塌,整個家庭的溫飽就無法維持女性在當時的情況下,無法維持生活。不能眼睜睜看著年邁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捱餓。不然又怎麼會找拉幫套呢?

舊時東北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東北地區的聘禮是很高的,文獻中記載聘禮者,則為一斤銀子,八對布匹,兩三件成衣而已。農村中大多數都是出身貧窮的人,無力支付這樣的聘禮。

這些人也被叫做"跑腿子"。用自己的勞動換來妻子,而原來的丈夫因一些因素無法承受重擔,可以通過妻子得到"套股"的勞力。

其實在改革開放後,"拉幫套"依然沒有徹底的消失,民俗作為一種文化因素,是"拉幫套"的溫床,民俗又對社會有著一定的影響。人的觀念依然存在。

舊社會東北農村的"拉幫套"習俗,一女嫁二夫的奇怪婚姻現象一直備受爭議,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拉幫套"對傳統婚姻制度的背離,男權社會不能接受一女二夫的存在,認為是一種損害男子自尊心的存在。由此可見,它大都不受人所理解的。

舊時東北

但是東北地區因為大量的移民,導致東北人民的觀念十分多元,無法形成號召力很強的宗族去控制,血緣的紐帶漸漸不再那麼牢固。

在不同的習俗湧入東北,原本的單一結構被打破,多元的文化環境讓東北習俗出現了五花八門的情況。而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環境和對生活的需要,所以重新選擇了自己的習慣。再加上東北地區注重實際,對於他們來說,餓死是大。

在舊社會的東北農村,這是合理的,不會有礙風化。女子沒有拋棄殘疾的丈夫,頂著社會壓力有了另一個丈夫,男子為了家庭選擇更大的包容,最後形成了"拉幫套"的契約,各取所需。

其它習俗與"拉幫套"

"拉幫套"是一種說法,與它類似的婚俗有許多,雖然叫法不同。例如,"典妻"。顧名思義就是出租自己的妻子。在底層社會的人,十分貧窮,常常捱餓,為了孩子,就會租別人的妻子,達到自己的目的。

舊時東北

其實,這與"拉幫套"其中的一點很相似。都是將女性作為交換,換取自己需要的。接下來是"招贅",男性到女方家作為上門女婿,做主的自然是女方。

在"拉幫套"中,有個詞叫做"套股"。資產按照母系繼承,其中不同的是,"拉幫套"涉及到三個人的生活,而"入贅"卻是不允許出現第三個人的。

在閆天靈寫的文章中,出現了搭夥和拉幫套是一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對的。搭夥也可以說是"招夫養子",兩個人之間沒有婚姻關係,現在的語言比喻就是同居,不想在一起了,就可以散了,更加不存在財產的關係。

二者之間也存在相似之處,男性住進女性的家裡,沒有法律的認可等,歸根究底,兩種形式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對於舊社會的"拉幫套",它與倫理道德相背離的,即便在當時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長此以往,這樣的婚姻習俗是要走向消亡的。

舊時東北

"拉幫套"的成因有很多因素,作為已經形成的觀念,沒有那麼容易徹底的消失。農村的主流思想是實用主義,當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沒有金錢養活家庭,有的女方出去就會又找一個,這也是"拉幫套"。

"拉幫套"是民俗,民俗不是單獨存在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結果,既是文化,又是生活。"拉幫套"作為一種陋習,在現在來說是不符合法律的民事習慣,或許只有從根本上真正解決民眾困難,掌握實際困難才可以消除這種不良現象。

這段民俗與東北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反應了舊社會底層農民的需求和渴望,這樣與當社會意識形態相反的習俗,表現了那時的東北村民接受了小傳統的意識形態,大傳統的意識形態還不為大部分村民所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