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检察官的书架


世界读书日丨检察官的书架

大同区人民检察院图书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同区检察院图书馆面积不足40平方米,却包罗万象。有《是非与曲直》类的法律书籍,有《资治通鉴》类的文学书籍,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类的政治书籍,有《松基三井》类的艺术书籍,有《偷书贼》类的畅销书,还有《微电影大导演》类的工具书。

世界读书日丨检察官的书架

世界读书日丨检察官的书架

该图书馆存书万余本,根据法律更迭速度和干警需求不定期增添新书。姜明检察长于2018年10月来到该院后,秉承着“快乐工作”和“每天都有一点进步”的理念,带领干警去书店一本本挑选实用书籍,并常态化地组织“检察沙龙”,掀起检察官头脑风暴。

就像图书馆墙上字画写的,“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检察官的书架

检察官 周群

推荐书目《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我推荐的一本书是2012年4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明楷著作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一书,该书讲述了刑法理论对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其实是源于不同的基本立场。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可谓是刑法理论中的学派之争,而学派之争可以使各种观点不断得以完善,可以促使对方完善乃至放弃不合理的观点,而对于法律工作者要不断的了解和学习各种学派的法学理论,继而不断的充实丰富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检察官 李柏妍

推荐书目 《把信送给加西亚》

刚刚上班的时候,一位前辈把这本书送给我。带着好奇心我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故事内容很简单,讲的是一名军人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和重重困难,把信交给了加西亚,为美西战争的胜利做出极大的贡献的故事。
“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不仅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的体现。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想办法去排除万难,这是主人公罗文成功的最大砝码。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作为职业法律人共同体,需要每个共同体中的个体努力,用一项项任务的完成和点点滴滴的职责积累去建构这个团体的荣誉和肩负的使命。这就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忠于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措施,全心全意地竭尽全力完成上级的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检察官助理 刘德峰

推荐书目《日瓦戈医生》

看纸质书的好处,是看电影和电子书断然没有的。《日瓦戈医生》就是这样一本可以陪伴入眠的书。

一战让无数的家庭、恋人、兄弟分散,人们只是乱世中的浮萍罢了,日瓦戈医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时代的洪流。他到前线去,后又参加红军,看似随波逐流,然而并没有放弃对生活和未来的期望。作为医生,他遵循医德,救死扶伤,而不是去问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在他眼里,再渺小的生命也是值得救护的,每一个病人都有生存和得到尊重的权利。

年初以来,新冠病毒席卷全国。几百名医护人员除夕夜赶赴武汉,数万医护人员支援湖北,还有不计其数的医护人员战斗在岗位上,为战胜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日戈瓦医生,无疑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国家,他能守护我们的安全。作为一名党员和检察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作好本职工作,为社会稳定、战胜疫情、复工复产尽一点绵薄之力。


检察官 王艳

推荐书目《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是以一名都市白领若菱在智者老人的指引下,逐渐实现自我心灵的救赎为主线,通过一次次与老人及老人的学生的交流,将若菱内心的蜕变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通过职业与家庭的双重变化,向大家阐述作者张德芬女士在个人心灵方面的体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被仰视或者俯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别人眼中的我们,而非真正的自己。学生时代,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为了考高分、上名校,努力学习;毕业后步入社会的我们,为了体面的工作、尊崇的社会地位,不懈拼搏……我们在意的已经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其上面附加的他人的看法。在不经意之间,我们丧失了自己对生活的主导权,活在他人的“支配”之中。本书从身心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并为如何让自己从自身编织的桎梏中脱身而出提供了一些实际有效的方法。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反思自我、品评自我、遇见未知的自我。


司法行政人员 刘馨怡

推荐书目 《一生》

莫泊桑的《一生》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进而来剖析和探索人生。读完后最深的感受是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会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可以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不管我们身处困境亦或逆境,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要有勇气,对自我有要求,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检察官 熊东来

推荐书目《西窗法雨》

《西窗法雨》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用一个个的小事例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虽然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对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着启蒙作用。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用法理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