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朝鮮和我國是唇齒相依的親密鄰邦。公元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朝鮮進入了封建社會。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李朝,建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燕山君在位時(1495-1505年),在朝的“勳舊派”唆使國王去殺害標榜儒學的士林派”,開始了李朝長期黨爭的傾軋局面。

十六世紀後期,士林派在朝中得勢,對敵黨大肆報復。這種動盪的政治局面,使朝鮮國家武備鬆弛,力量削弱,給人民造成無窮的禍害,給日本侵略者造成可乘之機。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已初步完成了政治統一。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適應大封建主掠奪和擴張的要求,積極準備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

戰爭前夕,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宣祖說:“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四百州盡化吾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公開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1592年4月,日本侵略軍十五萬八千人相繼在金山登陸,大舉侵略朝鮮。朝鮮軍民奮起抗戰。這一年是壬辰年,因此,朝鮮史書上稱這次衛國戰爭為“壬辰戰爭”。

日本侵略軍在釜山登陸後二十天,就佔領了首都漢城;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向西北侵入平壤;東北深入到咸鏡道北部;在南方佔領了京畿,忠清、慶尚各道的許多郡。侵略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僅晉州一地就被害六萬人。朝鮮人民奮起抗戰,紛紛組織義兵,到處打擊敵人。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水師大將李舜臣在南部領導水軍抗敵,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他集中群眾的智慧創制了靈巧的龜船。這種戰船長一百十三尺寬十四尺半,上面象龜背,被稱為“龜船”。龜船身外蓋有鐵板,遍插錐刀,不容易被敵人的炮火擊傷,又可以防止敵人接近。

船首有一昂起的龍頭,尤嘴是銃口;船身的兩側和前後也都有銃口,可以從裡面向四方射擊,噴射火焰。銃手和槳手都藏在艙壁裡,不容易被殺傷。從船的兩舷各伸出幾十根划槳,划動和進退都極快。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李舜臣率領的由這種龜船組成的艦隊,在南部巨濟島附近的海面上多次擊敗日軍,三四個月內,擊沉日艦三百多艘。這一勝利,打破了敵人水陸並進的作戰計劃,牽制了敵軍的北進;也捍衛了糧餉基地全羅道,為以後的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南部晉州,金時敏也率領幾千名守軍,與城裡的人民群眾緊密配合,跟日軍激戰五晝夜,保住了晉州城。這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明朝政府援助。明朝政府深知日本侵略朝鮮的目的“實所以圖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乃於1592年7月,派兵五千支援朝鮮,年底又派出四萬人增援。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明神宗派宋應昌為經略,領導朝鮮戰場軍事工作;以李如松為提督,負前敵指揮之責。1593年初,協同朝鮮李鎰、金應瑞等的軍隊猛攻平壤,三天內就收復了這一被敵主力軍盤踞的名城。

朝中軍隊乘勝追擊,又收復了開城。李如松還派兵燒燬了敵軍糧站。各地義軍四出襲擊,切斷敵軍運輸線。敵軍大量傷亡給養困難,士氣低落。4月中旬,漢城敵軍被迫南遁,退據東南沿海一隅,朝鮮國土大部分光復。日本第一階段的侵略計劃被挫敗後,為了爭取喘息時間,以便捲土重來,就提出議和。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明朝政府為了爭取談判順利進行,主動將大部分援軍撤回國內。和談從1593年秋開始。日本提出一系列無理要求,如要求明朝將公主嫁給豐臣秀吉,把朝鮮南部割給日本等。談判拖延三年,由於日本侵略者沒有誠意而破裂。

1597年7月,日木侵略者又派十四萬陸軍,數百艘戰船,幾萬水兵,再次進犯朝鮮。這時,朝鮮由於黨爭,李舜臣被誣敵,竟被撤職。繼任者腐敗無能,防備鬆弛,海軍戰鬥力極度削弱。在7月中旬的一次海戰中,朝鮮海軍幾乎全軍覆沒。日軍水陸並進,佔領了朝鮮海軍要塞閒山島和西南地區。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朝鮮再次要求明朝出兵援助。1598年,明朝政府派邢玠、楊鎬、麻貴等率軍前往朝鮮。這一年九月上旬,明軍在稷山沉重地打擊了日軍,制止其北犯。

9月中旬,李舜臣重被起用。在鳴梁海峽海戰中,李舜臣以十二艘板屋船和一百艘改裝民船,挫敗了三百三十艘敵船的輪番進攻,取得了擊沉敵船一百餘艘,殲敵四千人的輝煌勝利。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不久,豐臣秀吉在進退兩難中憂急病死,遺囑從朝鮮撤兵。11月中旬,朝中海軍在露梁截擊潰逃的日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決戰。由李舜臣指揮的朝鮮海軍打退了圍攻明朝派往朝鮮經略(統帥)陳璘的敵船。

明朝老將,年已七旬的鄧子龍正在指揮作戰,戰船中彈起火。李舜臣馳舟來支援時,左胸中彈,但他還叮囑部下不要聲張,並將令旗交部下代施,繼續戰鬥。露梁海戰大敗日本海軍,擊沉敵大小戰船四百五十艘,殲敵一萬五千人。

血雨腥風:歷時七年,大明與朝鮮聯合抗日的“壬辰戰爭”

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和明朝老將鄧子龍在這次海戰中並肩作戰,最後都壯烈犧牲。迫於朝中聯軍的強大攻勢,日本陸軍也不得不撤出朝鮮半島。歷時七年的壬辰衛國戰爭終於取得最後勝利。


關注小編,每天帶給您不同的歷史和百科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