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價格戰、比拼供應鏈,誰是誰的蛋糕?

愚人節的羅永浩,抖音首秀如約而至。抖音官方公佈老羅直播3小時,達成GMV1.1億元,累計觀看人數4800萬。第二場直播帶貨觀看人數驟減76%,但仍不妨礙老羅以3400多萬的傲人成績爬上各大電商新聞頭條。


直播價格戰、比拼供應鏈,誰是誰的蛋糕?


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直播帶貨秀中,最惹人關注的,非秭歸臍橙莫屬,十二萬件上線即秒空,是羅老師和抖音官方將第一場帶貨所得360萬音浪拿來贊助湖北農民。


低價商品吸引消費者進駐平臺,是以“網紅+低價+流量”為手段的直播模式之核心,用低於市場平均價格吸引流量,加持網紅自帶流量疊加,實現對總體GMV的提升。


直播價格戰、比拼供應鏈,誰是誰的蛋糕?


直播產品領域也從衣食住行到汽車到火箭,一件比一件大,銷售額也越來越高。直播生意如此火爆,卻不是所有商家都可以做網紅帶貨直播。與網紅達成合作帶貨,除開需要承擔低於市場價之外,還要支付高昂的上架費用。羅老師的首場直播秀入場費用是60萬/品牌,以最終24家參與品牌商來計算,羅老師首秀和抖音入場費進賬1400多萬。


直播價格戰、比拼供應鏈,誰是誰的蛋糕?


賣火箭的一姐薇婭更是直言直播口號:超高性價比,是很多自己和團隊工作人員都會去搶購的低價。薇婭為了壓低產品入場價,甚至會親自議價。如果不給粉絲最低價,如何保證粉絲的權益,這是薇婭的觀念。


手握強大供應鏈的主播能吸引足夠多的粉絲,平臺也樂於用這種方式將品牌方吸納到自身平臺,直播帶貨通常被用來快速打開新品市場,是很多品牌商上新的不二之選。品牌方用銷量做背書,吸引粘度和忠誠度高的復購消費者再次產生GMV。品牌的直播行為可以理解為廣告行為,行為之後,需要落地轉化,幫助品牌獲得持續銷量。


直播價格戰、比拼供應鏈,誰是誰的蛋糕?


存在即合理,目前商業競爭形態複雜,需要低價上新這種廣告形式。縱觀整個電商發展,不止直播,淘寶和拼多多最初也是通過低價引流方式成為了市場巨無霸。


同樣價格低,低價和特賣卻有本質區別。

奧特萊斯(Outlets),我們都很熟悉。實際上奧特萊斯最早就是工廠直銷店,專門處理品牌工廠尾貨。後來逐漸彙集,慢慢形成類似大型購物中心,並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零售業態。


特賣的核心,是把品牌商的積壓庫存,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用較低價格出售。對於廠商來說,快速清理庫存,不佔用資源,又不影響品牌體系和品牌形象,哪怕毛利低一些,但快速獲得現金流也是可行的。而對於消費者,特賣商品既是優質品牌又價格親民,所以特賣模式一經推出,發展快速,在國內,這樣的特賣機構,它叫唯品會。


直播價格戰、比拼供應鏈,誰是誰的蛋糕?


5G時代的網紅經濟站上市場風口浪尖,不斷在為傳統經濟領域轉型提供助力。隨著5G大規模商用,“短視頻+直播”發展提速,在網紅人數與粉絲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的雙重因素下,網紅經濟市場規模以及變現能力發展迅速。


當然對於直播帶貨本身而言,它不僅替代傳統貨架式電商,也並非電視購物簡單的升級版本,而是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提升消費者與品牌商之間的連接效率;在產品端,直播提升了非標商品潛在線上滲透率,在用戶端,能夠刺激消費者非計劃性購物需求;從產業端,加快供給端產品開發速度,實現消費者需求的即時回應。


直播價格戰、比拼供應鏈,誰是誰的蛋糕?


直播帶貨對於商家、消費者、平臺價值巨大,其興起並非短期現象,而是流量爭奪加劇、電商內容化大背景下大勢所趨。平臺的積極推進、產業專業化提升及技術創新,直播行業有望持續快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