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主要看永樂和宣德

明代瓷器:主要看永樂和宣德

明代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明初,特別是早期的永樂、宣德時期,以花色濃豔的進口料“蘇泥勃青”為主;從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則以髮色淡雅幽藍的國產料“平等青”為主;嘉靖後以髮色藍中泛紫藍的“回青料”為主。

明代瓷器:主要看永樂和宣德

永宣時期,當時國力的昌盛在瓷器的燒造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官窯青花瓷無論是在選料還是在做工上,都精益求精,代表了青花瓷的最高成就。

永樂、宣德兩個時期的青花瓷器在製作風格上,極為相似,因此在收藏界又有“永宣不分家”的說法。但仔細辨別永樂和宣德的瓷器,還是有區別的,永樂的青花,容易給人一種模模糊糊的、暈散的感覺,像在一次中國嘉德秋拍中出現的一件明永樂·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其青花呈色濃豔,釉面紋飾有自然形成的結晶斑點,並有錫光,所繪紋飾有暈散現象,這是永樂時期青花瓷器的顯著特徵之一。而宣德的青花,則不容易暈散。

在紋飾上,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徵,它改變了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佈局風格及粗獷的畫法,裝飾上漸趨疏朗,規矩中富於變化,注重從自然界選取素材,最常見的是纏枝和折技花卉等,各種花卉枝葉能夠巧妙穿插組合。而動物紋以龍、鳳為主,龍紋威武雄壯,講究神態、氣勢。同時受當時青料容易暈散的限制,人物和花鳥圖案在永宣青花上極為少見。這些多姿多彩的紋飾讓永宣的青花聞名於世,其中的精品也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

永宣時期的青花瓷的器型較多,僅碗類就有雞心碗、撇口碗、收口碗、臥足碗、高足碗、墩式碗、葵瓣口碗、斗笠碗、壓手杯等,較為特殊的有僧帽壺、梨壺、臥壺、扁壺、漏斗、花澆、直頸方洗壺、執壺等,其中一些特殊的器型,更是流傳下來的非常少。

之所以在近年的市場上,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器難有高成交價,還是缺少真正的精品。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民國,均大量燒製,最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永宣青花為藍本,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明代瓷器的韻味。唯獨與永宣青花不同的是青花自然形成的黑色斑點仿不出,為了追求這種效果,雍正時人為用筆點染加深顏色,但人為點染與自然形成的相比差異很大。現代仿永宣青花色調漂浮,沒有永宣青花那種濃翠豔麗的感覺,釉層不如永宣青花真品肥厚,胎土因現代工藝,在技術上、造型上、工藝水平上均有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