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2歲前,寶寶都在想什麼,你知道嗎?


BBC就有一部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專門給爸爸媽媽們解讀2歲內寶寶的各種行為:

2歲的寶寶他們在想什麼?

為什麼會這麼想?

他們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些想法?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短短3集的紀錄片,豆瓣評分8.9,不僅媽媽們愛看,還擄掠了不少單身男女青年的心。


各種萌娃鋪滿了屏幕,光看寶寶心都能萌化了。適逢國慶假期,一家人看看這部紀錄片是個不錯的選擇。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紀錄片裡第二集是關於寶寶人際關係的實驗。


這麼小的娃娃,他們真的懂得什麼是人際關係嗎?不看不知道,原來有些技能他們天生就會。


這些能力對他們日後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廢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實驗揭開了哪些秘密吧。


01

出生前一週

對人臉產生反應


寶寶多大會對人臉產生反應?3個月?1個月?


不,一週就夠了。


科學家給出生一週的寶寶看了兩個視頻,一個是機械玩具,一個是人臉,視頻各15秒,這期間安裝在寶寶頭部的儀器會進行實時掃描。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橙色線會顯示大腦活動的頻繁程度。很明顯,寶寶觀察人臉的時候大腦活動比觀察機械玩具的時候要高得多。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活動頻繁的區域叫“顳上後區”,這個區域正是我們對外界事物做出反應的區域,不僅能讓我們跟外界進行溝通,還能處理複雜情感,比如理解別人的情緒,判斷別人是在說謊還是表示善意等等。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實驗結果顯示,才出生一週,寶寶的大腦已經開始為日後的社交生活做準備了,遠比我們以為的要早得多。


媽媽跟孩子面對面的交流,其實從他們一出生就已經開始。


02

4個月~1歲

想要贏得關注


第二個實驗跟情感聯繫有關,主要探索“別人的關注”對寶寶而言有多重要。


首先,心理學家讓爸爸媽媽們跟寶寶們互動,逗他們開心。然後,他們把臉轉到一邊,當再次轉回來的時候,爸爸媽媽們的臉上將不再有表情,並且2分鐘內不給寶寶任何反應。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1分鐘內,有的寶寶伸手要抱抱,有的故意發出吵鬧的聲音,寶寶們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贏回父母的關注。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當爸爸媽媽還是沒有反應的時候,他們開始轉移目標,想得到工作人員的關注,有的甚至已經有了哭腔。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被冷落了的2分鐘,寶寶情緒變得急躁,有的甚至已經開始哭了,等爸爸媽媽終於回應他們之後,他們才終於變得高興了。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哪怕是小嬰兒,其實也非常敏感,當情感聯繫被切斷時,他們幾乎立刻就感覺到了,而且會採取他們的方法來修復這段情感。


你的寶寶有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需要獲得外界的關注,而且在這段人際關係裡面,他們扮演者非常積極的角色。


早期建立起來的情感關係,並不只是為了樂趣,還是未來他們融入生活的基礎。


所以你帶孩子去公園、去幼兒園等等人多的地方,是為寶寶建立人際關係網的基礎。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而且很多你做過的小動作,比如簡單的兒歌、簡單的動作,其實都會引起寶寶的反映,他們比你想象中的更喜歡這些小動作。


寶寶小的時候跟身邊人建立親密的聯繫,對他們日後的生存至關重要。


03

7個月~1歲

基本地分辨好壞


我們一直以為“判斷好壞”的行為是需要學習的,在大人教會孩子之前,他們不具備這種能力。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英國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場小小的木偶戲:


紅色圓形木偶想爬上山坡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可是藍色方塊木偶總是把紅色圓形木偶推下去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最後紅色圓形木偶得到了黃色三角形木偶的幫助,爬上來山坡。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看完木偶戲,讓寶寶來選擇,他們到底會選擇好的黃色三角形木偶,還是壞的藍色方形木偶呢?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意外的是,所有參加實驗的孩子,哪怕是隻有7個月的寶寶,全都選擇了黃色三角形木偶。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判斷對錯好壞,有可能是孩子本能,也有可能在孩子1歲之前就已經習得了這種能力。


在看木偶戲的時候,他們不只是觀察到了顏色和性狀的差別,還能理解整個故事,並且根據自己的判斷找到好的木偶。


原來,7個月開始寶寶已經懂得:和好人在一起會更開心。這個結局你猜對了嗎?


04

16~24個月


科學家認為,當寶寶能認出鏡子裡的自己時,就已經發展出自我意識了。


為了找出寶寶們具體在什麼時候開始有自我意識,他們找了一群16~24個月大的寶寶做這個實驗。


偷偷在寶寶臉上擦紅色印記,然後引導寶寶看鏡子,看看他們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後,會不會動手去擦自己臉上的紅印。


16個月大的寶寶看了兩眼鏡子就轉身走了,完全沒有要擦臉的動作。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19個月的寶寶在鏡子前猶豫了很久,雖然沒有擦臉的動作,但是已經有自我意識的跡象。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21個月大的孩子明顯已經理解這個遊戲的奧秘,發現自己臉上的紅印之後立刻開始擦臉。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24個月大的孩子也是秒懂,甚至還有點介意臉上有東西。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研究人員解釋,自我意識的建立就像洋蔥,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最裡面的核心,隨著孩子一個月一個月地長大,自我意識會慢慢一層一層的形成,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個孩子雖然只差了幾個月,表現的差異卻非常大,16~24個月可能就是孩子形成自己個性、思想、對自己有認知的過程。


所以在2歲前,你的孩子已經有可能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同理他(or她)自己也是一個獨立個體。


這是好事,但也有壞處,因為“恐怖兩週歲”即將開始,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即將到來。


具體恐怖2週歲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裡就不拓展了。感興趣的家長建議你們點擊鏈接,收好這份《

保命指南》,或許裡面的內容能解決你的問題。


05

17個月~24個月

對別人的痛苦做出反應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有同理心,當別人表現出痛苦的時候,寶寶們會有什麼反應?


傳統觀念認為孩子在2歲前不會有太大的反應,而這個實驗找的卻全是2歲以下的孩子。


科學家把一個仿真的娃娃放到寶寶玩樂的現場,然後在遠處操控娃娃,讓娃娃發出哭的聲音。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寶寶幾乎是立刻做出反應,她停了下來,表情發生明顯變化,變得很擔心、傷心,這就是同理心的最初階段。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同理心不僅僅是對不好的事情做出反應,在有意識之後還會有下一步動作,可是17個月確實太小了,寶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去幫助哭泣的娃娃。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18個月的寶寶似乎表現更好一些,雖然自己不知道怎麼處理,但是懂得求助媽媽,不過實驗開始前媽媽就被告知不能幫助孩子。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這個21個月大的寶寶,是最後接受測試的孩子。他的表現最讓人吃驚,在沒有媽媽插手的情況下,他們主動給娃娃遞奶瓶和公仔,靠自己想到了幫助娃娃的確切方法。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實驗表明,不到2歲的孩子也可能有同理心。


當娃娃哭的時候,所有寶寶都表現出共情感,他們能夠理解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了,但是怎麼對此作出反應,問題要怎麼解決,這些技能須要爸爸媽媽們後天教育,或者通過觀察自己慢慢學會。


其實寶寶就像海綿,媽媽照顧弟弟妹妹,或者爸爸在路上給乞丐錢,這樣那樣的小動作都有可能被寶寶吸收,日後“複製”同類事情的概率也會變高。


寶寶為什麼黏人、易怒、叛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懂了


紀錄片裡的實驗還有很多,光是上面提到的這些,我們就已經發現:不到2歲的寶寶,他們喜歡受到關注,當情感聯繫被切斷時能及時察覺,不用教也懂得判斷對錯,有自我意識,還有同理心,會主動幫助別人……


別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了,他們懂得遠比你以為的要多得多。


看,你現在的情緒,你正在做的小動作,你說的話,全都在悄悄的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