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丨檢察官的書架


世界讀書日丨檢察官的書架

大同區人民檢察院圖書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同區檢察院圖書館面積不足40平方米,卻包羅萬象。有《是非與曲直》類的法律書籍,有《資治通鑑》類的文學書籍,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類的政治書籍,有《松基三井》類的藝術書籍,有《偷書賊》類的暢銷書,還有《微電影大導演》類的工具書。

世界讀書日丨檢察官的書架

世界讀書日丨檢察官的書架

該圖書館存書萬餘本,根據法律更迭速度和幹警需求不定期增添新書。姜明檢察長於2018年10月來到該院後,秉承著“快樂工作”和“每天都有一點進步”的理念,帶領幹警去書店一本本挑選實用書籍,並常態化地組織“檢察沙龍”,掀起檢察官頭腦風暴。

就像圖書館牆上字畫寫的,“天道酬勤”,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檢察官的書架

檢察官 周群

推薦書目《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

我推薦的一本書是2012年4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明楷著作的《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一書,該書講述了刑法理論對諸多問題的不同看法,其實是源於不同的基本立場。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之爭,可謂是刑法理論中的學派之爭,而學派之爭可以使各種觀點不斷得以完善,可以促使對方完善乃至放棄不合理的觀點,而對於法律工作者要不斷的瞭解和學習各種學派的法學理論,繼而不斷的充實豐富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


檢察官 李柏妍

推薦書目 《把信送給加西亞》

剛剛上班的時候,一位前輩把這本書送給我。帶著好奇心我將這本書一口氣讀完。故事內容很簡單,講的是一名軍人不講任何條件,歷盡艱險和重重困難,把信交給了加西亞,為美西戰爭的勝利做出極大的貢獻的故事。
“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不僅僅是職責所在,更是忠於職守、敬業愛崗的體現。主動地去完成任務,想辦法去排除萬難,這是主人公羅文成功的最大砝碼。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是:作為職業法律人共同體,需要每個共同體中的個體努力,用一項項任務的完成和點點滴滴的職責積累去建構這個團體的榮譽和肩負的使命。這就需要一種敬業精神,忠於上級的託付,立即採取措施,全心全意地竭盡全力完成上級的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


檢察官助理 劉德峰

推薦書目《日瓦戈醫生》

看紙質書的好處,是看電影和電子書斷然沒有的。《日瓦戈醫生》就是這樣一本可以陪伴入眠的書。

一戰讓無數的家庭、戀人、兄弟分散,人們只是亂世中的浮萍罷了,日瓦戈醫生不可避免的捲入了這場時代的洪流。他到前線去,後又參加紅軍,看似隨波逐流,然而並沒有放棄對生活和未來的期望。作為醫生,他遵循醫德,救死扶傷,而不是去問病人是紅軍還是白軍,是布爾什維克還是孟什維克,在他眼裡,再渺小的生命也是值得救護的,每一個病人都有生存和得到尊重的權利。

年初以來,新冠病毒席捲全國。幾百名醫護人員除夕夜趕赴武漢,數萬醫護人員支援湖北,還有不計其數的醫護人員戰鬥在崗位上,為戰勝疫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日戈瓦醫生,無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強大且穩定的國家,他能守護我們的安全。作為一名黨員和檢察人員,我們能做的就是作好本職工作,為社會穩定、戰勝疫情、復工復產盡一點綿薄之力。


檢察官 王豔

推薦書目《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本書是以一名都市白領若菱在智者老人的指引下,逐漸實現自我心靈的救贖為主線,通過一次次與老人及老人的學生的交流,將若菱內心的蛻變歷程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通過職業與家庭的雙重變化,向大家闡述作者張德芬女士在個人心靈方面的體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了被仰視或者俯視,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別人眼中的我們,而非真正的自己。學生時代,我們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下,為了考高分、上名校,努力學習;畢業後步入社會的我們,為了體面的工作、尊崇的社會地位,不懈拼搏……我們在意的已經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其上面附加的他人的看法。在不經意之間,我們喪失了自己對生活的主導權,活在他人的“支配”之中。本書從身心靈三個方面探討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併為如何讓自己從自身編織的桎梏中脫身而出提供了一些實際有效的方法。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反思自我、品評自我、遇見未知的自我。


司法行政人員 劉馨怡

推薦書目 《一生》

莫泊桑的《一生》這本書主要是通過描寫一個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進而來剖析和探索人生。讀完後最深的感受是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會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可以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不管我們身處困境亦或逆境,都要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要有勇氣,對自我有要求,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檢察官 熊東來

推薦書目《西窗法雨》

《西窗法雨》以親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用一個個的小事例漫談西方法律文化,對法律現象材料進行點撥評說,說的雖然是西方法律文化現象,卻對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著啟蒙作用。這本書最大的特點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不著痕跡地調動著讀者的思維,用法理思維去思考中國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