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素材整理:30句名言+5篇美文,收藏起來慢慢看

世界讀書日素材整理:30句名言+5篇美文,收藏起來慢慢看

關於讀書的30句名言

1.我是退過學,但我沒說過讀書無用。——韓寒

2.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子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王小波

3.樂觀地活著,用閱讀引導,才是人類進步的基石。——白巖松

4.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

6.學問之道,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領悟、凡事廣涵的體認,而不是做一架“唸書機器”。——三毛

7.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餘秋雨

8.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季羨林

9.美化靈魂有不少途徑,但我想,閱讀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貴的、不須求助他人的捷徑。——嚴歌苓

10.善於閱讀生活、提煉生活的人,通常也是一個會讀書的人。——錢鍾書

11.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人民網

12.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陳繼儒

13.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孫玉石

14.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楊絳

15.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但不讀書也並不見得好。——魯迅

16.讀書人所學的尊重,是不以他人的背景去妄斷他的尊嚴。——伊能靜

17.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劉屈豔揚

18.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

19.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培根

20.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朱熹

21.讀書為我們還原了生命那些值得崇拜的紛繁駁雜,由它們來對抗死神的傀儡。——《為什麼閱讀》

22.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格言聯璧》

23.我們讀書而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島上書店》

24.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格言聯璧》

25.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讀書錄》

26.日子是一天天地走,書要一頁頁地讀。——畢淑敏

27.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格言聯璧》

28.讀書如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學誠

29.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了凡四訓》

30.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白說》


世界讀書日素材整理:30句名言+5篇美文,收藏起來慢慢看

關於讀書的5篇美文

論讀書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閱讀與人生

莫言

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書讀,而現在最大的痛苦就是書太多讀不過來。我總結出一條經驗:當書越多的時候,實際上人讀書的熱情就越淡薄;當書越少或者找不到書讀的時候,人渴望讀書的熱情就會越高。在這裡,主要講一下我讀書的經歷以及閱讀對於創作以及人生的影響,希望同大家一起分享。


我是1955年出生于山東的一個農村,十幾歲的時候正趕上文化大革命,輟學回家。但我已經具備了很強的閱讀能力與對讀書的渴望。當時農村的物質生活非常艱苦,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對文化的摧殘,能夠找到的可讀的書籍屈指可數。為了讀到一本書,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勞動來進行交換。


記得我鄰村同學家裡有一本繪圖版的《封神演義》,為了讀到這本書,經常要去那個同學家中替他推磨。推磨是讓孩子痛苦不堪的一種勞動,因為它非常單調,沒有任何趣味。


後來我認識了一個小學老師,他收藏了十幾本革命小說,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這些書被我借到之後,都是用最快的時間讀完。當時我們家養了兩隻羊,放羊的任務就落在我的肩上,但借到書後,我往往鑽到草垛裡以最快的速度把這兩本書看完。書讀完了,天也黑了,羊餓得“咩咩”直叫,回到家難免要受到家長的懲罰,即便這樣心裡也不後悔。


現在回憶起來,像我剛才提到的紅色經典小說,它們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講過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至今記憶猶新。這說明童年確實是一個讀書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記憶力特別強,讀書的熱情特別高,讀過了也能夠記得住。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來一本書確實不易,因此對得來的機會格外珍惜。


讓我收益最大的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我大哥家中留下很多中學語文教材,每逢雨天無法下地,我便躲到磨房裡去讀這些課本。當時的語文課本分為漢語和文學兩種教材,漢語教材主要講邏輯、語法、文言文;文學教材主要選錄了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鋪子》《駱駝祥子》《說岳全傳》《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等。


這些教材雖然很薄,但它們打開了農村少年的眼界。茅盾的《林家鋪子》使我知道了民族資本家和民族資本走過的艱難道路,《雷雨》讓我知道了話劇的藝術表現形式,老舍的《駱駝祥子》讓我知道了北京車伕的艱苦生活以及生動活潑的北京方言。


《駱駝祥子》中有個細節講到,車伕祥子飽喝了一頓涼水之後,肚子裡發出的聲音就像剛飲了水的騾馬一樣。這讓我產生了非常深刻的感受。我們當時在農村非常累了之後飽喝一頓涼水,活動之後肚子就會發出“吮當吮當”的響聲。這種描寫非常生動、準確、獨特,這對我後來走向文學道路進行人物描寫產生了很大的榜樣作用。我童年讀過的書不多,但是非常廣,而且都是精讀;因為讀物非常少。所以,對中學語文教材的閱讀還是讓我受益終生。


後來我到了部隊。在中國上世紀的60、70年代,農村青年能參軍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因為農村青年沒有什麼出路。我在部隊中的任務很單調,就是站崗。我所在的部隊是駐紮在農村的,幹部戰士加起來就十幾個人。作為人民公社的飼養場,沒有人來查崗,這樣我就在崗上偷偷地讀書。


當時我們一個戰友的未婚妻在縣城當圖書管理員,每個星期我都會從她那裡借古今中外的小說,比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里斯朵夫》等等。很多外國的經典名著是在部隊站崗的三年間讀的,這三年的閱讀使我的眼界更加開闊,也瞭解了更多世界文學知識。


1979年,我被調到河北保定的一所解放軍軍校。學校裡有個小圖書館,許多人不願意擔任圖書管理員,我主動要求當圖書管理員。這三年期間,我利用圖書管理員的便利還是讀了不少書。


後來學校讓我當政治教員,教大學裡的《政治經濟學》《哲學》《科學社會主義》。這些內容都是我第一次接觸。當時判斷一個政治教員水平的高低就是看能否脫稿講課,如果能夠脫離書本,滔滔不絕地講完一堂課的話,大家就認為這個人水平非常高。


我當時很年輕,幾乎可以把當天要講的課背下來,所以來聽課的首長還有觀摩的教員,都感覺我很有理論水平。這種背誦對我後來的創作還是有很大幫助,因為我不能完全照本宣科,需要從別的著作裡抽出一些內容來豐富自己的講座,為此我讀了一些德國古典哲學的著作。


1984年考到解放軍藝術學院,這個時候我開始寫小說,這都歸功於在保定幾年打下的基礎。簡單回顧了一下我這幾十年讀書的過程,閱讀對我人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我每天都會收到一大堆的刊物。雖然我從事的是小說創作,但我的閱讀範圍反而更廣,有一些小說之外的好讀物也能給我帶來極大的閱讀快感,讓我燃燒起當年有過的閱讀樂趣。


對於一個學生而言,如果確實有創作的才能,不妨讓他寫寫詩歌、小說,鼓勵他成為一個作家;但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興趣,也沒有必要強制所有的學生都寫小說。


一個人是可以既寫出很好的小說,又能夠成為屈指可數的優秀學者的,比如錢鍾書先生。他一方面寫出了《圍城》這樣優秀的小說,一方面他又是博通古今的大學者。像我這樣的作家,沒有上過中學、大學,最終還是成為一個被人認可的作家。


假如讓我重新走一遍我的人生道路,如果能有一個像大多數孩子一樣進入中學、大學學習的過程,我寧願不要作家這個頭銜,因為通過自學成為作家的過程太艱苦,而且這種作家的知識結構是不完整、不繫統的,尤其在外語方面,幾乎等於空白。假如我們能夠打開另一種語言的窗口,用外文去閱讀,我相信我們的寫作會有很大的改觀。語言也需要比較,只有幾種語言在參照比較之中,你才能真正體會到母語的奧妙。


1984年考到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時候已經改革開放了,這時候思想界、文藝界、美術界等各個領域都在創新,也都在大膽地向西方借鑑學習。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大量外國文學作品被翻譯到中國,我們的作家眼界大開,看到了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法國的新小說派等。雖然這些都是國外上個世紀60年代的作品,但它讓我們認識到小說可以這樣寫,我們恪守的傳統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選題和創作原則讓外國作家感到非常驚訝。這時候一方面是大量閱讀,一方面是積極模仿和創作。


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創作受了拉丁美洲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對此我也坦然承認。不過直到去年10月份,我才把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讀完。當時讀不完是因為剛翻開書看了幾行,就有了創作的衝動。小說裡的人拿著磁鐵在大街上行走,把每家每戶的鐵盤、鐵釘子都吸出來跟磁鐵走。這麼誇張的細節,我們生活中太多了。這種魔幻主義創作把我在農村這些年的積累給激活了,因此沒等把這本書讀完就放下來寫小說。


對於年輕人而言,最好的老師就是閱讀。年輕人的閱讀應該分為幾種類型。一是精讀;一是泛讀。人類的閱讀物浩如煙海,就算從剛具備閱讀能力開始一直到白髮蒼蒼,也讀不到其中的萬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把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就非常重要。對那些已經被確認為經典的讀物,我們應該認真讀;對於現在的網絡作品,一目十行地瀏覽一下,大概知道在講什麼就可以了。


有了精讀和泛讀的基礎,要想進行小說創作的話就從模仿開始。當然模仿對一個成熟作家來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對初學寫作的人來說,模仿不是恥辱,而是捷徑。魯迅早期的作品也都有模仿的痕跡,他的《狂人日記》就是模仿果戈裡,但這並不妨礙魯迅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慢慢他就超越了模仿階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風。


模仿是培養我們語感的最重要的方法。一個人的語言風格是跟個人對語言的感受相關的。初中階段對培養一個人的語感至關重要。如果在初中階段沒有培養起一個人對語言的感受,那麼後來的努力可能會事倍功半。掌握了一種很好的語感,就好像一個從事音樂的人很好地掌握了一種樂感一樣。當時在農村有一些二胡演奏者,他們並不懂樂譜,但他們照樣可以拉起琴來演奏一曲委婉動聽的樂曲。


這種感覺我是親身經歷過的。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爹說你什麼本事都沒有,家裡有二胡,你練練二胡吧。剛開始拉的時候,只有“吱吱”的聲音,這種聲音一直持續了兩三個月,後來發現我己經能夠演奏出《東方紅》了,我的手、耳朵和《東方紅》的旋律建立起一種聯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民間藝術家雖然不識樂譜卻仍然可以拉出自己心中的旋律的原因。


我的創作也分為幾個階段。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在部隊裡開始學習創作,一開始也是模仿,而且模仿得很拙劣。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發表作品,這時還停留在模仿階段,比如《春夜雨霏霏》,這是模仿了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模仿,但他們還是發表了,因為裡面己經出現了自己的東西。第一,裡面表現的都是中國內容;第二,語言有自己的特色。


真正擺脫模仿狀態形成自己文風是在1984年我到解放軍藝術學院之後。我想我的成名小說應該是《透明的紅蘿蔔》這部作品。這部小說所描寫的內容跟我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我曾經在一個橋樑工地上為一個鐵匠師傅做過小工,所以我對打鐵非常熟悉。當我描寫深更半夜,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橋洞裡邊,一個鐵匠爐邊,一個赤著上身,只穿一條短褲的孩子,拉著風箱,看著熊熊燃燒的爐火的時候,我們能想象那種很奇妙的感受。


所以,一個成熟作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形成自己的文風,只有他的風格在豐富語言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他已經超出了一個小說家或小說匠的階段,可以說得上是一個文學家。文學家與小說家是有區別的,小說家成群結隊,文學家寥寥無幾。在艱苦的歲月裡面,儘管前途渺茫,我們還是要努力奮鬥。


談讀書

老舍

若是學者才準唸書,我就什麼也不要說了。大概書不是專為學者預備的,那麼,我可要多嘴了。


從我一生下來直到如今,沒人盼望我成個學者;我永遠喜歡服從多數人的意見。可是我愛念書。


書的種類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決定念什麼的全權;自幼兒我就會逃學,楞挨板子也不肯說我愛《三字經》和《百家姓》。對,《三字經》便可以代表一類——這類書,據我看,頂好在判了無期徒刑後去念,反正活著也沒多大味兒。這類書可真不少,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犯無期徒刑罪的太多;要不然便是太少——我自己就常想殺些寫這類書的人。我可是還沒殺過一個,一來是因為——我才明白過來——寫這樣書的人敢情有好些已經死了,比如寫《尚書》的那位李二哥,二來是因為現在還有些人專愛念這類書,我不使得罪人太多了。頂好,我看是不管別人,我不愛念的就不動好了。好在,我爸爸沒希望我成個學者。


第二類書也與咱無緣:書上滿是公式,沒有一個“然而”和“所以”。據說,這類書裡藏著打開宇宙秘密的小金鑰匙。我倒久想明白點真理,如地是圓的之類;可是這種書彆扭,它老瞪著我,書不老老實實的當本書,瞪人幹嗎呀?我不能受這個氣!有一回,一位朋友給我一本《相對論原理》,他說:明白這個就什麼都明白了。我下了決心去唸這本寶貝書。讀了兩個“配紙”(英譯音:頁——編注)我遇上了一個公式。我跟它“相對”了兩點多鐘!往後邊一看,公式還多了去啦!我知道和它們“相對”下去,它們也許不在乎,我還活著不呢?


可是我對這類書,老有點敬意。這類書和第一類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類書不是沒法懂,而是懂了以後使我更糊塗。以我現在的理解力——比上我七歲的時候,我現在滿可以作聖人了——我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明白完了,緊跟著就糊塗了;昨兒個晚上,我還捱了小女兒——玫瑰唇的小天使——一個嘴巴。我知道這個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兩歲。第二類書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紙上沒印著一句廢話;懂不懂的,人家不鬧玄虛,它瞪我,或者我是該瞪。我的心這麼一軟,便把它好好放在書架上;好打好散,別太傷了和氣。


這要說到第三類書了。其實這不該算一類;就這麼算吧,順嘴。這類書是這樣的:名氣挺大,念過的人總不肯說它壞,沒念過的人老怪害羞地說將要念。譬如說《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羅馬的悲劇,辛克萊的小說,《大公報》——不知是哪兒出版的一本書——都算在這類裡,這些書我也都拿起來過,隨手便又放下了。這裡還就屬那本《大公報》有點勁。我不害羞,永遠不說將要念。好些書的廣告與威風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認那些廣告作得不錯,誰管它威風不威風呢。


“類”還多著呢,不便再說;有上面的三項也就足以證明我怎樣的不高明瞭。該說讀的方法。


怎樣讀書,在這裡,是個自決的問題;我說我的,沒勉強誰跟我學。第一,我讀書沒系統。藉著什麼,買著什麼,遇著什麼,就讀什麼。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我不能叫書管著我。


第二,讀得很快,而不記住。書要都叫我記住,還要書幹嗎?書應該記住自己。對我,最討慶的發問是:“那個典故是哪兒的呢?”“那句話是怎麼來著?”我永不回答這樣的考問,即使我記得。我又不是印刷機器養的,管你這一套!


讀得快,因為我有時候跳過幾頁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練習跳遠。書要是不服氣的話,來跳我呀!看偵探小說的時候,我先看最後的幾頁,省事。


第三,讀完一本書,沒有批評,誰也不告訴。一告訴就糟:“嘿,你讀《啼笑姻緣》?”要大家都不讀《啼笑姻緣》,人家寫它幹嗎呢?一批評就糟:“尊家這點意見?”我不惹氣。讀完一本書再打通兒架,不上算。我有我的愛與不愛,存在我自己心裡。我愛念什麼就唸,有什麼心得我自己知道,這是種享受,雖然顯得自私一點。


再說呢,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工夫去細細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評。“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這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因此,設若我真去批評,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讀自己的書,不願談論自己的書。“兒子是自己的好”,我還不曉得,因為自己還沒有過兒子。有個小女兒,女兒能不能代表兒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別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擁護,特別是在家裡。但是我準知道,書是別人的好。別人的書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給我一點我不知道的東西。自己的,一提都頭疼!自己的書,和自己的運氣,好像永遠是一對兒累贅。

第五,哼,算了吧。


談讀書

賈平凹

人活著不能沒有錢,但只要有一碗飯吃,錢又算是什麼呢?窮不是咱們的錯,書卻會使咱們位低而人品不微,貧困而志向不賤。中學生朋友,一定要把書看重,什麼都不要眼紅,但可眼紅讀書,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書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貧困倒是當作家的準備條件,書是忌富,人富則思惰,要學會逼自己靜心讀書,深知書中精義。


好讀書的壞處自然很多。譬如終生受窮別想當官,沒個好身體,不是好丈夫,沒有好人緣,性格古鑽。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處,譬如能說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凡能找到的書,不管文學、政治、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鑑就不多,思路就不廣。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於精讀。世上好書,浩如煙海,一生不可能讀完,而且有的書雖好,但不能全為之喜愛。比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確實是世上好東西。你若喜歡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世界讀書日素材整理:30句名言+5篇美文,收藏起來慢慢看


讀書要讀精品,你真真愛上一本書了,可以在一個時期多找些作家的書來讀,讀他們長中短篇,或者散文、詩歌甚至理論,再讀外人對他的評論,所寫的傳記,也可再讀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這樣,你就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當時是什麼社會,如何的文壇。他的經歷、性格、人品、愛好等等是怎樣促使他的風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個作家都有自己一套手法,都是有跡而可覓尋,當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但不是一時一陣便可理得清的。我讀中國的老莊、太白、東坡詩文,讀外國的泰戈爾、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於起滅轉接之間不可測識。說來,還是我讀書太多,悟覺淺薄啊!如此這番讀過,你就不要理他了,將他丟開,重新進入另一個大家。


世界讀書日素材整理:30句名言+5篇美文,收藏起來慢慢看


文學(乃至其它任何藝術)是在突破中前進,你要時時注意,前人走到了什麼地方,同輩人走到了什麼地方?任何大家,任何名著,你只能繼承,不能重複,當你學習它的時候,必須將它拉到你的腳下來讀。這不是狂妄,這正是知其長、曉其短,師精神而棄皮毛啊。虛無主義可笑,但全然跪倒來讀,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損,永遠在他屁股後面了。


讀書只為自己高興

三毛

想讀書的時候,不給任何人說話,或倚靠,或坐臥,或趴下,一本書帶你進入一個世界,一本書讓你的靈魂去飛。


我喜歡,將讀書當作永遠的追求,甘心情願將餘生的歲月,交給書本。如果因為看書隱居,而喪失了一般酬答的朋友,同時顯得不通人情,失卻了禮貌,那也無可奈何,而且不悔。


願意因此失去世間其他的娛樂和他人眼中的繁華,只因能力有限,時間不能再分給別的經營,只為架上的書越來越多。


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書本里不能談節儉。我的分分秒秒吝於分給他人,卻樂於花費在閱讀。這是我的自私和浪費,而且沒有解釋,不但沒有解釋,甚且心安理得。


我不刻意去讀書,在這件事上其實也不可經營。書本里,我也不過是在遊玩。書裡去處多,一個大觀園,到現在沒有遊盡,更何況還有那麼多地方要去。


孔夫子所說的遊(遊)於藝那個遊字,自小便懂了,但是老師卻偏偏要說: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這兩件事情分開來對付,在我來說,就一樣也不有趣。不能遊的工作,做起來吃力,不能遊的書本,也就不去了。


常常唸書唸白字,也不肯放下書來去查查辭海,辭海並不是不翻,翻了卻是看著好玩,並不是為了只查一個發音。


那個不會念的字,意思如果真明白了,好書看在興頭上,擱下了書去翻字典,氣勢便斷,兩者舍其一,當然放棄字典,好在平凡人讀書是個人的享受,也是個人的體驗,並不因為念了白字禍國殃民。唸書不為任何人,包括食譜在內。唸書只為自己高興。


可是我也不是刻意去唸書的,刻意的東西,就連風景都得尋尋切切,尋找的東西,往往一定找不到,卻很累人。


有時候,深夜入書,驀然回首——咦,那人不是正在燈火闌珊處嗎?並沒有找什麼人或什麼東西,怎麼已然躲在人的背後,好叫人一場驚喜。


迷藏捉到這個地步,也不知捉的是誰,躲的又是誰,境由心生,境卻不由書滅,黃梁一夢,窗外東方又大白,世上一日,書中千年,但覺天人合一,物我兩忘,落花流水,天上人間。賈政要求《紅樓夢》中的寶玉念“正經書”,這使寶玉這位自然人深以為苦。好在我的父親不是賈政,自小以來書架上陳列的書籍,包括科學神怪社會倫理宗教愛情武俠偵探推理散文手工家事魔術化學天文地理新詩古詞園藝美術漢樂笑話哲學童謠劇本雜文……真個驚鶩八極,心遊萬仞。


在我看來,好書就是好書,形式不是問題。自然有人會說這太雜了。這一說,使我聯想到一個故事:兩道學先生議論不合,各自詫真道學,而互詆為假,久之不決,乃共請正於孔子。孔子下階,鞠躬致敬而言曰:“吾道甚大,何必相同,二位先生真正道學,丘素所欽仰,豈有偽哉?”兩人大喜而退。弟子曰:“夫子何諛之甚也?”孔子曰:“此輩人哄得他去夠了,惹他甚麼?”


讀盡天下才子書,是人生極大的賞心樂事,在我而言,才子的定義,不能只框在純文學這三個字裡面。圖書館當然也是去的,昂貴的書、絕版的書,往往也已經採開架式,隨人取閱,只是不能借出。去的圖書館是文化大學校內的,每當站在冷門書籍架前翻書觀書,身邊悄然又來一個不識同好,彼此相視一笑,心照不宣,亦是生活中淡淡的欣喜。


去館內非到不得己不先翻資料卡,緩緩走過城牆也似的書架,但覺風過群山,花飛滿天,內心安寧明淨卻又飽滿。


要的書,不一定找得到,北宋仁宗時代一本《玉曆寶鈔》就不知藏在那一個架子上,叫人好找。找來找去,這一本不來,偏偏另一本,東隅桑榆之間,又是一樂也。


館裡設了閱覽室,放了桌子椅子,是請人正襟危坐的,想來讀書人當有的姿勢該如是——規規矩矩。這種樣子看書,人和書就有了姿勢上的規定,規定是我們一生都離不開的兩個字,並不嚇人。可惜斜靠著看書、叭在地上看書、躺在床上看書、坐在樹下看書、邊吃東西邊看書的樂趣在圖書館內都不能達到了。我愛音樂,卻不愛去聽音樂會大半也是這個理由。


圖書館其實已經夠好了,不能要求再多。只因為我自己的個性最怕生硬、嚴肅和日光燈,更喜深夜看書,如果靜坐書館,自備小檯燈,自帶茶具,博覽群書過一生,也算是個好收場了。


心裡那個敲個不停的人情、使命、時間和責任並沒有釋放我,人的一生為這個人活,又為那個人活,什麼時候可以為自己的興趣活一次?什麼時候?難道要等死了才行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就——


不太向人借書回家。借的書是來賓,唯恐招待不周,看來看去就是一本紙,小心翼翼翻完它,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不能入化境。也不喜歡人向我借書。每得好書,一次購買十本,有求借者,贈書一本,賓主歡喜。


我的書和牙刷都不出借,實在強求,給人牙刷。


人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偏要二分。其實行路時更可兼讀書,候機室裡看一本阿嘉莎·克利絲蒂,時光飛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