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定:廈門的母親河本來就不是什麼九龍江


黃堅定:廈門的母親河本來就不是什麼九龍江

【蒹葭】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每每聞見此詩,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水,想到了家鄉的山澗、小溪。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歷史上人類及其社會生態系統的發生發展,都與水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發源於恆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發源於兩河流域……


人類是喜歡也必須是逐水而居的。

因此,每個地方的人們,心中總有一條美麗的河流山溪,並極為虔誠地稱之為母親河,對其頂禮膜拜;即便是離家萬里,歲月久遠,也必定是終生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從整個中國而言,母親河是黃河、長江;泉州的母親河是晉江,漳州的母親河,當然就是九龍江了。

在今天的廈門,尤其是在本島和集美、杏林、海滄半島,你隨口問一下這裡的人們:你們的母親河是哪一條?我想,很多人也許會不假思索地回應為:“九龍江”。其實,她本來是稱不上的;廈門人能吃上這條河水,那是1980年北溪引水工程開動之後的事了。


從歷史文明進程的角度而言,廈門的母親河另有其主,那便是位於同安、翔安的東西溪,以及集美的苧溪。她們不僅是古今廈門的兩大河流,也是廈門歷史上的兩大文明流域;在兩溪的上游,孕育了古同安唐宋以來的“東黃西石”兩大望族。拓荒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廈門第一村落”,就是唐初古村金柄,坐落於東溪之源;其後開發的唐代石兜村落,就湮沒在今天碧波盪漾的苧溪之源——石兜水庫底下。

在過去,廈門人名字中帶“水”的比比皆是;那是因為,廈門是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地區。廈門本島甚至沒有一條河流,同安、翔安、集美、杏林、海滄五個半島的河流短小,小得沒法稱之為“河”。地下水水文地質單元零散,侵入岩、紅土臺地分佈廣,可利用地下水量少。加上歷史上十年九旱,在還沒跨流域引入客水之前,水庫和圍海造成的人工湖泊、池塘也全部成為了寶貝。

廈門水之源,就是廈門歷史文明之源。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溯游從之”,蹚上今日廈門阡陌縱橫的溪澗、溝渠、湖泊與池塘;穿越“道阻且長”的歷史“覓水廈門”,探尋那“宛在水中央”的古同安文明……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