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巴西電影:《看不見的女人》。這部改編自作家瑪莎·巴塔莉的小說《我的隱藏人生》的影片,講述了上世紀里約熱內盧的一對姐妹因一次任性的決定而被迫分離、終生未見的悲劇,及她們被專斷的父權和夫權壓抑了情感、天分和意志的人生。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電影《看不見的女人》海報

影片背景設在上世紀50年代的巴西社會,當時的主流生活觀念傳統守舊,大男子主義、社會階級分化現象嚴重,女性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較低,男性往往掌握著家庭生活中的主要話事權。

片中的姐姐吉塔個性衝動倔強,與情人私奔後被拋棄,大著肚子回家後被父親趕出家門,只好咬牙在當地工廠打工養活自己和孩子;妹妹尤莉迪茜性格溫和內斂,有鋼琴天賦,和父母認可的丈夫結婚後看似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她的情緒、喜好和生育選擇無一不由丈夫主導。

兩姐妹之間的通信在電影中以旁白的形式展開,通過互訴衷腸和綿綿思念來反抗來自周遭的冷漠——雖然這些信件因父權和夫權的阻隔而從未被交到對方手中,但卻成為了她們黑暗歲月裡唯一的慰藉,和對對方理想人生的續寫。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尤莉迪茜因為生育放棄了鋼琴家的理想

在她們沉默卻香甜的想象中,嚐盡單親媽媽之苦的吉塔一直以為妹妹如願去維也納學音樂,當上了眾星捧月的鋼琴家;而在生育和理想的選擇間掙扎的尤莉迪茜也以為姐姐追逐真愛漂洋過海,早已成了幸福的妻子和母親。這段隔空思念拍得尤為動人,讓人嘆惋。

如果單從劇情來看,《看不見的女人》的確有淪為八點檔狗血家庭劇的嫌疑。但它在色彩美學、鏡頭剪接、對情感的藝術化處理和主題的現實反映上的不俗表現,使它超脫甚至拓展了傳統拉丁美情節劇(melodrama)的侷限和可能性,也收穫了來自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的肯定。

所以這部豆瓣千人評分7.9的電影到底好在哪裡?下面我將從上段提及的四個方面對影片做進一步分析。

用高飽和色美學,書寫一部濃墨重彩的女性史詩

影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極具拉丁風格的色彩美學。導演卡里姆·埃諾茲獨特的美學素養在前作《妖姬莎塔》中早有展現。在《看不見的女人》中,

他用高飽和的紅、黃、藍、綠等色塊鋪疊場景,釋放片中濃烈的情感。此外,影片濃墨重彩的審美範式還起到推動劇情的作用,通過使主角姐妹別離前後的同色系場景形成對比和呼應,書寫了一部華麗又悲情的女性史詩。

導演卡里姆也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希望以情節劇的形式,用激進的美學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問題,這部電影在視覺的呈現上,給人華麗而悲哀、盛大而原始的感覺。我希望電影講述的故事,可以為歷史上隱於暗處的不為人知的女性篇章點亮微光。”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吉塔和尤莉迪茜在山中探險

尤其是藍綠色調在多個場景的運用,使影片畫面呈現出一種亦真亦幻、生氣與萎靡並存的迷離質感。電影伊始,兩姐妹在山中探險,滿屏鋪疊的是來自熱帶叢林、象徵著生機和青春的綠。彼時剛成年的姐妹在茂密的林間奔跑追趕,明眸中只有少女的單純和無畏。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吉塔透過餐廳的水族箱看到父親

數年後,姐姐吉塔透過餐廳的水族箱,注視著當年決絕趕她出門的父親。籠罩在水族箱投射的藍綠色光暈裡的她,眼中只有怨恨,最終掉頭離去。之後,妹妹姍姍來遲,從水族箱邊經過走向父親。這片沉默的藍綠既象徵著吉塔的幽怨,也見證了一場無人知曉的錯過。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吉塔和情人在酒吧跳舞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兩人在街角惜別

再如吉塔和水手情人相會的場景,兩人在深夜暖黃的燈光下相擁,在燈紅酒綠裡盡情舒展肢體,在黃綠色的街角耳鬢廝磨……大塊色彩渲染了愛情的甜蜜和悸動,以及隨之而來的眩暈和衝動,也為吉塔的不告而別埋下伏筆。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尤莉迪茜把鋼琴點燃

而在尤莉迪茜以為吉塔已死、把她的物品和鋼琴一起燒掉的那場戲裡,亮黃的火光映著墨綠的牆,在尤莉迪茜木訥的臉上和她剋制的眼神裡跳躍,讓人感受到深深的迷失感和透入骨髓的憂傷——化成灰的不僅是她對吉塔的回憶,還有她的自我和理想。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吉塔和黑人女友同住的房子

此外,片中還有其他多色點綴,比如人物的花色衣裙,尤莉迪茜家中的豔色裝飾,吉塔和黑人女友同住的藍綠色調建築……生活在這般鮮豔多彩的環境裡的女人,她們的生活本應和這色彩一樣明麗,卻反被籠罩在無聲的壓迫帶來的抑鬱陰影中——如此強烈的諷刺、衝突和對照,讓人深思。

具有年代感的鏡頭,講述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一、藉助鏡像折射雙生花的互文人生

影片中不僅佈景和服飾極富年代感,鏡頭語言也偏傳統,譬如通過鏡像的拍攝來喻示吉塔和尤莉迪茜人生身份轉變的同步和互文意義。把鏡面和雙生聯繫起來的鏡頭語言在影史上不乏先例:比如基希洛夫斯基的電影《兩生花》和國產片《七月與安生》。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電影《兩生花》裡的鏡像折射

根據盧梭的”基因鏡像理論“,每個人都有一個鏡像/雙胞胎存在於這個世界,然而根據幾率推算,你幾乎永遠沒有可能遇見你的鏡像人。這個理論自帶的憂鬱色彩似和這部影片有著微妙的聯繫。

影片中,尤莉迪茜的婚禮初夜和吉塔產子後的初夜都出現了鏡像裡的人物特寫:尤莉迪茜經歷了痛苦的初夜成為人妻,鏡子裡的她和丈夫舉著戴婚戒的手,沒有喜悅,只剩漠然的表情和神經質的傻笑;吉塔經歷了徹夜的陣痛成為人母,一臉懨懨,在鏡前忍著疼痛,用繃帶把還沒恢復的孕肚一點點纏緊,好套上去酒吧的緊身裙。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鏡像既折射著來自自我/他者的注視,也映射了雙生花的情感共振:在這一刻,來自無愛婚姻的蒼涼和喪夫生育的痛楚合而為一,吉塔和尤莉迪茜一同完成了一次艱苦卓絕的女性成長蛻變。

二、結尾的突兀剪接,實則喻示主角隱形生活的真正開始

有人認為片尾的結局剪得突兀,從尤莉迪茜被告知再次懷孕後戛然而止,沒有任何鋪墊就直接銜接尤莉迪茜的晚年,過於跳脫。但我覺得,這未嘗不是導演的刻意為之。

若是從尤莉迪茜的視角出發來看(正是影片敘事雙線索之一)這段斷片式的空白記憶,似是在暗示這後半生的生活之於她的意義:聊勝於無。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英文譯名就叫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idice(尤莉迪茜的隱形人生)。

這段斷片式的剪輯之前,是尤莉迪茜的父親多年的瞞騙被揭穿、尤莉迪茜心灰意冷地燒掉姐姐的衣物和鋼琴,象徵著她作為獨立人的精神“死亡”——向丈夫和父親妥協並開始自我麻痺或精神“自殺”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對丈夫的臉做了特寫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尤莉迪茜成為模糊的背景

隨後醫生檢查的場景繼續深化了這一象徵意義:近景特寫是尤莉迪茜丈夫放大的、不悅的側臉,不遠處沉默的尤莉迪茜蓬頭垢面、面孔模糊,只能聽見丈夫和醫生的交談聲,這象徵著尤莉迪茜被噤聲和忽視的隱形生活的正式開始——從此,她只作為生育機器、丈夫的傀儡、家庭的附屬品而活著

以藝術化手法來渲染情感,超越情節劇的表達侷限

主角姐妹的個性差異很大,妹妹尤莉迪茜的情感更為內斂,在電影裡的幾次情緒爆發都不是通過對話表現,而是通過夢境、幻想、肢體和琴聲等藝術化手法來實現,這不僅是對她安靜外表下激烈又易碎的情感狀態的體現,亦是導演對人性情感浪漫又深刻的表達的一次探索。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在婚禮上瘋狂跳舞的尤莉迪茜(左)

她看似乖巧地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但尤莉迪茜對這個近乎陌生人的丈夫的焦慮和對這段包辦婚姻的不確定,以婚禮上一段近乎癲狂的舞步表達出來:走進婚禮宴會廳的尤莉迪茜剛還惴惴不安,突然換上一張笑到扭曲的臉,開始神經質地蹦跳,把周圍的人都嚇了一跳——而最悲哀的是,由於一貫的沉默順從,或許就連假裝是個“合群”的新娘的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動作背後的情緒來自哪裡。其實這麼看來,尤莉迪茜的婚姻悲劇很大程度上源自她自己的性格。

尤莉迪茜的悲劇在於,明明有著很強的共情力和感知能力,卻無法在現實生活中以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她追隨吉塔,因為吉塔能言其所感。尤莉迪茜的喜怒哀樂都藏在她的琴聲中,然而她身邊人鮮有能聽懂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鋼琴的燒燬對尤莉迪茜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鋼琴既是她實現自我(當鋼琴家)的工具,也是她的心靈觸角。所以她央求沒有情感共鳴的丈夫不要在鋼琴上做愛。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演奏中的尤莉迪茜,眼神裡都是幸福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尤莉迪茜在演奏中看到的幻象

鋼琴還是尤莉迪茜實現精神自由的工具。想念吉塔的她在琴聲中看到自己和吉塔重聚並舞蹈的幻象,喜極而泣;琴聲也是她逃避現實的工具,尤莉迪茜曾半嚴肅半開玩笑地向丈夫解釋自己對鋼琴的執著:“彈著琴的時候,我就像是消失了。”音樂是她的避難所,自指尖觸及琴鍵的那刻起,她可以暫時忘記來自生活的逼仄。

對多重社會主題的表達,從女性視角展示藩籬中的自由意志

基於劇情,《看不見的女人》一直被視作一部女性主義電影。的確,片中姐妹的父親、尤莉迪茜的丈夫、男醫生、賣嗎啡的男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對片中的女性角色施加控制。直至結局,雖然姐妹見面未果,卻以妹妹得知最終真相讓這個由父權、夫權造成的悲劇更富有感染力。

影片從女性視角展開,以雙線敘述姐妹平行又有著微妙交集的人生。“看不見的女人”不僅指社會中無數被噤聲和無視的女性,再也沒見面的吉塔和尤莉迪茜對於彼此也是“看不見的女人”。而她們不放棄找尋對方的意志反而推動著彼此掌控個人命運,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直至父親謊言被揭穿、這一紐帶(至少在尤莉迪茜這邊)被徹底打破。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父親謊言被揭穿,尤莉迪茜質問父親

難得的是,影片並沒有刻意渲染女性如何備受“壓迫”,而是通過兩姐妹的情感生活和生育經歷來表現她們人生中的隱形藩籬,及她們在藩籬中展現的自由意志。

在尤莉迪茜空洞的婚姻生活裡,她的需求(性、夢想)和犧牲屢屢被忽視,頂著父親和丈夫以愛為名對她行動的諸多幹涉,她堅持準備音樂學院考試和尋找吉塔的行蹤;而吉塔拒絕投降的姿態就更鮮明瞭,即便被情人和原生家庭拋棄,她也沒有放棄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也決不回頭向踐踏她的男性尋求援助。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在工廠打工的吉塔

現實是,不僅在巴西,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女性的處境和地位仍沒有得到真正改善,男女平權運動多年,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依然桎梏著女性前進的腳步。都說唯有女性能理解彼此的難處,而

影片中的女性“幫兇”(比如兩姐妹的母親)卻更讓人痛心,也反映了部分女性被男權社會潛移默化地奴化卻不自知的狀況。

從色彩美學、鏡頭、情感和主題表達解讀豆瓣7.9《看不見的女人》

吉塔所住社區的女人們

此外,《看不見的女人》裡還反映了有關家庭、種族歧視和階級分化等現實主題:比如,吉塔離家後和黑人前妓女一起撫養孩子、組成一個特別的新家庭,

也傳遞出影片對家的定義——維繫家庭的紐帶不是血緣而是愛;而黑人前妓女的身世故事,以及餐廳侍者拒絕讓她和吉塔入內用餐,則從側面反映了彼時巴西社會種族歧視和階級分化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也間接造成了姐妹二人近在咫尺卻失之交臂的悲劇。

結語

作為一部近年少見的拉美女性題材佳作,《看不見的女人》在劇本、拍攝和主題方面的處理上都讓人讚歎,但在人物塑造和劇情設置上仍有不少缺憾,比如片中男性角色普遍的扁平和刻板化,及父親隱瞞吉塔行蹤多年的不合理動機。然而這部影片充盈的來自熱帶的情感和生命力,依然值得你花兩個多小時來細細品味。

(本文圖片來源於豆瓣及微博博主@華堅馮力士譯製的影片視頻,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