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邱區: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米”

新邱區: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米”

4 月1 日,新邱區千名樓長、單元長身著紅色制服,佩戴黃色袖標,在新邱區工人文化宮前舉行“加強五級網格化治理,奪取‘雙勝利’”誓師大會。


益民社區樓長趙啟昌代表全區1783名樓長、單元長宣誓:聽從黨的領導,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放鬆,堅決守住五級網格最後一道防線。學習“楓橋經驗”,積極投身社會治理,團結廣大居民群眾,構築共治、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千名樓長、單元長誓師,立志打通基層工作乃至社會治理的“最後一米”,這是新邱區疫情防控下社會治理創新性、連續性和常態化的新起點。


公共安全意識再提升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高高飄揚的黨旗下,讓新邱區近10 萬民眾達到空前的團結統一。


“ 請戰,因為我是共產黨員。”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繁榮社區第四黨支部書記叢桂芬把一份“請戰書”交到社區黨委。之後,這位64 歲的女同志,帶病堅守在風雪中的社區防控防疫點。


在河匯街防疫點,每天都有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小夥值守。他是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的志願者劉雨航。從2月7日起,他自願協助社區排查外來車輛和人員。他說:“大災大難面前,自有志願者行走其間。”疫情防控開始以來,在高速公路口、火車站、公路幹線入口,在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小區、每一棟樓宇,新邱區到處都有“外防輸入、內防風險”的“火眼金睛”。


在阜新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之後,新邱區高效啟動疫情防控應急處置預案,壓實屬地責任,精準排查追溯,細化群防群控,巡迴督導督察,有條不紊地堅守新邱這塊“零感染區”的淨土。


新邱區的疫情防控,體現“預設事前1公里”的超前性。1 月29 日,新邱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在河匯小區組織疫情防控應急演練,著力提高專業人員、基層幹部、志願團隊的應急處置能力。1 月30 日,新邱區與浙江微醫集團達成合作,啟動疫情防控網上諮詢平臺,著力實現疫情防控網絡化、專業化、智慧化。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2月1 日,60 名隊員組成的新邱區疫情防控應急預備役大隊成立。


這支由衛生系統黨員幹部職工及基層醫務工作者組成的隊伍,整合區內醫療衛生資源,實行軍事化管理。大隊成立後立即派出精幹力量奔赴高速公路口,保證雙向測溫快速展開。


新邱區的疫情防控,呈現維護公共安全的高度自覺。在街基街道中興社區,48 號樓三單元長楊秀明進行入戶排查時發現508 室沒有人,但是該戶原來有人居住。下午3 點鐘,他又去敲門,還是沒有人。晚上8點鐘,他看這家亮燈了,再去敲門入戶,原來是一家3 口當晚7 點從黑山返回。這家人行李箱還沒來得及整理,先進行登記。


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考驗,新邱區把全區黨政力量下沉再下沉,把公共安全意識提升再提升,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再延伸。全區成立23個包保督導組,對域內各個社區和行政村進行包保、督導、指導,確保全覆蓋、無死角。230個基層黨組織動員起來,14 個社區、9 個村動員起來,1783 名樓長、單元長動員起來,區委區政府、鎮街、社區(村)、樓宇、單元門織密防控五級網格,“每日全民排查,不漏一戶一人”的防控體系在全市率先形成。


基層治理體系新架構


在疫情防控中,中盛社區創建了網格化管理“655”制度:“6”,即對武漢返鄉等六類人員的排查制度;“5”,即區對街道、街道對社區、社區對網格、網格對樓長、樓長對單元長的五級向下包保制度;另一個“5”,即從單元長開始的五級向上報告制度。正是這一制度的實行,新邱區“每日全民排查,不漏一戶一人”得以實現。


疫情防控真實地映射了社會治理,它的基礎和難點在哪裡,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難點就在哪裡。毫無疑問,城市在社區,農村在村屯。此中,包括社會治理在內的各類公共安全體系、體制、機制的短板、弱項皆有顯現。由此,強化社會治理的必要性更加催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緊迫進程,也更加堅定了新邱區把社會治理的根基打牢做實的決心。


事實上,早在去年“七一”前夕,作為向建黨98 週年的獻禮,新邱區以河匯小區為試點,在全省率先建立應急救援先鋒服務站、隊,設4 個應急響應聯繫點,確保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在應急啟動、消息傳遞、現場救援、事後處置等各個環節均有專人負責。目標是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區域應急響應共同體”,這是新邱區作為全省首個“創新驅動助力示範區”在社會治理上的創新實踐。


這一實踐在疫情防控中持續延展併發揮作用。河匯小區以退休老黨員為主要成員的應急救援先鋒服務隊,每天堅持在小區巡邏,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和群眾反映事項,能處理的現場處理,不能處理的立即報告。疫情防控期間,13號樓住戶席樹成突發疾病,服務隊隊員張顯文聞訊趕來,速將席樹成背上車送到醫院。


聯防聯控,怎麼“聯”?新邱區創新開展“ 黨建引領先鋒服務+”項目,通過黨建來協調組織各方資源,完善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街道黨建統領、社區黨員帶頭、轄區黨組織參與,為民開展精準服務。


群防群治,“ 最後一米”在哪裡? 在社區,在居民小區的樓宇和住戶。正是因此,新邱區將五級網格化管理的觸角直接伸至樓長、單元長,把民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讓黨和政府擁有來自群眾的“ 天眼”和“ 千手”,構築防範風險、化解矛盾的銅牆鐵壁。


3 月8 日,新邱區對28 名樓長、113名單元長進行培訓。3月14日,新邱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在中興社區召開五級網格化管理現場會;3月25日,新邱區委召開社區五級網格化管理書記專題辦公會…… 連續推動疫情防控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新邱區委書記趙巍對記者說,“楓橋經驗”的核心內涵是黨領民治,最終實現自治、法治、德治、心治、智治的良法善治。全區上下要以疫情防控為契機,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治引領,通過選優配強樓長和單元長,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建立制度,規範流程,壓實責任,謀求常態化,力求長效性,把社區五級網格化管理基礎夯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制立行從,綱舉目張。新邱區用制度保障社區五級網格化管理。成立“ 縣級領導+街道班子成員+社區幹部+樓長+單元長”五級管理專班,形成制度體系;制定“三項制度+三項職責+一份公約”,以網格為單位建立“排查人員群”,以樓長為單位建立“樓長、單元長工作群”,以樓宇為單位建立“居民群”,各級微信群由社區統一調度;製作住戶圖,確保轄區人人在網、戶戶在格、一目瞭然;每日逐戶逐人排查,全面掌握每戶人口、特殊人群信息。


新邱區以激勵關愛機制凝聚基層力量。社區單元長、樓長是居民中的退休黨員、志願者和熱心群眾等行政體制外人員,這是一支特殊力量,其工作成效關係到“外防輸入”的成敗。為此,新邱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從做好安全防護、解決工作經費、研究補助標準、建立考評機制、選樹先進典型5 個方面予以激勵關愛,解決樓長、單元長的後顧之憂。千名樓長、單元長誓師,樓長代表莊嚴宣誓,便是激情見證。


前不久,新邱區住建局向區委、區政府提交了《新邱區實施封閉小區工程建設方案》,僅小區圍牆就拿出3 個設計方案,還包括小區門衛、車牌識別電子門和消防通道設計方案等。新邱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為了夯實社區五級網格化管理設施基礎,針對老舊開放式居民小區進行封閉改造的建設方案,預計6月底前實施完成。


通過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米”,構築起社會治理的新格局,邁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新邱區依然在孜孜以求,創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