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儒學「神童」,上馬暴揍匈奴,下馬打造漢代富裕地區

漢朝儒學“神童”,上馬暴揍匈奴,下馬打造漢代富裕地區

對於張衡這一享譽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您一定再熟悉不過了。張衡一生涉獵極廣,在當時的天文、地理、數學、文學、科技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首屈一指的成就。但要說起張衡的祖父張堪,您可能就不甚瞭解了。在《張衡傳》中也僅有“祖父堪,蜀郡太守”這寥寥數字的記載。中國人常說“虎父無犬子”,反推而論,似張衡這般傑出的歷史人物必定會有一位卓爾不凡的祖父,那麼這位“蜀郡太守”又是怎樣的一位傳奇人物呢?

一、頭角崢嶸

張堪字君遊,出身於東漢時期南陽郡的豪門望族。張堪自小家庭富足,但雙親的紛紛離世讓他少時便成了孤兒。父親去世後留下一筆數百萬的資財本,足夠讓張堪衣食無憂地長大,可張堪卻將這筆巨資悉數贈予了侄子。

張堪十六歲那年,獨自前往長安求學,史書稱其“志美行厲”,加上天資聰慧,張堪被長安的儒生們稱作“聖童”。如此年少便已初露鋒芒,就連劉秀都時常聽聞張堪的高志懿行,忍不住連連誇讚。此時的劉秀還未發跡,而在他日後登基不久,經由中郎將來翕的舉薦,光武帝劉秀便將張堪拜為郎中。在連升三次後,張堪登上了謁者之位。東漢謁者是皇帝身邊的近侍官,擔任謁者也就意味著隨時準備堪當重任。

漢朝儒學“神童”,上馬暴揍匈奴,下馬打造漢代富裕地區

二、武能討敵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正值大司馬吳漢外出征討割據蜀地的公孫述,光武帝派張堪為軍隊運送縑帛與馬匹,途中又追拜他為蜀郡太守。在蜀地戰場上,漢軍正面臨著斷糧的威脅,軍中人心渙散,大司馬吳漢已經暗中派人制造船隻準備撤軍。張堪聽說以後立即馳馬面見吳漢,力勸吳漢不應退兵,又陳述公孫述必敗之理。吳漢聽取了張堪的建議,故意示弱引出公孫述軍,最終大敗敵軍,並將公孫述擊殺於城下。攻佔成都城後,張堪一面檢閱整理府庫中的珍寶器藏,開具名單上報朝廷,一面安撫城中官吏百姓,使得蜀人大悅。就這樣,張堪將公孫述在蜀地建立的政權和平地收歸於漢。

如果說征討公孫述,張堪只是出謀劃策還沒有真正征戰沙場,那麼接下來多次與匈奴之間的交鋒就再也無法掩飾他馳騁疆場的英姿了。張堪在蜀地擔任太守兩年後就被朝廷召回任命為騎都尉,領軍北擊匈奴。在高柳地區打敗匈奴後,朝廷又任命他為漁陽郡太守。漁陽郡是漢朝與匈奴交界處的一個邊郡,經常會遭到匈奴侵犯,擔任邊郡長官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抵抗匈奴的侵襲。

在張堪擔任漁陽太守期間,匈奴曾發上萬騎兵來襲,張堪只率數千騎兵便給匈奴一迎頭痛擊,打得匈奴軍倉皇而逃,從此不敢復來侵擾。

漢朝儒學“神童”,上馬暴揍匈奴,下馬打造漢代富裕地區

三、文行惠政

對於一個恪盡職守的地方長官來說,將郡縣治理得井然有序便已稱得上是政績突出,但對於張堪來說,使民安居還遠遠不夠,他還要帶領百姓致富。

狐奴縣是漁陽郡的一個屬縣,那裡至今還流傳著一個關於張堪的故事。有一次太守張堪率軍追擊匈奴,追至狐奴山時正逢連日陰雨而被困山前。軍糧無法送達,軍中將士都飢餓難耐。這時,伙伕給張堪端來一碗大米粥,張堪卻說,若士兵們都餓死了,那將軍活著還有什麼用!說完後,一怒之下將那碗粥摔向山石,就在那一瞬間,整座狐奴山突然金光閃現,頃刻間便佈滿了黃澄澄的稻穗,將士們紛紛摘取稻米充飢,直到三天後軍隊運來糧草。周圍的百姓聞聽後也紛紛來摘取稻米留作種子,卻沒有一個人知道該如何種植,於是張堪又向當地百姓傳授了種植稻米的方法,至此以後狐奴縣因種植稻米而日漸富裕起來。

故事雖是後人編造的,但張堪教民種植稻米卻是有史記載的。《後漢書》中提到,張堪在漁陽任上時,下令在狐奴地區開墾稻田八千餘頃,教民耕植,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為此當地百姓作歌:“桑樹無旁枝,麥稻結雙穗,張君為太守,百姓樂陶陶”。由此反觀狐奴山結稻穗的故事,才明白當地百姓對張堪發自肺腑的感激和愛戴的程度之深,甚至將張堪神化。

漢朝儒學“神童”,上馬暴揍匈奴,下馬打造漢代富裕地區

後來光武帝在詢問各郡官吏吏治情況時,蜀郡計吏樊顯向皇上講述,張堪從前擔任蜀郡太守時恩威並施,清正廉潔,蜀地曾留下公孫述的府庫珍寶不計其數,而張堪離任之日只乘了一輛破車,背了幾口布袋而已。劉秀聽聞之後,良久嘆息不止。對於張堪來說,自家資財尚不計較,又怎會貪戀他人財物呢,張堪的清正之氣真正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

上馬能討奸御外寇,下馬能治郡安萬民,文武兼修,清正廉潔,正因為有這樣的祖父,才會培養出超群卓絕的張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