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普洱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易武的歷史又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易武茶,那麼今天普洱茶的局面有可能被改寫。這是為何呢?

普洱茶作為雲南進貢皇家的貢品之一,從周朝已經有記載,到清朝時甚至設有專門的部門——普洱府,來為朝廷選擇最佳的茶葉進貢,併成為皇家冬季裡專用茶。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普洱茶一山一味,根據地理風貌的不同,每一種茶的口感都有自己的特色。

為何崑崙要說普洱茶的貢茶史,其實是易武系茶的貢茶史,這也正與易武茶的特色有關。

普洱茶大葉種的內含物質多,所以普洱茶口感很豐富,而這其中,苦澀二感是主力軍,雖說苦澀重不代表就是好茶,但在領略普洱茶回甘生津的感受之前,肯定會先被它的苦澀狠狠“虐”一下舌頭,茶王班章是如此,苦成特色的老曼峨更是典型。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苦”味是與“甜、甘”相對的味道,而“澀”味是指讓舌頭感覺到麻木,不爽滑,“苦”與“澀”不管在什麼食物身上,都是有些“負面”的味道。

按照我們對於食物的自覺,如果一個東西與苦澀掛了鉤,難免就會讓人聯想到“不好吃”“沒熟透”“質量不好”這些詞,常人尚且不能接受,何況是吃慣山珍海味,嘴刁的“皇家人”。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現代人喜愛喝口感強烈的班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先輩的經歷,所以我們知道,茶雖苦,但很快就會回甘生津,帶來不一樣的感覺,但是在古代,這一進口就是滿腔苦澀,誰敢把這進貢去給皇帝喝呢。

易武茶,並不單指一種茶,而是指易武茶山產出的一切茶。易武早期叫做曼撒,是六大古茶山之一,包含易武正山、曼撒茶山、曼臘茶山在內,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茶山,也因此,易武茶山被稱為易武茶區。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易武最大的特點,就是苦澀弱,苦味化得很快,回甘生津快,生津回甘強。除了對於尊貴的皇室,對於當時的普通人來說,易武茶也要比其他茶更容易“圈粉”。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事實也是如此,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更是滇藏茶馬古道的源頭。

普洱茶的進貢之路,在清朝時達到巔峰,清政府雲貴總督鄂爾泰在雲南設立普洱府下設茶葉局,而易武百里正山,則是被他認為是種植普洱茶茶葉最合適的地區。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溫潤柔雅蜜香的易武茶,也成為了清朝貢茶中最昂貴的頂級茶葉,價等黃金而名重天下,只有三品以上的立功官員獎賞,以及外國邦交,清廷才會動用易武普洱茶,可見其價值高昂。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也正因為易武茶的年年進貢,許多人就把比貢茶等級稍微第一級的茶葉全部拉到當時的"普洱"這個地方交易,本地外地的客商紛紛來到雲南西雙版納,在易武周圍的山上開始種植普洱茶。

毫不誇張的說,普洱茶能在歷史上廣為人知,受到皇室民間的熱捧,易武茶的功勞最大,假設當時進貢的是最苦的老曼峨,恐怕是一切都要改寫。

所以可見,易武的貢茶史,其實是易武系茶的貢茶史。下面我們通過簡要的梳理易武的歷史來了解下當年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易武茶山早在唐代就有濮人居住,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之一,是滇藏茶馬古道的源頭。

清順治年間,石屏的漢人逐漸進入易武經商種茶,使易武茶山得到空前擴充,嘉慶年間,易武茶山村寨相望,雞犬相聞,據說人口曾超過3萬。清雍正年間,普洱茶就已被正式列為貢茶,普洱茶更加名聲大振,市場得到空前擴展。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道光十八年,易武的車順號生產的茶葉被選為向皇帝進獻的貢茶。道光皇帝品過車順號進貢的茶葉後給予“湯清純,味厚釅,回甘久,沁心脾,此乃茗中之瑞品也”的評述,並御賜車順號主人車順來為“例貢進士”的稱謂,獲“瑞貢天朝”大匾。為慶賀這一盛事,整個易武城張燈結綵,跳花燈,耍龍燈,劃旱船,趕廟會,舉城狂歡七天七夜。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從此,易武茶的名聲更加大振,易武的茶葉交易更加繁榮。此後,易武、象明兩鄉交界之磨者河上修建了一座大橋“承天橋”,方便了倚邦與易武兩大茶山之間的交通往來,來自滇西和西藏的馬幫直接進入易武販茶馱茶。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易武的茶市進入空前繁榮階段,進入易武馱茶販茶的馬幫你來我往絡繹不絕。清咸豐年間,由於受滇西戰亂的影響,滇藏商道受阻,使倚邦、革登、莽枝、蠻磚等五大茶山的茶葉銷路不暢。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這個時候,易武的茶商卻另闢蹊徑,將茶葉大量銷往越南、香港及東南亞地區,及時地避開了戰亂給茶市帶來的不利影響。由於在滇西戰亂期間易武的茶葉生產和貿易還在正常地進行,光緒至民國初年,易武茶山以加工和出口規模,以及在東南亞國家的影響,躍居六大茶山之首。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此時,易武茶山的茶商號已增至30多個,較有名的有車順號、安樂號、同慶號、同昌號、同興號等商號,這些商號就是後來的百年老字號。

百年之後,當普洱茶全面復興以後,易武從一個凋敝的邊陲小鎮,再次變成普洱茶商的必爭之地,甚至成為很多愛茶人的朝聖之地。易武茶在普洱茶江湖的地位,依舊極受茶人追捧。每到春茶季,易武古鎮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彷彿重現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萬人”(清《滇海虞衡志》)的盛況。

若不是易武,普洱茶史可能被改寫

至今海外許多人只要論及雲南的普洱茶,情不自禁地就會提到易武,香港、臺灣還有人珍藏著易武老茶號八十多年前所生產的七子餅茶。正是因為過往的輝煌歲月,加之一如既往的優秀茶品質,才使得如今的易武成為了喝茶人眼裡的“朝聖地”。

而如今,易武茶已經不再是皇家專供,但改變的是名銜,不變的是品質,時光荏苒,如今的易武茶,依舊有著當年身為貢茶的翩翩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