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得冻疮?小心冻疮“悄悄”找上你

在大学期间小编有两位同学,一位来自四季如夏的海南,一位来自常年低温的哈尔滨。有一件事小编非常奇怪,就是一到冬天那位海南的同学手脚都会冻伤,而来自哈尔滨的那位同学好像从来都没有冻伤过,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被冻伤呢?被冻伤的同学是位女生,特别在意被冻伤的部位,因为冻疮不仅仅是疼痒难耐,还特别的不美观。那对于冻疮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治疗冻疮的药物有哪些呢?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得冻疮?小心冻疮“悄悄”找上你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被冻伤?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得冻疮?小心冻疮“悄悄”找上你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看看什么是冻疮?冻疮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妇女、室外工作者和周围循环不良者。严冬季节,人体长时间受到寒冷(10℃以下)的侵袭,外露的皮肤受到冷冻的刺激,散热增加,为了维持体温而增加产热,表现为寒战;同时为减少散热而皮下的小血管发生痉挛而收缩,静脉淤血,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流通不畅。同时体内产热相对不足,时间一长则造成皮肤缺血或缺氧,导致全身或局部的血液淤滞、体温降低而造成局部冻结或皮肤、肌肉的损伤。

北方人常年处于干燥寒冷的环境,本身对寒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一个相对并不是那么冷的地方,机体能够有耐受,所以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流通不畅的机率较小,另外,北方人更注意保暖,所以外部皮肤散热减少,可以维持正常体温。

南方人,特别是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常年温度以湿热为主,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所以在一个相对较冷的地方,自身的适应能力就没有那么强,机体耐受不了,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另外,南方人常年短衣短袖,在冬天不太注重保暖,所以,外部皮肤散热增加,增加了冻疮的机率。

冻疮只好发于手部和脚部吗?医生:并不是,它好发于多个部位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得冻疮?小心冻疮“悄悄”找上你

冻疮除了多见于手足,还常见于耳廓、面颊、鼻尖等暴露或衣着保护较差的部位,常常对称以双侧发生,亦可单侧发生。其中女性较男性多发,儿童较成人多发,户外工作者较室内多发。冻疮到春季可自然缓解。

为什么有的冻疮发红?有的冻疮还起水疱?

我们常说冻疮有轻中重三级,也分为3度,分别为红斑型、水疱型、坏疽型。

1度冻伤,也称红斑型冻伤,初始时受冻的皮肤较为苍白,以后受冻部位红肿,为局限性蚕豆或指甲大小的紫红色肿块,边缘鲜红,中央呈青紫色,自己感觉会有发热、瘙痒或疼痛感,遇热会加重这种感觉,用手触压时皮肤褪色恢复缓慢。冻疮多可在数日后消失,局部脱掉一层皮,不留任何疤痕。

2度冻伤,也称水疱型冻伤,红肿较为严重而起水泡,疼痛较剧烈,感觉迟钝或麻木,1-2日后水泡吸收结痂,2-3周后结痂脱落。可能不留疤痕。但如果发生感染时可溃烂,周围组织肿胀,疼痛加剧,久治不愈则愈后结疤。

3度冻伤,也称坏疽型冻伤,全层皮肤甚至到肌肉或骨头坏死,这是非常严重的冻疮复温时可见血泡,皮肤变色最后呈黑色,腐烂的肌肉脱落后长出肉芽,极不易愈合,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或瘢痕。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得冻疮?小心冻疮“悄悄”找上你

对未形成溃疡的冻疮,轻轻按摩或温水湿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切不宜以热水或热火烘烤。并可涂敷紫云膏,每日一次。对1度冻疮者可以选用10%樟脑软膏或以肌醇烟酸酯软膏涂敷于患部。对1-2度冻疮者可局部涂敷10%辣椒软膏、10%氧化锌软膏或冻疮膏等。对局部发生水疱和糜烂者,可涂敷10%氧化锌软膏或依沙吖啶氧化锌糊剂。对发生溃烂而感染者,局部以0.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清除溢出的黏液后涂敷溃疡膏、0.5%-1%红霉素、0.5%林可霉素乳膏或10%鱼石脂软膏,以控制细菌的感染。对瘙痒严重者可加服抗过敏药氯苯那敏或赛庚啶。促进血液循环药烟酸缓释制剂和维生素E也可以缓解冻疮带来的不适感。

关于冻疮,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得冻疮?小心冻疮“悄悄”找上你

非药物因素

在严寒冬季须注意对肢体的保暖,及早穿戴棉鞋、手套和耳套,衣服鞋袜应宽大松软,并不宜在室外久留。对脚易出汗者,每晚宜用热水清洗,每天更换袜子并及时除湿。天气干冷时多吃些御寒的食品,如肉桂、老姜、辣椒或羊肉等。冻疮极易复发,如在儿童期患病,每年到季后就会出现,对年年复发者可在复季开始逐渐养成使用冷水洗脸、洗足擦身的习惯,提高耐寒能力。

药物因素

局部应用樟脑、辣椒、肌醇烟酸酯软膏后可稍加用力搓以帮助渗透,但是搓的强度仅达到皮肤发红即可,用药持续时间也不宜太长。

樟脑有刺激性,如果皮肤有破损处、溃疡、创面、皮肤渗出部位不宜涂敷。对于已经破溃的冻疮不宜使用,如发生樟脑过敏,应该立即停药。樟脑具有挥发性,可穿过胎盘屏障,因此妊娠妇女应慎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