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三塊屏”(手機屏、電腦屏、電視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佔據越來越多的時間。所有這些的實現都離不開液晶屏,可是在當年,液晶屏可沒這麼風光,因為有另外一種更優秀的技術始終佔據著舞臺的中央,它就是:等離子。

“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等離子技術

等離子顯示技術是美國伊利諾大學在1964年發明的,起初的時候只能顯示單色,比如橙色或綠色。等離子誕生後的很長時間裡並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家電企業開始研發等離子顯示器產品。1997年,日本先鋒公司推出全球首個消費級等離子顯示器,隨後松下、日立等公司紛紛宣佈進軍等離子產業。

等離子與液晶

等離子顯示屏(PDP)是利用高電壓使真空管中的惰性氣體或水銀蒸汽產生等離子效應,放出紫外線來激發磷光物質發光產生三原色而成像,激發時間長短代表不同的亮度。

液晶顯示屏(LCD)是將一種具有規則性分子排列的有機化合物置於兩塊玻璃之間,通過施加電壓使分子排列發生變化而成像。液晶的成像不同於等離子,它本身是不發光的,需要背板光源的照射。

“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等離子與液晶的優缺點

等離子相比液晶的優點是:屏幕響應速度快、清晰度高、可視角度大、色彩鮮豔、對比度高、自發光使得深色更加深邃。缺點是:小尺寸不好加工(40寸以下很難加工,這個缺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無限放大)、功耗大、燒屏現象嚴重。

液晶與等離子正好相反,優點是:成本低、技術相對簡單、不易燒屏、壽命長、圖像細膩、可以做出任意尺寸(在當時液晶很難做出大尺寸,這在以後變成了優點)。缺點是:屏幕響應速度慢(容易出現拖尾現象)、可視角度小、對比度小、色彩還原度差等。

“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綜合來講,等離子是優於液晶的,並牢牢佔據著當時的高端市場,那時候業內流行著一句話:“外行人買液晶,內行人買等離子”。那麼當時處於全面優勢的等離子後來又怎麼敗給液晶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眾人拾柴火焰高

等離子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松下、先鋒、日立等少數幾家公司手中,特別是松下,更是佔據了其中的絕大部分,而松下有獨吞市場的趨勢。被逼無奈下,三星、LG、東芝、夏普、索尼等其他公司只能轉戰當時處於弱勢地位的液晶。

隨著更多公司的加入,大量人才、技術、研發資金、社會資源等湧入液晶領域,使得液晶產品的性能大幅提升,技術短板被補齊。慢慢的等離子失去了已有的優勢,液晶開始佔領市場。

“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英雄不夠強大

雖然開源、開放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趨勢,封閉就意味著滅亡,但這也不是絕對,封閉成功的案例還是有的,關鍵看你是不是夠強大。谷歌安卓依靠開源佔據了80%以上手機市場份額,但是蘋果公司以一己之力創造的IOS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系統,手機行業大部分利潤被蘋果拿走,並長期佔據著全球市值第一名的寶座。

反觀松下,即使在大部分公司轉投液晶的時候,依然有機會憑藉自己的力量將等離子做大做強,戰勝液晶。等離子被淘汰的命運,一方面是對手太強大,但另一方面也是自己不夠強大。等離子的技術瓶頸,松下最終也沒有突破,到停產的前一刻也沒能生產出40寸以下的產品。

“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互聯網時代日本掉隊

在二十世紀,日本公司稱霸了全球電子行業,索尼、松下、日立、東芝、夏普、三洋、佳能等名字盡人皆知。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開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興起,日本公司掉隊了。反觀以三星、LG為首的韓國公司跟上了互聯網發展的步伐。

等離子的主要支持者是以松下為首的日系,而液晶的主要支持者是以三星為首的韓系、部分日系和臺灣公司。等離子跟隨著整體日系在走下坡路,液晶在三星等韓系的帶領下逐步走向輝煌。

“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終結者出現:LED

即使在“眾人拾柴”的情況下,液晶(LCD)也只是補齊了短板,並沒有對等離子進行全面反超,直到那個真正終結者的到來:LED。LED顯示技術將等離子和液晶兩者的優點集於一身,並還在通過研發不斷的進行完善。LED的出現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等離子再無存在必要,2015年,松下宣佈徹底放棄等離子業務。

“等離子”敗給“液晶”,松下究竟做錯了什麼?

等離子是項非常優秀的技術,它曾經帶給我們無數驚喜,但最後卻退出歷史舞臺。是松下不夠大方,將技術拿出來共享;還是不夠強大,強大到以一己之力將其做大;還是對手太強,強大到無人能敵。無論是什麼原因都不重要了,因為等離子已經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