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救過蔣介石的命,他曾回憶說:五個胡宗南不抵上一個陳賡

陳賡,開國大將。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陳賡對蔣介石還有救命之恩。

陳賡,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於湖南湘鄉。出身將門,其祖父為湘軍將領。1909-1911年就讀於本村私塾,1912年進入譚家祠堂私塾就讀。1915年進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


此人救過蔣介石的命,他曾回憶說:五個胡宗南不抵上一個陳賡


這個東山高等小學堂,可是一所了不起的學校。一百餘年來,學校秉持"公誠勤儉"之校訓,陶鑄群英,絃歌不輟,不僅培養了開國領袖毛澤東,還培養了開國大將陳賡、譚政,著名大詩人蕭三,著名社會活動家易禮容,革命烈士毛澤覃、楊幼麟,傑出學者蕭子升等一大批英才俊傑。毛主席在1958年親自為該校,題寫校名"東山學校"。

陳賡1922年入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後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此人救過蔣介石的命,他曾回憶說:五個胡宗南不抵上一個陳賡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決定進行東征,以黃埔軍校學生軍和粵軍為右路軍,由軍校校長、粵軍參謀長蔣介石統領,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是東征的主力;滇軍楊希閔部為左路軍,桂軍劉震寰部為中路軍。但楊、劉按兵不動,暗中勾結叛軍頭子陳炯明。黃埔軍校學生軍,成了東征的主力。

黃埔學生軍和粵軍,由於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勇敢作戰,不怕犧牲,發揮了先鋒骨幹作用,並得到海陸豐等地農民的配合和支援,從廣東南部沿海東進,連戰連捷:2月15日攻下淡水,27日進佔海豐,3月上旬連克普寧、潮安、汕頭,13日破林虎主力於棉湖,18日又克五華,20日攻佔興寧。第一次東征打垮了陳炯明軍主力。


此人救過蔣介石的命,他曾回憶說:五個胡宗南不抵上一個陳賡


陳賡在東征作戰中兩次救過蔣介石的命。

第一次是在1925年10月中旬,北伐東征軍在向華陽進軍途中,第三師遇到強勢敵軍的猛烈抵抗,久戰不克,反被敵人的鉗形攻勢所困。

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親臨前線督戰,希望能激勵士氣,扭轉戰局。然而,雖奮力苦戰,但毫無改觀。最終敗下陣來,兵敗如山倒之時,蔣介石環視左右,只有連長陳賡寸步不離,緊隨他身邊的,總指揮部的其他成員,都已扔下他不管,各自逃命去了,孤零零的只剩下蔣介石和陳賡二人。蔣介石心力交瘁,萬念俱灰,拔出槍來,幾欲殺身成仁,每次都被陳賡及時一把攔住,竭力勸止,此時追兵更近,蔣介石嚇的癱軟在地,形勢危機,陳賡背起蔣介石就跑,跑了很長一段路,最後來到一條河邊,陳賡放下渾身顫慄的蔣介石,找來了船,擺渡過了河,方才脫險。


此人救過蔣介石的命,他曾回憶說:五個胡宗南不抵上一個陳賡


另一次是,在與商團一次戰役中,發生了蔣介石差點陣亡的驚險一幕。當時是商團敗退後,陳賡與同學們一起乘勝追擊,不久便活捉了商團一個小頭目,繳獲了一把漂亮的軍刀。蔣介石正好從他身邊經過,陳賡立刻敬禮,還把戰利品交給蔣介石。打了勝仗,蔣介石也很興奮,連忙伸手去接。不料被活捉的小頭目猛地掙開了學生軍的胳膊,迅速奪過一把軍刀向蔣介石頭顱砍去!

所有在場的人一時都驚呆了。說時遲,那時快,千鈞一髮之際,陳賡一把抓住小頭目的手腕,用腳將他掃倒在地,化險為夷,不然,蔣介石就人頭落地了。蔣介石驚出一身冷汗,將士們都對陳賡的敏捷反應讚歎不已。蔣介石轉過身來,握著陳賡的手,半天沒說出話來。


此人救過蔣介石的命,他曾回憶說:五個胡宗南不抵上一個陳賡


後來,蔣介石的反共的醜惡嘴臉,終於暴露了,國共徹底分裂,勢同水火,兵戎相見。

1932年冬,在國共鬥爭異常嚴酷的日子裡,陳賡離開紅四方面軍到上海治療腿傷,1933年春,陳賡不幸被捕。蔣介石感激陳賡救命之恩,不忍殺掉,也不想把這個難得之才放走,便親自會見陳賡,希望能感化他。雙方見面後,陳賡面對這個屠殺革命者的劊子手,怒目而視。蔣介石開腔道:"陳賡,你瘦多了。"陳賡冷笑著說:"瘦吾身而肥天下,這是校長你教導我們的呀。我看校長也瘦多了,身為一黨一國領袖,你瘦了,而天下更瘦,這是為何呀?"然後雙方又是長時間不語。蔣介石勸道:"你寫個聲明,認個錯,我會給一條很好的出路。"陳賡當即表示,堅決不從。


此人救過蔣介石的命,他曾回憶說:五個胡宗南不抵上一個陳賡


後來,蔣介石敗退臺灣時,有一次談話,他說陳賡是個難得的將才,五個胡宗南也不抵上一個陳賡啊。在身邊的兒子蔣經國隨即問道,為何陳賡如此優秀,又和您具有淵源的師生之誼,卻沒有跟從您呢?老蔣也不禁自問,是啊,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也許蔣介石從來沒有想通過,或許他知道為什麼卻不願意承認是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