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君權神授”說是古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政治理論。我國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經形成了這一政治理論。

對此,《尚書·召誥》中記載:“有夏服天命。”這句話的意思是:夏朝的存在受命於天,夏朝君主受天神的命令統治人民。這是我國關於“君權神授”說最早的史書記載。君主們利用此政治理論將自己推向神聖的統治地位,維護皇權和鞏固統治。由此我國古代的君主都自命為天子。當時,在太平盛世,“君權神授”說是君主鞏固統治的工具。在亂世,“君權神授”說則是各路奪權者獲得“正統”皇權身份的有效工具。盛行於秦漢時期的“讖緯”學說,就是“君權神授”說的直接體現。天下大亂,王朝更迭,各路奪權者都利用它來獲取“正統”皇權身份。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讖緯學說

昔日漢高祖劉邦和群臣一起立下必是劉氏為王的“白馬盟約”。這就向天下確定了“劉氏為王”的“正統”性。如果以後有異性者篡位為王,那他就是得位不正,不具備為天下承認的“正統”性。除非他有一個非常“正統”性的理由。還有什麼理由能比“君權神授”更有說服力呢?因此,“讖緯”學說成為體現“君權神授”,獲得皇權正統性的直接工具。例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朱書魚腹陳勝王”。而所謂“讖緯”學說,就是“讖”和“緯”的合稱。據相關史書記載:“讖”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緯”最早起源於西漢時期。之後,“讖”和“緯”組合成“讖緯之學”。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劉秀畫像

其中“讖”是秦漢時期巫師、方士自編的占卜預測上天啟示、王朝興衰和禍福吉凶的隱語。具體表現形式有:讖言、圖讖等等。例如:朱書魚腹的“陳勝王”就是一句讖言。“緯”是“緯書”,其融合了先秦河洛神話、陰陽五行和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以“讖緯”學說為工具獲得皇權身份的正統性,在西漢末期極為盛行。今天我們就來講述東漢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利用“讖緯”學說互爭皇權正統性的歷史事蹟。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成家皇帝公孫述畫像

一、光武帝劉秀以圖讖為工具起兵稱帝

公元9年,西漢外戚權臣王莽以各種讖緯符命,例如:“赤帝璽某傳予皇帝金策書”,通過禪讓稱帝,建立“新朝”。句中的“赤帝”是指漢室皇帝。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就是赤帝之子。句中的“赤帝”自然是劉邦後裔了。王莽立國15年亡國被殺後,“後起之秀”劉秀也如王莽一般利用讖緯之說起兵稱帝。劉秀本就是高祖劉邦後裔,他這樣做則能更提高自己稱帝的“正統性”,畢竟“君權神授”嘛!公元22年,劉秀和同母異父兄劉縯共同起兵於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他們之所以會起兵,一個是因為天下大亂,漢室衰微。另一個是因為“讖緯之學”的助力。《後漢書·光武帝紀》對此記載:“莽末,天下連歲災煌,寇盜鋒起。地皇三年,南陽荒飢,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於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雲,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光武初不敢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於定謀,於是乃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秩等起於宛,時年二十八。”

由此我們可知,“讖緯之學”對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劉秀畫像

同母弟劉縯被更始帝劉玄殺死後,劉秀抑制悲傷,忍辱負重,韜光養晦,在河北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公元25年6月,時已“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麾下眾位將領的擁戴下,於河北邢臺稱帝,建立東漢王朝。《後漢書》記載:在眾位將領勸說劉秀稱帝時,劉秀直接以

“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為由拒絕。直到在昔日長安同窗彊華獻上讖緯符命《赤伏符》後,才設壇祭祀稱帝。對此,《後漢書》中這樣記載:“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復奏曰:“受命之符,人應為大,萬里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內淆亂,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有了受命於天的說辭,劉秀自然就“秉承天命”,登基稱帝了。之後,劉秀各地征戰,用十二年時間平定關東、隴西、攻佔川蜀,統一天下,讓黎民百姓再度迴歸太平生活。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劉秀藝術劇照

二、成家皇帝公孫述以圖讖為工具,定正統稱帝

王莽篡漢建新後,任命中散大夫公孫述到臨邛出任導江卒正,主管臨邛(今四川邛崍)。在此我們延伸一下,“導江卒正”就是蜀郡郡守。王莽建新後,下詔蜀郡改稱為導江,郡守改稱為卒正。公孫述在任職期間頗有政績,深得民心。時蜀郡百姓心中感激他的賢能,稱呼臨邛城為公孫述城。新朝滅亡後,公孫述順應時勢起兵,在征戰過程中佔領巴郡和廣漢郡。公元25年4月,佔據蜀、巴和廣漢三郡的公孫述,在大臣李熊的勸諫下,於成都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成家”,改年號為“龍興”。正所謂是無獨有偶,公孫述和劉秀一樣,也是因為讖緯之說才下了稱帝決心。《後漢書》對此這樣記載道:“述亦好為符命鬼神瑞應之事,妄引讖記。以為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明漢至平帝十二代,歷數盡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錄運法》曰:“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曰:“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龍興之瑞。”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公孫述畫像

這四句古文的意思是:公孫述為了獲得“正統”皇權身份,散佈劉氏族人稱帝的天命已盡,如今應秉承天命稱帝的人是公孫氏,也就是他的讖緯之說。同時還說自己手掌中出現了“公孫帝”三字,有龍興之瑞。就這樣公孫述利用讖緯之說,獲得了“正統”皇權身份。比劉秀早稱帝兩個月。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劉秀藝術劇照

三、劉秀和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劉秀稱帝后,自然不能讓公孫述繼續傳播:劉氏家族天命已盡的,公孫氏受天命稱帝的讖緯之說。因此他寫信勸導公孫述道:“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當早為定計,可以無憂,天下神器,不可力爭,宜留三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

你所傳播的圖讖之說中的“公孫”,不是你,而是漢宣帝劉詢。你年紀也不小了,應該為妻兒考慮,儘快歸順。《漢書·宣帝紀》中記載:“昭帝元鳳三年,上林苑中僵柳復生,蟲吃樹葉形成“公孫病已立”五字。”後來流落民間的皇孫劉病已果然成為皇帝。漢宣帝原名劉病已,稱帝后改名為劉詢。面對劉秀的懷柔勸導,公孫述沒有答覆,依舊在成都當他的成家皇帝。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劉秀藝術劇照

劉秀一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讖緯之說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政治宣傳方面的較量。決定鹿死誰手的還是靠雙方的軍事實力。公元34年,劉秀平定隴西。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得隴自然望蜀。公元36年,成家王朝被劉秀滅亡,成家皇帝公孫述在交戰中重創而死。劉秀統一天下後,並沒有摒棄幫助他立國的“讖緯之學”,而是繼續利用“讖緯之學”治理國家,鞏固皇權和王朝統治。《後漢書·王梁列傳》中記載:“光武即位,議選大司空,而赤虎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帝以野王衛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土之官也,於是擢拜王梁為大司空,封武強侯。”這是劉秀以“讖緯之學”治國封官的史書記載明證。

得隴望蜀:光武帝劉秀和成家皇帝公孫述互爭皇權正統

劉秀藝術劇照

而對於反對自己利用“讖緯之學”治國的大臣,劉秀往往都感到不滿,不再重用他們。例如:經學家尹敏曾勸諫劉秀:讖緯之書不是聖人所寫,書中有很多錯別字,很像市井俗語,這樣會耽誤後人的。在這之後,尹敏就再也沒有得到劉秀的重用。由此我們可知,“讖緯之學”在劉秀建立東漢後,成為了官方認可的一種憑據學論,它涉及到國家統治的方方面面。

四、總述

綜上我們可知,在科學沒有萌芽,迷信主義充斥的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們都利用以“君權神授”為首的神話政治理論統治人民,奴役人民。人類走向科學文明社會的過程,真的是摸黑探索,歷經險阻。由此只有瞭解我們過去的歷史,才能更好的發展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