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安有支賨人後裔,本土繁衍2000年

四川廣安有支賨人後裔,本土繁衍2000年

賨人,是2000多年前生活在川東北地區的土著人,在當時,被朝庭視為蠻夷之類,又稱為板楯蠻。在那個時候,只要是被朝庭歸為蠻夷,其社會地位就比較低下,也常被政府所歧視。

不過,賨人這支蠻夷和其他蠻夷有顯著的不同,他們英勇善戰,屢立戰功。

東晉時期所寫的古書《華陽國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多地遭遇白虎之害,一隻白虎帶著眾多老虎四處吃人,最終是板楯蠻出面,將白虎射死,趕散群虎,秦王特允許板楯蠻不繳租稅。後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也是依靠板楯蠻在前線衝鋒陷陣,為此,劉邦規定:除板楯蠻中的羅、樸、昝、鄂、度、夕、龔這七姓不供租稅外,其他板楯蠻也減輕租稅,每人只出40賨錢。由於這一帶人交的租稅是賨錢,便又被稱之為賨人。

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戰爭的頻繁,到了西晉末年時,賨人就大量減少了,當時,巴蜀地區有個成漢政權,見人煙稀少,便引入了大量僚人進入。再後來,賨人就幾乎絕跡了。於是,史學界普遍認為,歷史延續到今天,在川東北這一片土地上,不可能再有賨人後裔。

然而,現實往往會和歷史開個玩笑:就在今天的廣安境內,還真有一支賨人後裔,那就是華鎣姓譙的。

四川廣安有支賨人後裔,本土繁衍2000年

消失殆盡的譙家老院落。

歷史上,四川境內多次出現大移民運動,多是外地移入四川,最為典型的,是明朝初年和明末清初。而明末清初這一次大移民,我們便很熟悉了,常稱之為“湖廣填四川”,所以,今天的四川人,極少是早期的四川本地人繁衍下來的,而是移民後裔。

但華鎣譙氏就奇怪得很,其祖先早在西漢末年時,便已開始在華鎣白巖一帶繁衍了。

《華鎣譙氏族譜》記載,西漢末年,其始祖譙玄不滿王莽居攝,(因皇帝年幼不能親政,由大臣代居其位處理政務,謂“居攝”),便棄官還家。後來公孫述據蜀稱帝,幾次想聘譙玄為官,譙玄都拒絕了,公孫述很是憤怒,派巴郡(郡治閬中)太守前往威逼說:“若不受聘,將賜死。”

為保全父命,譙玄的兒子譙瑛當即叩頭相求,願奉家錢千萬,彌補國資不足,以贖父死。於是太守也向公孫述求情,得到了公孫述的同意。

譙玄獲免後,其子譙瑛便帶著全家來到今華鎣白巖下面隱居,由此拉開了譙氏在華鎣山下繁衍至今的歷史序幕。

四川廣安有支賨人後裔,本土繁衍2000年

華鎣譙氏明代分譜。

《華鎣譙氏族譜》同時記載,譙氏家譜最早修譜是從晉代譙秀開始的。譙秀,譙周的孫子,譙熙的兒子,頗有才氣,以儒學著稱。當時李雄據蜀建立成漢政權,李雄的叔父李驤及李驤的兒子李壽皆慕其名而想徵用他,但譙秀都拒絕了,居家躬耕樂道。後來,東晉大將桓溫滅掉成漢政權,上表向皇帝推薦重用譙秀,但當時譙秀已年邁,朝廷最終沒有起用,但皇帝年年派使者前往關懷詢問。而居於家中的譙秀恐後人難知先祖之事,便創譜遺後。

四川廣安有支賨人後裔,本土繁衍2000年

華鎣市永興鎮陳家灣村譙氏修建的座譙氏先祖紀念碑。

根據譜書記載,譙秀修完譜後,還請譙周的得意門生陳壽為家譜作序,其序言也隨家譜傳承於今。陳壽在序文中便這樣說道:“稱海內世系之久遠,土著不遷賨城譙氏而已,其餘或避兵而逃,或避地而居,譜諜雖存而非土著也。”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即:西晉建立後,作為原來的土著人賨人,沒有離開賨城的,只有譙氏罷了,其他仍留在賨城生活的,雖有譜諜傳世,但都不是土著人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陳壽所稱賨城,不是指的一座城,而應指東漢期所設的賨城——清《廣安州志》記載,廣安在東漢末年為賨城縣。

說得更明白一點,在陳壽生活的年代,今廣安境內就有姓譙的是賨人後裔,不過,除了姓譙的,其餘都不是。

四川廣安有支賨人後裔,本土繁衍2000年

《華鎣譙氏族譜》抄錄的陳壽所著《譙氏內譜序》。

值得一提的是,《華鎣譙氏族譜》還記載,三國時期蜀國著名官員譙周也出生於白巖下,但他在年邁之時,認為譙氏應該尋根,回到祖居地。但譙周已是譙氏遷入華鎣後的第六代,祖居地到底在哪裡,他也沒搞清楚,便只鎖定了一個大範圍:祖居地應在安漢縣。安漢縣,其縣城就在今天的南充市清泉壩,於是,作過大官的譙周便在安漢縣的縣城內買地修宅了。

譙周雖從華鎣遷到了南充,但華鎣仍有譙氏一族繼續繁衍,到明朝初年時,其家族人口已達到極盛,這為寫譜也造成了一定難度。故當時曾任雲南巡檢使的譙守忠告老還鄉再修譜時,就乾脆根據當時譙氏的八弟兄,將家譜一分為八,分房傳承。而在此時,今天絕大多數的四川人的先祖還未踏跡四川。

四川廣安有支賨人後裔,本土繁衍2000年

《華鎣譙氏族譜》關於譙守忠的記載。

目前,華鎣譙氏作為2000多年前的賨人後裔,已引起廣安市政協的高度重視,將其作為了賨人文化研究的重要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