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貢獻就拿“信用貨幣”,杭州一鄉鎮探索區塊鏈農村治理新路

春風一吹,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的雲石群山上,千畝野生映山紅競相開放,漫山遍野的紅霞如同大山的恩賜,讓這裡獲得不少城市客的青睞。

一場以“映山紅”為名的鄉村治理實驗,讓戴村鎮村民熱情高漲,也讓鄉村面貌為之一變。與以往的自治探索最不同的,是這裡引入了區塊鏈理念和技術。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但也是一種生產關係,社會治理是它非常重要的實踐領域。關鍵是,村民買賬嗎?鄉村有變化嗎?

戴村的探索,或將開闢一條鄉村治理的新路。

做貢獻就拿“信用貨幣”,杭州一鄉鎮探索區塊鏈農村治理新路

激發村民參與意識 鄉村誠信體系亟須重建

每年三四月份,沿戴村鎮西部山林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一路攀登,青山綠樹間,能看到大片野生映山紅掩映其中。映山紅生長緩慢,長成一人多高的野生植株,起碼要50年,山下村民格外珍惜這紅火的好兆頭。

然而近年來,不少村民發現映山紅的數量少了,盜挖後的土坑如同破開的傷口,心疼極了的村民三三兩兩主動上山巡查。去年,幾位村幹部帶頭髮起保護映山紅行動,更多村民加入“雲石群山映山紅守護隊”,作為志願者輪流巡山。

在不少戴村鎮幹部眼中,這次行動更像是一次讓人欣喜的意外,因其中的“自發”“志願”等元素在日常治理中極少見到。“村民對於村莊事務不參與、不配合、不好‘惹’才是常態。”行走在田間地頭,鎮黨委書記俞國燕體會頗深,村情村務一涉及自家利益,村民就多不買賬。村莊日常的治理和建設,實施時往往是基層幹部剃頭挑子一頭熱。

俞國燕曾在方溪村的一次環境衛生考察中遭遇尷尬。村民房屋附近堆放著常年不用的建築材料、盆盆罐罐,眼看垃圾已堆到馬路上,社工上門清掃時卻屢遭白眼。有人放狗咬人:“村裡打掃乾淨是你政府該做的,但我家門口的東西不能亂動。”還有村婦質疑社工:“既然村裡出錢僱人,我家門口的狗屎你怎麼沒及時掃?”每家每戶都自掃門前雪,讓不少村幹部感到寒心。

對一朵映山紅願意傾注心血,對其他村務為啥總是“冷眼旁觀”?走訪中不少村民說得實在:

參與村裡活動很多時候“沒好處”,不如埋頭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村規民約雖然倡導,卻沒有明確的獎懲規則,大多時候靠“人情”和“面子”;

自己花了很多力氣,村幹部未必都“看在眼裡”……

“鄉村振興中需要突破的瓶頸問題,是怎麼激發村民的參與意識。”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在調研戴村鎮時說。戴村鎮也逐漸意識到,他們面臨的是很多鄉鎮開展自治時普遍遇到的難題:農村誠信體系薄弱、治理主體模糊、治理體系不完善,亟須重建鄉村誠信體系。

根據村民們的意見,新體系必須能科學評價每一位村民的付出和貢獻,可記錄每一次參與行為,並依靠這些公開透明的數據為村民提供相應的激勵。有著計算機和管理學背景的戴村鎮鎮長金聰發現,這些需求與眼下正火的“區塊鏈”概念十分契合。

“區塊鏈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或許可為我們所用。”將區塊鏈和村莊治理結合的念頭在金聰心中發酵:每個村民都是自適應的個性主體,通過日常行為數據的採集可給村民畫像,村民通過貢獻獲取的積分記錄,藉助區塊鏈技術可實現透明不可篡改。他給這一相對公平透明、便於執行的新體系起名為“映山紅計劃”。

這個聽起來異想天開的想法,得到了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陳剛的認可。“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但也是一種生產關係,社會治理是它非常重要的實踐領域。”在浙大的支持下,2019年7月,浙江大學計算機創新技術研究院和戴村鎮合作,聯合研發了“映山紅鄉村治理數字平臺”。

每一位百姓就像一朵映山紅,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但是開滿整座山頭時,便能形成震撼人心之美。這股聚集起的民間力量不正是善治鄉村所需要的嗎?讓村民迴歸自治主體的“映山紅計劃”開始在戴村鎮紮根。

專屬二維碼進菜地 互相監督促進爭取積分

看似“高大上”的區塊鏈如何落地?金聰的設想一出,不少村社幹部聽完一頭霧水。有人覺得是“搞噱頭”的空中樓閣,還有的有畏難情緒,唯獨大石蓋村的村書記孫國柱躍躍欲試。

和許多村莊一樣,大石蓋村的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裡缺乏特色產業。“要讓百姓得實惠,就要從產業振興入手,種地、養雞農民拿手,其他村鎮也容易效仿。”鎮裡決定,就把“種菜”作為“映山紅計劃”的重要一環,在大石蓋村試點。

“區塊鏈”種進菜地,一場“土地革命”在大石蓋村拉開序幕。通過整理違章輔房和自留地,200畝分散在房前屋後的菜地由村裡統一架設了灌溉系統,參與項目的村民可按人頭免費認領一塊。為了種出“老百姓自己吃的標準”,這裡每季種什麼菜由平臺統一規劃,施肥打藥也要經過農技師現場查看,最後每戶出產的菜由村裡統一製作成淨菜出售,這些流程都被記錄在“區塊鏈”後臺系統中。

61歲的村民孫仁金,試種了家門口的4分地,地頭的標牌印著他的姓名和專屬二維碼。“掃一掃就是我家菜地的信息,別人還能給我的菜地評分。”孫仁金已經習慣每天散步時繞村一週,為其他人的菜地打上1星到5星的評價,村裡管這叫“種好自己的菜,管好別人的閒事。”“管閒事”的過程說來也簡單,孫仁金向我們展示,通過微信裡的“映山紅”小程序,點擊“我要評分”可為他人的菜地、美麗庭院等進行實名制評價賺取積分;通過“我要發起”,還可自己組織公益活動贏積分。

這些設計正是激勵村民持續參與項目的動力。蔬菜出產時,先賣誰的菜,後賣誰的菜,都要根據積分“排隊”,平時參與村務積極的村民便有了優先售賣的優勢。為此,孫仁金起早貪黑,幹得賣力,他種的菜水嫩嫩,完全符合收購標準,又因為愛“管閒事”,經常為他人監督評分而排名靠前。通過村裡統一收購,去年他獲得了4萬元額外收入。“書記說我積分高,明年這塊地還讓我免費種。”孫仁金喜滋滋。

激勵不止於此,優先售賣各種農產品、村裡項目優先用工、優先租賃民居、優先享受公共服務……都先後被納入“映山紅計劃”中。從未聽過何為“區塊鏈”的孫仁金,無形中變成了這條鄉村治理“區塊鏈”中的一個節點,每一次參與都變成了不可篡改的積分,記錄下他對村莊的貢獻。

而與傳統的積分激勵相比,區塊鏈技術的助力也使貢獻量的統計更具準確性和科學性。

今年疫情期間,大石蓋村村幹部在平臺上發起了“招募志願者”活動。短短5分鐘便集結了一支15人的隊伍,他們在村子入口處對外來人員進行登記,並走村入戶排查。後期志願隊伍拓展到200人,分佈於6個入村口輪流值班。

“雖然參與的志願者都能獲得積分,但每人的分數不一定相同。”平臺的技術負責人姚暢說,志願者的最終積分至少要經過四五道程序的“校準”:先根據每人簽到、簽出的工作時長給出基礎分,再加上卡口負責人監督打分、鎮政府抽查打分,過卡口的村民也可對卡口執勤情況進行評價。整個執勤過程中,任何人發現志願者違規或瀆職都可實名舉報扣分。在這樣的賦分模型下,眾多數據彙總至區塊鏈分析平臺,最終形成了每個志願者的畫像。

試行幾個月,大石蓋村村民逐漸開始認可“我對村莊的貢獻決定了我的收穫”的理念。在自家積分高了“有面子”、優先享服務“得實惠”的良性競爭下,每家每戶幾乎都在互相監督、互相促進中間接參與了村莊治理。

映山紅變成滿山紅 “信用貨幣”精準認定流通

今年春節前夕,戴村鎮在大石蓋村舉辦了首屆“映山紅”年俗節,孫國柱第一次明顯感受到了村莊的變化。

通知發出去不到半小時,曾經對村集體活動“不屑一顧”的村民一戶喊一戶,湊齊了百名志願者,活動當天待客的土特產都是他們免費供應。80歲的老翁帶來自己醃製的農家鹹菜,各家的巧手媳婦一人貢獻一袋米麵做起麻餈和麻團……藏了許久的美麗菜園首次亮相。“大姐,我們這蔬菜新鮮不打藥,你帶回去給家裡嚐嚐。”以前動了自家門口一塊碎磚都要起爭執的村民,一下“大方”起來,紛紛邀請遊客免費採摘新鮮蔬菜。“沒啥捨不得,就是要讓城裡人記住我們‘映山紅’的品牌。”

杭州城市品牌促進會會長楊星對戴村鎮的蛻變並不意外。在她看來,鄉村治理面臨的所有問題,本質上都是鄉村經濟重構帶來的。千百年來,農民靠山吃山,憑藉土地產出就可以獲得經濟回報。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這種生產模式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映山紅計劃’開始考慮如何將公共資源結合治理導向來分配,真正觸及這一問題的本質,完全可以撬動、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楊星說,“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保障了這一分配過程中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放眼全國,戴村鎮的嘗試已不是區塊鏈與鄉村的第一次“聯姻”。

在貴州清鎮市鳳山村,當地村民擁有自己的“身份鏈”,每一個人的誠信痕跡、誠信積分都和這個ID關聯。通過區塊鏈平臺“鳳山數屋”,村民不僅可以瞭解到鳳山村農作物種植基地的各個要素、當下的光照條件等,還能夠看到自己參與鄉村治理的詳細信息、誠信積分、誠信痕跡,實現了農村基層治理智能化、數字化。

和戴村鎮的治理探索相似,這些嘗試都在不斷激發鄉村中爭當“村莊主人翁”的氛圍,也重塑著村民之間、村民與政府之間以及鄉村和城市之間的信用體系。

“區塊鏈”下鄉不止於此,它還有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如農民常因缺乏有效抵押物遭遇貸款難,“農村金融+區塊鏈”的應用將有助於形成新的信用抵押機制;將農業保險與區塊鏈相結合,一旦監測到農業自然災害發生,即可自動啟動賠付流程,並減少騙保事件發生……

如今,在大石蓋村除了最初的種菜項目,領養“跑步雞”、美麗庭院評選、疫情防控等都被搬上了“映山紅”平臺。“‘映山紅計劃’充分形成了社會協同、村民參與、科技支撐的自治格局。”鄧國勝認為,“映山紅”藉助科技力量的嘗試正是鄉村自治的一種新思路,隨著越來越多鄉村項目的數字化,這一平臺也在“成長”。

“像卡口執勤這樣的賦分模型積累得越多,平臺對參與村務貢獻值的認定就越精準。”姚暢舉例,參加一次衛生打掃和冒著生命危險參與疫情防控,兩者對村莊的貢獻值理當不同。未來,人為的貢獻值判斷,將更多被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技術判斷取代。每一分的價值如同“信用貨幣”,在鄉村中的認定和流通將更精準。最終,在這個數字化的村莊中,將確立新的信用體系。

將村莊還給村民,讓政府更多回歸監督者、服務者的角色。眼下,“映山紅計劃”正在逐步向全鎮推廣。

戴村鎮期待著,映山紅再次綻放時,民間的“映山紅”也能開出滿山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