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俗語有云:”無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束縛著人們,制約著人們。初時,人們在享受規矩帶來的好處時,卻似乎並不能消退心底裡邊的被束縛的怨恨。

可是當這樣的束縛逐漸被人們習慣時,那股子怨恨也就漸漸埋藏到心底,埋進潛意識裡面了。“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似乎是完美形容這一狀態。

可是,當你發現你習以為常的規則其實存在著很多的不合理,你是否還能激發心裡裡面曾經存在的那份怨恨,從而突破這份規則?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契訶夫寫過兩篇短小但充滿深意的小說,《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這兩篇小說,雖然從頭至尾並沒有提及規則,但其實方方面面都在說著規則。

《套中人》又叫《裝在套子裡的人》。小說中契訶夫寫了一個十分奇怪的人——別里科夫。別里科夫帶著雨傘,穿著棉大衣,還將棉大衣的領子豎起來包裹住自己的頭。整個人如同在一個封閉的套子裡面。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對於任何違反規則不合規則的事情,他都不會去做。而且在別人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會很害怕,說出那句:“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甚至有時候他還會向上級舉報這些不合規則的事情。因此他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噩夢,有他在的地方,大家的行動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後來大家撮合他和一位科瓦連科的女性在一起,但是他對於科瓦連科逾越規則的行為很是害怕,因此結婚的事一推再推。

偶然的機會,別里科夫被科瓦連科的弟弟從樓梯推了下去。科瓦連科看見大聲笑了出來。這讓別里科夫感到害怕和害羞,最後他在這種情緒的交錯中死去了。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小官吏之死》,也叫《小公務員之死》。說的是一個庶務官契爾維亞科夫在劇院,無意中打了一個噴嚏,濺到了前面的將軍文官身上。對此,契爾維亞科夫十分害怕,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道歉。其實那位將軍根本不在意,但是因為多次道歉使得這位將軍煩不勝煩,最終讓他離開。而契爾維亞科夫卻認為“離開”就是讓他去死,頓時失魂落魄,走著走著,回到家就死了。

在這兩篇小說中,契訶夫寫了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其中卻有著很多的相同點,同時也包含著作者對於規則的思考。



1.從手法,人物,思想,看兩篇小說的異同

01.手法:不同的故事,相同的黑色幽默。絕妙的諷刺,盡顯作者的手法高超。

黑色幽默是什麼?

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的文學方法。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黑色幽默是一種文學流派。而在以後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嘗試使用黑色幽默的方法進行寫作,因此黑色幽默逐漸變成了一種寫作的手法。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通過學習和歸納,我總結出黑色幽默手法的特點:就是用荒誕的,幽默的,可笑的情節來表現人物的悲劇。

這種看似不協調的方法,其實比單刀直入,直接寫人物的悲劇,要有趣味的多。甚至由於這種落差感,使得悲劇的氣氛更加濃重。常常給人一種笑著卻流下了眼淚的感覺。

而在契訶夫的這兩篇小說《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中同樣運用了黑色幽默的寫作手法。

①相同荒誕的故事

在閱讀這兩篇小說時,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對小說情節“真實性”的懷疑。雖然小說情節本就還有很大的虛構性,但是一般來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人們常常喜歡將小說描寫得十分現實,從而讓讀者能夠更自然地融入情節。

但是在這兩篇小說中,契訶夫完完全全拋棄了小說的真實性,盡力地將荒誕的元素融入小說之中。

《套中人》中,契訶夫首先就

創造了一個荒誕的人物,別里科夫。他喜歡將自己包裹起來,如同裝在一個套子裡面。在現實生活中,你們能見過這樣的人嗎?反正我從來沒見過。

這便是小說的荒誕性。雖然現實生活中沒有將自己裝在套子裡面這樣的人,但其實有類似的人。契訶夫只是將其放大,誇張。這只是小說荒誕常用的手法。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而在小說的情節中,別里科夫的死亡也充滿著極強的荒誕性。他被科瓦連科的弟弟推下樓梯,如果這時候寫他推下樓梯死了的話,那倒充滿了一定的真實性。可是契訶夫並沒有這樣做。別里科夫被推下樓梯之後並沒有什麼事,但是他遭受了科瓦連科的嘲笑。在這嘲笑中,別里科夫害怕,害羞。最終煎熬死去。這其中的荒誕性,很多神話小說都無法媲美。

《小官吏之死》就更加的荒誕奇特了。經常被人們稱為“一個噴嚏引發的慘案”。契爾維亞科夫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失魂落魄,最終走著走著,回到家之後就死了。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這兩篇小說情節讓人根本難以想到。如果說“歐亨利式結尾”能夠讓人感覺到雖然出乎意料,但是情理之中,有理有據。那麼契訶夫的這種荒誕性手法絕對讓你摸不清頭腦。

②同樣悲劇的結局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兩篇小說的主角結局都很荒誕,這是我們知道的。但是細細品味,這些荒誕之中又都蘊含著悲傷。當然要體會出這其中的悲傷,就必須知道悲傷的來由。

《套中人》中的別里科夫,他的一生都將自己包裹起來,不僅僅是穿著,在他的思想上也是。

他害怕觸碰任何的規則,如同一隻驚弓之鳥一般,任何的逾越都會讓他心驚肉跳。因此他的一生其實都生活在恐懼之中,而這恐懼的由來,是當時社會的規則。這些規則壓迫著人們,嚴重束縛人們的行為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但其實別里科夫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將自己的害怕和自己的束縛,轉嫁給其他的人。他以一己之力成為整座城的噩夢,因為他會打小報告。

“我們的太太們星期六不舉辦家庭戲劇晚會,就怕他知道;教士們羞於當著他的面吃葷和玩紙牌。”

這也使得別里科夫死了之後,大家的心裡沒有悲傷,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喜悅之情。彷彿那些壓迫著,束縛著他們的規則不見了。

但是後來他們終究會發現,別里科夫僅僅只是這個規則的一個化身。而懸在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沒有消失,他們還會回到那樣的規則之下。

“這生活既沒有被明文規定禁止,但也沒有得到完全准許,生活沒有一點兒好轉。”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可憐的別里科夫,不僅成為這樣規則的受害者。而且還成為了其他人眼中釘,肉中刺,代替著規則成為別人心中洩憤的對象。

而《小官吏之死》看起來是由於契爾維亞科夫自身過於敏感,杞人憂天才導致死亡的結局。但是細細分析,他究竟為什麼那麼敏感,那麼害怕?就是由於束縛著他的等級的規則,太過森嚴。他害怕自己觸碰了那條紅線之後,就會有一個悲慘的命運。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因此,不管是《套中人》中的別里科夫,還是《契爾維亞科夫》中的契爾維亞科夫,他們看似荒誕可笑的結局,都蘊含著很深的悲劇色彩。而這荒誕的做法,只是為了加深對悲劇的諷刺。

這便是契訶夫黑色幽默的手法。他通過這樣黑色幽默的手法諷刺著當時時代之下,不合理的規則給人們帶來的迫害。


02.人物:相同的規則之下,不同的性格造成的相同悲劇。

通過了解小說的背景,我們可以發現,這兩篇小說其實都寫了同一個時代的故事。就是19世紀末,沙俄統治下,一段十分黑暗的時期。因此在同一時期之下,兩篇小說的主人公,他們受到的是相同規則的束縛。這種束縛存在於等級,存在於言行,存在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雖然,我們在讀完小說的結局後便會發現別里科夫和契爾維亞科夫的結局是一樣的。一樣的悲劇,一樣的荒誕。但是造成這樣悲劇的結局的過程卻截然不同,而對於這過程起決定性影響的,我認為是兩位主角的性格。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套中人》的主人公別里科夫他害怕規則,畏懼規則,唯唯諾諾。而《小官吏之死》的主人公契爾維亞科夫也具有同樣的性格特徵,他也同樣懼怕著規則,對於觸碰規則戰戰兢兢。

雖然他們身上有一樣的特點,但是同樣,他們還有各自的光彩。

  • a.冰一樣的別里科夫,冷凍自己的同時,凍傷他人。

契訶夫對於文中像別里科夫這樣的套中人,有一個性格總結:

性格孤僻的人,他們像寄居蝦或者蝸牛,盡力要鑽進自己的硬殼裡去。

這句話一下子就點明瞭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徵,性格孤僻。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孤僻的人,可是他的孤僻在隔絕自己的同時,也刺傷了他人。

他將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不僅僅寫出了他對於現實的畏懼,也同樣寫出了他的孤僻。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別里科夫他害怕規則,因此他時時刻刻遵守著規則。對於規則給他的束縛,他也全盤接受。在他的意識中,這些規則都是合理的,而那些違反的規則的事情都是一種錯誤。

這種意識在他的心裡面生根發芽,最終他成為了一個規則的化身

文中有一段別里科夫要去打小報告的話語很有意思:

為了我們的談話不受歪曲,為了不出什麼亂子,我應該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向校長先生報告。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別里科夫在潛意識裡已經將自己當成了規則的化身。

因為害怕規則,從而使自己變成一個孤僻的人,與那些同樣害怕規則卻實施違反規則的人產生了距離。

因為害怕規則,從而使自己成為了規則的一部分。成為了規則的一個執行者,監督著他人遵守這樣的規則,最終成為整個城池的噩夢。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由此可見,別里科夫的性格之中有著冰一樣的特點,它冷凍自己,使別人敬而遠之。也能夠凍傷別人,成為別人害怕痛恨的存在。

  • b.火一樣的契爾維亞科夫,拼命掙扎,不願停息,卻也惹人生嫌。

別里科夫是一個很孤僻的人,但是契爾維亞科夫並不是。他雖然是一個小官員,但是他終究要處理剩下的人情世故,外向的性格與圓滑的處事,是那個時代之下官員的基本素養。因此契爾維亞科夫絕對不是別里科夫那樣孤僻的人。

別里科夫害怕規則,契爾維亞科夫同樣害怕,對於那樣的等級規則,他奉為圭臬。

但是不一樣的是,別里科夫在心底裡面承認規則。而契爾維亞科夫他卻十分明白規則的不合理,如同所有清醒的普通人。他們都知道這種規則對人們,自由的束縛。但是他們卻無力反抗,只能遵守。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也正是這樣,契爾維亞科夫才沒有成為規則的一部分,而是在規則之內拼命地自救。

可是他這樣如火一般瘋狂,強烈的自救行為讓人感覺到厭煩,最終才導致了他的悲劇。

對比兩者不同的性格,我們可以發現,在這相同的規則之下,兩者不同的性格,對各自相同悲劇性的行為,形成了不一樣的影響。


③思想: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思想訴求。

不知道大家思考過沒有,在《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中,契訶夫為什麼要給這兩位遵守規則,敬重規則的人,一個悲慘的結局。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篇小說的寫作背景。

這是19世紀末,是沙皇統治下的一個時期。學過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沙皇統治代表著封建社會。而封建專制統治下的規則,顯著的特點就是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束縛。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雖然這是一個黑暗的時期,同樣也伴隨著絲絲縷縷的光明

。這個時期的人們經濟得到大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勢頭已經越來越足了。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開放,他們漸漸明白了從前那些專制統治下的規矩,束縛是不合理的,是對人的一種壓迫。

可是國家畢竟還是掌握在沙皇的手中,雖然他們心裡面知道這些規矩規則的不合理,也有著想要打破的願望。但是害怕和恐懼仍然壓迫著他們。因此就形成了心裡面透亮,但是表面還做著荒唐事的現象。

迴歸小說,契訶夫在寫這篇小說中,給兩位主人公一個悲慘的死亡結局。但是他也給了這個死亡結局一個大的前提,就是主角,都遵守規則,害怕規則。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由於遵守規則,害怕規則而導致死亡的悲慘結局,這才是契訶夫隱藏在小說之中,想要提醒人們的話。

他想要通過這兩篇小說告訴人們,如果你再繼續遵守這樣不合理的,束縛人的規則,那麼你最終會死在這些規則之下。而如果你不想,那麼就站起來反抗,突破這些規則。

這便是契訶夫寫這兩篇小說的目的,一個警示也是一個號召。

2.為什麼小說中的人們不敢去衝破那些不合理的規則?

文章寫到,這其實已經可以結束了,但是我仍然想要探究一下小說中人們的心理。

他們為什麼寧願忍受著這些束縛著他們的規則,也不願站起來去反抗突破呢?

01.衝破規則,意味著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在教育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做“舒適圈理論”。

“舒適圈理論”指的是,人長久待在一個習慣了的環境之下,那麼相對於其他的環境來說,這便是一個相對舒服的環境。如果要走出這個環境,便會感覺到很不舒服,從而產生一種想要回到舒適圈的動力。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中有很多普通人,他們經歷過思想的解放,已經知道了他們所面臨的專制統治規則是很不合理的,可是他們卻並沒有起來反抗。

如《套中人》中一段話:

“是啊。有思想的,正派的,讀過屠格涅夫和謝德林的作品,還有別的例如勃克爾等人的著作等等,可他們還是屈服了,容忍。”

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這些人已經習慣了這種規則下的生活,雖然他們意識到規則的不合理。就如同先天缺了一根手指,知道這不正常,但是自己還是習慣了。

習慣了規則下的生活,就已經形成了一個舒適圈。當他們想要走出舒適圈,反抗這種規則時,他們便會感覺到不適應不習慣。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而這種不適應,不習慣就會和之前的習慣形成對比,在心裡面他們就會認為自己之前那種被壓迫束縛著,生活反而舒服多了。從而放棄這種走出舒適圈打破規則的行為,安安靜靜地回到自己的舒適圈內。

被束縛的反而舒服,聽起來十分諷刺,但的確就是這樣。這便是舒適圈的威力。

不僅如此,舒適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出現。

當我們為自己確定一個計劃的時候,可能剛開始兩天,心裡充滿著熱情努力的完成計劃。可是做了兩天之後,便會發現完成計劃的痛苦,因此漸漸地就放棄了計劃,從而最終回到原來的狀態。這不也是舒適圈嗎?

由此可見,人們不敢站起來反抗突破規則,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02.改變代表著未知,人們對於未知有種莫名的恐懼。

黑箱心理效應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很有名的效應。

黑箱心理效應告訴我們:個體在不知道情況的同時,往往會向壞的方向去想。

在小說之中的人們,他們雖然遭受著沙皇專制統治的痛苦,他們也想要起來去突破這樣的規則去反抗這樣的統治。

但是在黑箱心理效應的影響之下,他們便會想到如果去反抗會有什麼後果。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想到好的情況,他們只會向壞的情況去思考。比如反抗失敗,最後人頭落地。

如此一來焦慮和恐懼就席捲了所有的人群,也就沒有什麼人敢站起來突破這樣的規則了。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結合以上兩點,我認為小說中的人們之所以不敢反抗這樣不合理的規則,一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規則,倘若反抗,便要走出舒適圈,這固然困難。二是出於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從而限制了他們的行動。

3.立足生活,面對規則,我們究竟應該呈現什麼樣的態度?

01.合理的規則:樹立正確的規則觀

規則對於人都有一定的束縛作用。如果我們狹隘地認為束縛人的規則不是好規則,那麼這種規則觀就是錯誤的。

沒有約束作用的規則還叫規則嗎?

劉同說:“風箏是因為束縛才飛得更高。”

這句話不僅告訴我們規則的重要性,同樣也告訴我們什麼是好規則,即一個好的規則是能夠對集體發揮作用的。

一個好的規則必將是正義的,是為了集體發展而作出貢獻的。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曾經在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中讀到一句話:

每個人都在憤世嫉俗,每個人又都在同流合汙。

對於束縛,人們都不願意。對於追求個人私利似乎又極為的自然。因此一個好的規則的作用便是使集體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如此一來集體才能長存,社會才能正常運行。

02.不合理的規則:要敢於突破。

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對於未來的害怕。這種心理人人都有,可如果僅僅因為這樣,我們便不敢突破不合理的規則,那麼只會使得自己遭受更多的痛苦。

秦朝實行苛刻的刑罰。陳勝和吳廣,他們同樣害怕未知的事情,他們也知道起義帶來的後果是什麼樣子。可是他們毅然決然,因為他們知道這樣不合理的規則,也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痛苦。因此他們起義了,天下豪傑並起,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朱元璋倘若他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仍然蝸居在法華寺這樣的小地方,又怎麼會有大戰陳友諒,建立大明王朝的盛世。

當下不正之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規則,也並未完全消除。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我有一個朋友,他以前雖然成績不好,但在讀書時是很認真的人。而班級裡和他同樣成績不好的同學,看他在認真學習,經常就會來打擾他。甚至給他冠上“學習狗”的綽號。

他在講給我聽這件事的時候,臉上很自然,似乎是早已經習慣了。可是我聽的卻義憤填膺。

這便是在校園裡存在的不合理的規則。這種不合理的規則,影響著其他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行為,乃至心理產生嚴重的束縛。

因此對於生活中這些不合理的規則,我們要敢於打破,敢於突破。


結語:

契訶夫的這兩篇小說《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存在著很多的相似點,也有著不同點。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習慣的規則下,或許有著諸多不合理


作者通過黑色幽默的筆法,旨在告訴當時的人們要突破不合理的規則。但是換至當下,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不合理規則的思考。

人,生而是不被規則束縛的。但只有以合理的規則為準繩,敢於突破不合理的規則,才方為一個社會人。

(全文共計6000多字。原創不易,謝絕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