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三個飛速成長期(叛逆期)

第一次叛逆期

2到3歲

英文中有個詞叫做“Terrible Two”,翻譯過來就是“可怕的兩歲”。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2—3歲,這是從嬰兒過渡到幼兒的階段。

兩歲之前,孩子是一個只會乖乖服從大人命令的小天使,而在兩歲之後,就會隨時變身為憤怒的小鳥。

越讓他做什麼他就偏不做什麼,愛和家長對著幹,為一丁點兒的事情就亂髮脾氣,自己還有很多小主意,總是想方設法地實施自己的想法,等等。

叛逆會在3歲左右達到頂點。

不聽話、難管教,這些問題讓很多家長頭疼,輕則指責說教,重則打罵。

其實,在兩歲這個轉折點上,所有的叛逆都代表著孩子在長大,有了主見和獨立意識。

家長要怎麼做?

鼓勵孩子的自主性

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自我意識了,他們想自己做自己的主,想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父母也就不要再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命令孩子了。

可以在允許的空間內,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自己做決定。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然後自己動手吃飯穿衣。

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情緒焦躁,常常亂髮脾氣,對爸爸媽媽進行語言攻擊,比如“壞媽媽”,甚至是扔玩具、咬人、打人等。

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然後幫助孩子化解負面的情緒,鼓勵孩子正確表達,生氣、難過,開心時都可以直接說出來,而不是用武力或言語攻擊來表達。

不要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予以積極回應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某種要求或願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哭大鬧時,家長千萬不要一時心疼而繳械投降,而是要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原則,疼愛孩子但絕不溺愛孩子。

因為一旦讓孩子在自己哭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聯繫,認為哭鬧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便會把哭鬧變成一種手段。

第二次叛逆期

7到9歲

7—9歲,是孩子從幼兒過渡到少年的階段。

強烈的逆反心理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他們賴床、不收拾房間、挑食,做作業拖拉、看電視毫無節制、厭學,愛和父母對著幹等。

這是因為他們進入學校後學習了很多知識,有了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自己以為已經是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便急於想掙脫家長的掌控,於是處處和父母唱反調。

而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尊重孩子,遇事多和孩子商量,用細心、耐心、愛心和一些聰慧的技巧陪伴孩子成長,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家長要怎麼做?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培養學習興趣方面,需要一些小技巧。比如:

孩子考砸了,家長首先不要沮喪,耐心地安慰孩子;孩子有了小進步,家長也不要吝嗇表揚;

孩子不愛讀書,家長除了做好榜樣以外,還可以常常帶孩子逛逛書店、圖書館、博物館;

……

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

7—9歲正是孩子愛玩的階段,家長如果過分地限制,當孩子感覺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和父母反抗,要麼頂嘴,大吵大鬧,你不讓我做我偏要做,要麼是沉默,用冷暴力來對抗父母的權威。

所以,家長不要過度地限制孩子愛玩的天性和自由,在可操控的範圍內給予孩子相對的自由。

要民主,不要權威

7到9歲的孩子早已學會了獨立思考,家長是時候試著把自主權逐漸交給孩子,家裡的事情也好,孩子自身的事情也好,不妨多與孩子商量商量。

第三次叛逆期

12到15歲的青春期

從青春期一開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他們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佔據和控制,想法和行為都將產生劇烈的變化。

這讓他們就像長了犄角的小馬,既倔強又刺兒頭,以自我為中心易怒,愛發脾氣,不聽話。而這股力量就是荷爾蒙。

科學家發現,荷爾蒙使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地方——杏仁核特別活躍,因此青少年的情緒起伏都比較大。而掌管理智、決策的大腦的總指揮額頁,一般要到20至25歲成熟。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被荷爾蒙折騰得陰晴不定,晚熟的額頁又不能出來控制局面,從而整個人顯得衝動不理性。

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明所以地強行“指責”,必然會引起家庭裡的軒然大波,達不到預期效果是一方面,關鍵是父母的“不退讓”會與孩子形成對沖局勢,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在這個關鍵時期,家長的心態一定要穩,面對孩子突然的叛逆,儘量用理解、耐心、包容的態度去面對,多多體諒,不要去責怪、批評。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在他們心裡,“我已經是獨立的個體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得到平等對待”,所以建立良好的關係,就需要父母與孩子達成某種共識,站在同一準線前,保持對等的、順暢的溝通。

尊重孩子,給他們開放的時間和空間,可以關心,但不能強勢入侵。

家長一定要記住一點,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處理孩子的叛逆,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儘量做到不打不罵不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