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耗時將近11個小時讀完《人性的枷鎖》這本書,好像懂了點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懂。

“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先說說整體印象,就如書本導讀裡頭所說的,毛姆真的很“壞”。“當給一個尖酸刻薄、虛榮浮誇的人配上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支流暢的筆時,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恐怖武器便誕生了。”

毛姆筆下寫盡了人的小心思和人性的黑暗面,將人的心理活動寫得極為真實和貼切,人們想要掩蓋的醜陋,毛姆非得把它剖析給你看。但若是沒有敏銳的眼睛和強大的文字表達功力,怕也是不能如這般直指人心、令人震驚吧。

“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讀完這書,最先向自己提出的問題便是:所謂“人性的枷鎖”指的究竟是什麼?

簡單來說大致有這幾重:身體的缺陷、金錢的束縛、愛情的煎熬、生命的意義,還有性慾、宗教信仰的枷鎖。

第一重,身體缺陷

菲利普從小就有跛足。讀書期間,周圍的同學年紀小,也不懂事,經常拿他來開玩笑,菲利普在特坎伯雷的皇家公學甚至被同學所欺辱。因為我身體也有很明顯的缺陷,所以我懂他的感受。即便別人真的沒有關注到自己,自己也還是會覺得彆扭,總覺得周圍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你的缺陷上。

因此,菲利普聽了伯父的建議,曾虔誠地向上帝祈禱,即便是到了聖誕節前夜,他生著病,也仍舊在半夜起來誠心相求,他覺得只要自己心無雜念,上帝一定會幫忙的。當然,他的祈求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希望最終落空。一直到後來,當他在股票市場小賺一筆之後,他便不顧風險,做了個足部手術,以便讓自己的腳行動更加自如些。

“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掙脫人體缺陷這重枷鎖著實不易,關鍵在於個人態度,當然,如果周圍的人多數表現出一種關愛和善良的態度,便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就如菲利普戀人之一諾拉所說:

如果你對自己的處境總是心存不滿,企圖反抗,那隻會給你帶來更深的羞恥。你的悲慘遭遇只是上帝讓你背上的十字架,而之所以選擇由你來負擔,是因為你的肩膀比其他人都更強壯。這是上帝的好意,你應該樂在其中,不能把它視作悲傷的源頭。

第二重,金錢的束縛

菲利普一段時間以來都是受到金錢束縛,曾經深切地感受到貧窮帶來的無助感。當他下定決心要學畫畫時,伯父因為不支持他的決定,不願意掏出一分錢。但善良的伯母最終偷偷地賣了自己的嫁妝,讓菲利普得以去巴黎學習繪畫。

然而,就如菲利普老師福瓦內所說:

你可能會聽到別人說貧窮是對藝術家的最佳鞭策。說這話的人從來都沒受過窮啊。貧窮就像扎進你皮膚裡的釘子,他們不知道這會讓人變得多麼摳門,會讓你遭受多少羞辱。貧窮會砍掉你的翅膀,像癌細胞一樣侵噬你的靈魂。倒不是說要有多富裕,可起碼要有足夠的錢來維持尊嚴,有足夠的底氣不受打擾地工作,能慷慨誠實地做事,能不靠他人獨立生活。

事實上,菲利普到巴黎求學這一段經歷,讓人不禁聯想到作家毛姆的另一本知名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拋棄一切,在四十歲時與妻子離婚,遠離家鄉,一人飽嘗貧窮和飢餓的煎熬,忍受精神上的折磨,甚至幾次差點死去,但他仍舊不撞南牆不回頭,把繪畫當做信仰地無所畏懼地前進著。

但畢竟像查爾斯這樣的人還是少數,在藝術這一行業裡,多數人最終都只能屈服於無法養活自己這一現實。

“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菲利普的同學範寧·普里斯,儘管她對繪畫充滿無限熱情,但她卻沒有畫畫天賦,但再多的藝術的熱情,也不能化為金錢和物質,沒有強有力的物質支撐,最後也只能低下驕傲的頭顱

,普里斯最終在骯髒的小屋裡上吊自殺,這給菲利普帶來極大的震撼,他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要放棄畫畫,對藝術的熱愛真的能夠讓自己生存下去嗎?

第三重,愛情的煎熬

儘管菲利普交了不少女朋友,但其中以菲利普對米爾德里德的感情最為印象深刻,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在閱讀這一段經歷時,內心都始終交織著鄙視和同情的情感。

面對米爾德里德,菲利普真的低到塵埃,把自己弄得極其卑微。儘管菲利普明白,米爾德里德根本就不愛自己,只是把自己當做備胎和糧票,然而菲利普還是無法剋制地想要接近她。無論米爾德里德如何對待他,他都能在最後選擇原諒她。

“他送她很多金鐲子、手套、手帕之類的小禮物,在她身上花的錢早就超過了他能負擔得起的標準,但他就是忍不住地要送,只有送禮物時才能從她臉上看出一點笑意。她知道所有東西的價值,收的禮物越貴重,露出的笑容才越燦爛。可菲利普不在乎這些,只要她能獻上一吻,不管是用什麼手段換來的都無關緊要了。”他甚至出錢讓米爾德里德和自己的朋友去巴黎旅遊,只為對方開心。

“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這種愛,幾乎是扭曲的、只存在於精神上的。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愛情,還是一種依戀,又或只是一種得不到月想要的征服欲。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這與他此前對威爾金森小姐的愛戀完全不同,和威爾金森小姐的愛僅限於性慾和肉體層次的,一旦肉體上獲得了滿足,便很容易熱情消減。

第四重,生命的意義

這一層枷鎖,實際上是菲利普從幼稚走向成熟過程中逐漸領悟到的,是他經歷了周圍親人和好友、照顧的病人的幾番離去之後才體會到的。

當好友克朗肖不為人所知地去世時,菲利普在內心吶喊道:“究竟為什麼而活著?”克朗肖年輕時追求藝術和各種眼花繚亂的東西,但誰料最後屍骨未寒之際就已經為世人所遺忘。他的詩集被二手書商廉價出售,除了成全一個咄咄逼人的記者寫成一篇評論稿外,他的人生似乎再沒有任何價值。聽起來極為悲涼,然而菲利普也是通過這次經歷體會到:

生而受難,久難而終。生命沒有意義。人活著沒有目的。一個人是否降生在這世上,是否還活著或已經死去,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事。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無足輕重。

既然生命沒有意義,那其實無論哪樣的人生,都理當自有其樂趣。

幸福跟痛苦一樣的微不足道,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罷了。

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得追求腰纏萬貫或聲名遠揚才算成功,把生活過得舒心,或者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那也就是一種成功。所以我們也不必為自己的卑微感到失落、沮喪,活得安心自在也算是一種本領了。

“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因此,當他發現自己做醫生時,能夠被病人喜歡和信任,當他發現薩莉全身心地愛戀著自己時,他決定放棄到處旅遊的想法,決心與薩莉開始幸福而美好的家庭生活。不管是哪一種選擇,它都自有其意義和樂趣,就如岔路口的兩條道,不要太過於糾結選擇哪條,因為每一條都有其獨特魅力,道路兩岸的風景也從來不會重合。

和《月亮與六便士》一樣,毛姆的這部作品同樣極富生活哲理。雖然我曾經也很羨慕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不用瞻前顧後,能夠內心熾熱地瘋狂追求自己真正所愛,但不得不承認,菲利普才更加貼合我們普通人——

有迷茫也有覺悟,曾經犯傻、自卑,但也在不斷成長,一面苟且於眼前的生活,一面也向往著詩和遠方。

但只要用心體驗每一種選擇和每一種生活方式,把每次的選擇和考驗都看作是在人生編織一條巨大而美麗的“地毯”,那或許我們走到人生盡頭時,即便發現自己並不偉大,過著二流甚至三流的人生,但在死前我們也能心滿意足地說:

我曾經享受到一流的幸福,曾經擁有自在安心、愛意相隨的人生。

“人性的枷鎖”幾多重?終知幸福跟痛苦一樣不過微不足道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