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史学达人


论智慧、应变能力,粟裕为首。论谋略、算计,林帅更胜一筹。论气魄、胆识,彭总当仁不让。淮海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共态势,注定了蒋家王朝的灭亡!林帅的四野,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抗美援朝,彭总指挥志愿军打败了十八国联军!





福乐25


现代历史上的粟裕、徐向前、刘伯承、彭德怀、朱德、邓小平、许继慎、蔡申熙等都能够做到力挽狂澜。

下图:邓小平(上排左)、朱德(上排中)、彭德怀(上排右)、徐向前(下排左)、粟裕(下排中)、刘伯承(下排右)。








有才君子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力挽狂澜的将军是彭德怀。


彭德怀将军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在朱德之后,排名第二位,他戎马一生,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所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来回忆下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周年纪念,在西北主持工作的彭德怀并没有意识到,他会和千里之外的朝鲜战争有交集。

一天中午,北京突然派人找到彭德怀,说毛主席邀请他参加一个会议。

彭德怀将军没有耽误,马上让参谋收拾行李赶往北京。

到了北京以后,彭德怀才知道毛主席叫他来,是为了朝鲜半岛局势。


当时有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静观其变,一种是出兵支援。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所以毛主席想听听彭德怀的看法。

彭德怀考虑再三后,向毛主席表达了出兵的看法,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毛主席听到他这个观点后,心里有了合适的人选,当即表示让彭老总挂帅出征。

10月中旬,彭德怀和先头部队共10余万人,越过鸭绿江往朝鲜方向进军。

进入朝鲜半岛,彭德怀将军才感到局势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当时朝鲜人民军接连败退,金日成身边只有3个师的兵力。

彭德怀将军来到朝鲜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美军的情况,接着打了三次战役,让麦克阿瑟吃了一个大亏。

第一次战役消灭了南韩第三师,第六师共1.5万人,打垮了美军的王牌骑兵师。

第二次战役主要歼灭的是南朝鲜的近两个师,特别是第二师基本上失掉了战斗力,美7师也受到了重大打击,土耳其旅消灭了一半,其他的24师等也受了很多损失。

第三次战役直接打到了北纬37度线,汉城已经在志愿军的射程范围内。

直到这三次战役打完,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才知道对方的指挥官是谁,想来也是非常滑稽的事情。


后来麦克阿瑟被调回美国,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的朝鲜战争,打得异常艰苦,美军虽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作战体系,让志愿军吃了不少苦头。

可是,彭德怀将军带领中国志愿军,用了三年时间,把美军赶到了38线以南,这在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胜利。

要知道,美军刚刚经历二战的洗礼,拥有陆海空近1000万武装力量,而且装备先进的空军和海军,想要战胜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彭德怀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实在是难能可贵。


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将军率领中国志愿军陆续回国,他的英勇正好印证“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话。


—End—


冷月钩沉


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构成是:叶挺第十一军有八个主力团,贺龙第二十军有六个主力团。而朱德担任副军长的第九军其实是个架子军,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总兵力500人不到,最多算一个加强营,也就是说,朱老总几乎等于没有基本部队。



在9月初的“三河坝分兵”中,朱德奉命率领第九军军官教育团和第十一军25师共4000余人就地阻击,防止敌钱大钧部抄袭起义军后路。在三天三夜的阻击战中部队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只剩2200余人,在前往与主力会合的路上,遇见了第二十军教导团的200余人(粟裕就在这支小部队里),才知道了起义军主力已经在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

于是这2400余人成为了南昌起义最后剩下的建制部队,处在四面受敌、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部队伤亡过半的危险境地,思想和组织上都陷入混乱。本来,南昌起义部队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设置了政治指导员,然而此时所有师级以上党代表均已离队,政工干部职务最高的只剩下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



军事干部也是如此,在天心圩会议后,第25师师长和各团长也分别离队,朱德以下只剩下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一些同志在会议上认为既然主力部队已经失败,三河坝留下的这点人实在难以坚持,应该分散或者解散,一些同志反对,争吵的很凶,而到底应该怎么办,只能由临时负责的朱德做出决断。

就是在这个非常而艰难的时刻,面对大部分并非自己部下的干部战士,朱德表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坚决反对分散隐蔽 ,部队应该北上然后穿山西进,去敌人力量薄弱的湖南南部。但是大部分战士已人心惶惶,单独或者结伴离队的情况屡屡发生,南昌起义的火种,面临可能熄灭的危险,关键时刻,又是朱德站了出来。



为此,朱德在天心圩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发表了在军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讲话:“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中国也会有个1917,只要保存火种,革命就有希望”!

朱德的信心与激情传递给每一位留下来的干部战士,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坚定了群众的革命信年,这是总司令的伟大”!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澜。



朱德讲话后陈毅也上台发言,而黄埔一期的王尔琢则当众宣布: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当时部队已经只剩下800多人,朱德与陈毅、王尔琢两位助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

下设一个士兵支队(三个大队),一个特务大队(侦察警卫)、一个机炮大队(一门82迫击炮、两挺重机枪和两支手提机关枪)、多余的军官编成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虽然这就是全部家底,但是火种却保存了下来,并且从此永远也没有熄灭!



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以及战斗力的核心,发动湘南起义后奔赴井冈山成为著名的红28团。1955年授衔时,朱德名列十大元帅之首,陈毅名列第六,这支部队中原第73团3营七连连长林彪位列第三 ,而原74团班长粟裕则名列十大将之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评价到,这支部队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朱德元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确实,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力挽狂澜天心圩,朱总司令居首功。


度度狼gg


粟裕率领在苏中连战连捷的华中野战军,火速北上支援陷入不利局面的山东野战军,两军合并后,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再次展现了力挽狂澜的风采,指挥部队屡战屡胜,终于打开了华东战场的局面。

1946年,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与对手在苏中地区的对决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七战七捷的战绩。但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却由于各种原因,陷于不利局面,在攻打泗县的战斗中,虽然歼敌3千余人,但自身也损失了2千人,且攻城以失利告终。


之后又在对手三路大军进攻下,判断失误,受到敌人迷惑,中了声东击西之计,虽然在根据地重要城市淮安和淮阴受到攻击时,粟裕奉命火速率部增援,但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加之路途遥远,终究远水不解近渴,最后淮安和淮阴被敌人占领,使整个华东的局势愈趋严重,在战略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但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两大主力会合后,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两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并负责战役指挥。


按照高层的战略决策,华东野战军将主力集结,与对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首先,在涟水保卫战中,歼敌9千余人,让敌整编74师遭到重创。然后在宿北战役中,歼敌2.1万余人,打开了华东战场大歼灭战的良好开端,也成为华东战局的一个转折点。

半个月后,在鲁南战役中又歼敌5.3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鲁南战役使华东局面已经打开,我军已取得主动,而对方则陷于被动之中。粟裕认为“宿北和鲁南战役,是我军由前沿作战向纵深作战进行转变的关键两仗”。


鲁南战役二十天后,粟裕采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战术,以优势兵力,又歼敌6万余人,干净漂亮的结束了莱芜战役,彻底打了个翻身仗。随后又在泰蒙战役中歼敌2.8万余人。

在5月1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孟良崮以黑虎掏心战术,险中求胜,全歼“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3.2万余人。孟良崮战役给了对手最严重的打击,强力的推动了全国战局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

此后,华东野战军在华东战场上,虽然偶有小挫,但在粟裕和陈毅等人的领导下,运用优秀的战争指挥艺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完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毛主席与朱老总都是力挽狂澜的人物,他们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多次让革命事业起死回生,是挽救中国革命事业的人物,今天就谈一谈他们在红军初建时期是如何力挽狂澜。

毛主席是最早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人物,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毛主席深知委曲求全最终只会任人宰割,所以提倡建立共产党人自己的武装力量。毛主席的倡议逐步在共产党的有识之士中取得共识,所以便有了周总理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和毛主席等人领导的秋收起义等等。

革命的道路总是曲曲折折,武装起义部队的发展同样如此,当南昌起义之后,南昌很快遭到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国民政府的围剿,所以起义部队决心南下广州,占据广州作为根据地。

起义部队南下之后,国民党部队也紧随其后,在部队快要进入广东的时候,决心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进攻汕头,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留下小股部队在三河坝阻击敌人。这便是有名的三河坝分兵,带领阻击部队的军事长官就是朱老总,当时他只有三千人,而尾随的国民党的部队却有一万多人,但是朱老总依旧艰难的完成了阻击任务,可惜此时却传来了主力部队被打算的消息。

历史的十字路摆在了朱老总的面前,他所带领的部队成为了南昌起义的火种,朱老总决心保留火种,所以他带着这些人在赣南地区四处征战,最后得知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消息,于是有了朱毛会师的故事。

保留南昌起义的火种,并非是我要说的朱老总力挽狂澜的事情,而是在保留火种期间,朱老总给部队注入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那是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不久,朱老总带领的部队陷入了迷茫和失败的阴霾当中,所以在一次部队修整时,朱老总特意选择了一个比较高的土坡,他站在上面,让所有的战士都看到他。他向战士讲述了革命的艰难,讲述了革命的前景,他告诉大家革命必胜,让大家坚定信心,同时他也告诉一些对革命没有信心的人,他们可以选择离开部队。

经过朱老总的鼓励很多人更加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也有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不过留下来的人革命意志更坚定,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我军的高级将领,包括林彪元帅、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等。

朱老总的这种革命意志一直伴随我军的发展,在此后红军的多年发展中,革命意志始终顽强。而在此之前,远在湖南的毛主席也进行了一次力挽狂澜的举措,当时秋收起义之后,卢明德也在战争中去世,毛主席所带来的部队同样面临军心不稳的局面,为了革命工作更好的进行,毛主席在军队中进行一次改革,即为将党支部建设到连队。

毛主席通过这次改革,加强了部队的战斗意志,提高了大家对革命的认识,这种传统也流传至今,成为了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朱老总的革命精神,毛主席建立连支部,这些是战略层面的力挽狂澜,他们改造了军队的思想,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创造了一只革命的力量。这便是毛主席与朱老总的伟大之处,他们的思想永不过时,他们的精神长存。


帝国烽火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同样毛主席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军事家!

很多人可能因为毛主席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不会将毛主席归结为一个将军。毕竟毛主席已经成为最高领袖,称其为将军确实是降低了他的身份。但是我们就毛主席早年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可以证明毛主席是如何实现了力挽狂澜!

但是毛主席在革命早期所处的身份正是一名将军。毛主席1927年领导了秋收起义,后来曾经长期在红四军、红一方面军担任总前敌军事委员会的政委和书记。带领红一方面军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在国民党反动派对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根据地进行多次反围剿的过程中。毛主席指挥下的红一方面军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卫了革命早期成果和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同样也保卫了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和党代表。

最能体现毛主席力挽狂澜的事情是在长征中的一系列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使得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走完了25,000里的长征路线。而且打破了蒋介石部署的围追堵截的政策和看似铜墙铁壁的包围圈。

在长征的过程中有以下真实的历史事迹标榜史册,彰显着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的出色才能。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都是毛主席的军事杰作!

这一次又一次的决定和战役都体现出了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和对敌我形势的判断。真正的实现了力挽狂澜。拯救中央红军与水火之中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和种子。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单纯的从军事指挥能力方面来讲,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同样也在军事实践过程中完成了力挽狂澜、拯救中国革命于水火之中的历史重任。


珞珈山的猫


朱老总这样的老将军,他南昌起义后的表现,就是力挽狂澜的存在。

南昌起义之前,中国的革命事业进入低潮,很多人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离开了革命队伍。

南昌起义虽然取得了成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但革命力量仍然十分薄弱,故而国民党军队一反扑,红军被迫撤退,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

1927年9月初,在著名的三河坝战斗中,朱德带领4000余人在三河坝完成了阻击任务后,所部只剩下2000多人。然而还有后续战斗等待着他们。经过多天的鏖战,到1927年10月底的时候,整个部队总人数只有800人,部队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走的只剩下朱德一人。团以上干部只剩下朱德、王尔德和陈毅三人。

朱德为了保住了这800人的队伍,保住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和陈毅一起带着这800多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朱毛会师,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朱德当年率领的800人队伍中,先后走出了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


袁卫宇


中国历史上,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说几个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双方本来是一起合作北伐统一中国的。

但是,正在北伐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开始大肆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员。

这是倒行逆施是违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同时,这也是不得民心的一种做法。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次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他们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否则,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开始站出来,他要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出危局。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在后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可以说正是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一次起义的真正历史意义,就是让中国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新型队伍。

所以,八一南昌起义的打响,就是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做出来的挽救中国共产党命运与前途的伟大壮举。

这标志着,我们可以带领人民独自取得祖国的统一了。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还特意把南昌起义发生的这一天,定位建军节,可见这次起义的意义多么的重大。

还有土地革命期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时候,因为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的指挥,导致了工农红军锐减,有原来的八万多人,减少到了三万多人。

若是不纠正他们错误的领导方式,不改变领导人,工农红军面临着全部覆灭的危险。

此刻,蒋介石派了二十万大军来围剿工农红军,可以说这一次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毛泽东站了出来。他开始成为了党和军队的绝对领导人。他要带着工农红军走出危局,保住仅存的革命火种。

但是,要知道三万多人,想要把反动派的二十万人马给打败,当然是十分艰巨的一项任务了。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退缩,而是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开始寻找突破口。

他利用敌人派系众多,不能同心协力的这一矛盾。采用打游击战的方式,集中我军主要兵力,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

后来我们都知道,在这次战争中,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先后四次经过赤水这个地方,把国民党的大部队基本消亡殆尽了。

剩下的反动派,看到情况不妙,赶紧夹着尾巴逃跑了。

最终,毛泽东带领着的工农红军,转危为安,为日后革命的火种燃烧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这一次战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之战,也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的。

后来毛泽东把这一战,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毕竟用三万人马打败国民党二十万大军,没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肯定是做不到的。

通过这一次战役,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领导的正确性和伟大性,也只有他才能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

后来我们都知道正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当家作主的人的。

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在中国最为关键的时候,力挽狂澜的人。


史学达人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或救社稷于危难,或挽狂澜于水火。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叶剑英元帅

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内向来以细心著称。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长征路上“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回顾叶剑英一生,他曾在重大关头三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叶剑英全力护卫孙中山转移,使北伐战争得以继续。

1917年,叶剑英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从讲武学堂毕业后,叶剑英追随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面对陈炯明的叛逆行为,孙中山即令北伐军回师勘乱。

6月17日,叶剑英乘“宝壁”舰紧跟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由黄埔港出发向广州挺进,当舰队前进至白鹅潭附近时,遭到陈炯明叛军密集炮火伏击。叶剑英沉着指挥作战,他手握机枪,同士兵一起,向敌军猛烈还击。为了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叶剑英亲率士兵巡逻,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孙中山在广州蒙难50天,叶剑英始终率部捍卫孙中山。由于叶剑英等英勇斗争,使陈炯明篡夺革命政权的阴谋没能得逞。

2、张国焘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叶剑英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使张国焘这一阴谋破产。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决定向北进攻,创建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不赞成北上,极力破坏团结,阻挠北上。8月的毛儿盖会议上,中央决定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甘南。9月9日,张国焘给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发去密电,要他们“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密电到达时,恰逢陈昌浩正在向部队讲话,发报员就把密电交给了在会场外的叶剑英。叶剑英看完密电后,认为情况万分危急,立即冒着生命危险迅速而巧妙地将密电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就把密电记在了卷烟纸上,随后叶剑英又把密电带回会场,当时陈昌浩还在讲话,会议结束后,叶剑英才把密电交给陈昌浩。

党中央据此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团主力北上,当天夜里就离开了巴西,脱离危险境地。叶剑英也回到驻地,以“打粮准备南下”的名义,率领军委纵队脱离险境赶上北上的红一、三军团。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3、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快篡党夺权步伐,叶剑英全力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人民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当时的形势正如叶剑英指出的“情况已到了不破不立的紧急时候,不破了‘四人帮’,中央就立不起来。不破‘四人帮’,我们这个党就很危险”。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难之时,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不负众望,挺身而出,在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支持下,10月6日,叶剑英全力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剑英就提出,应该尽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当时邓小平正生病住在医院里,不久,叶剑英就安排邓小平一家住到西山,为了邓小平今后工作方便,叶剑英指示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负责送文件给邓小平。经叶剑英的积极努力,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以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叶剑英为确立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领导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