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權力的更替,血雨腥風"三大政變"

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歷史,從封建社會到現如今的近代,經過了那麼多的宮廷政變,都存在於皇位爭奪和政權更替之中。誰能知道這種風雲變幻卻總是會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並且在我們後人看來存在諸多爭議。想要參透其中的精髓,那便要換位思考站在當時的立場進行分析。宮廷中許多的陰謀紛爭,想要在這樣的深宮中得以生存,如若方法得當,那便是清閒自在;但要是心存不快,而費盡心思想往上爬,那便是萬丈深淵。帝王的權力與野心,君王之間的利益鬥爭,還有各種腥風血雨,都消逝在了歷史紅塵之中。這些權勢的利益紛爭,亦是鬥得你死我活的戰場一般,只要涉及到了政治問題,那將終究沒有退路。震撼人心的三大政變將中國的歷史進行了一番更替,影響卻各不相同。

政治權力的更替,血雨腥風

一、沙丘之變,秦王朝風雨飄搖

我國的秦始皇,是封建王朝的開端,是最具雄偉之才的皇帝。他的胸懷極為寬廣,自己內心所堅定的信念便是為全天下的百姓謀求福祉。秦始皇一生的功勳無數,內心始終有著一份放不下的責任,那就是對百姓的承若。雖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但其實帝王的情都給了老百姓,給了自己的子民們,那是他們的依靠。秦王朝的統治並不穩定,漸漸地出現了很多股力量的相互對立,他們之間形成了多方勢力的集合,從此戰亂不斷,太平盛世成了亂世。

公子扶蘇,雖多愁傷感卻是一位開明的賢才。他和胡亥恰恰相反,胡亥為人心機極重、謀略規劃甚是縝密,身邊有著趙高這樣的大人物相助,扶蘇最後自殺而亡的下場,著實令人惋惜。秦始皇在沙丘宮駕崩之際,身邊的大臣李斯懷有私心,並未將此消息傳播,反而秘密追喪。事實上,李斯早已經和胡亥暗中串通完好,想要利用秦始皇之死這大好的機會來偽詐詔書。只是當時的世人皆以為公子扶蘇必為太子,沒有想到趙高等人篡改遺詔,將立胡亥為太子,順利登基。

扶蘇聽聞此言,傷心欲絕,接到了一道賜死自己的詔書,自殺而亡。而胡亥將登基,心裡定是萬分不安,為了穩定政權,便下令誅殺自己身邊的多位大臣們。失去了頂樑柱,沒有了左臂右膀,胡亥這帝王之位更是搖搖欲墜,故而在後期的秦王朝在風雨飄搖中,雖僥倖生存卻早已黯然失色,血腥已經傳遍了大秦的每一個角落。

政治權力的更替,血雨腥風

二、陳橋兵變,趙宋王朝的建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建立了趙宋王朝,這是一位極為了不起,值得稱讚的皇帝。本就出身於落魄的官僚之家,本應該是此生平凡的他卻走上了君王之路。只是,他在這過程中輾轉反側,一路顛簸卻毫不言棄。似乎是上天感受到了他一路上命運的不公,一次陳橋兵敗"黃袍加身"讓他從此走上了君王路。

本來只是想著為國報力,故而選擇了參軍,遼國來犯,理應該保衛國家。可是自己卻被推上了王位,自身能力極強,在諸位將領中才華出眾,被許多人舉薦為君王。舉兵起義後,便穿上了黃袍,建立了大宋王朝。從此他再也不是將軍,也不是普通百姓了,而是一國之君。這樣的轉變讓他特別的不適應,卻也是被迫接受了。在他的率領下,他們輕而易舉的奪取了後周政權,這更加使得百姓們極為敬佩、擁戴他。這場政變沒有傷亡、沒有伏屍遍野,更沒有狼煙四起。史上稱為"唯一的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政治權力的更替,血雨腥風

從此趙匡胤的名聲遠揚,這麼容易就使得改朝換代,凸顯了趙匡胤的政治功能。之後的宋朝在他的治理下,更是煥發了勃勃生機,國富民安。即使是日理萬機也不忘記百姓對他深深的期望。愛戴百姓深得民心,在政治經濟上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也為後來的宋朝基業奠定了基礎,從此宋朝蓬蓽生輝。

這場歷史上無比稱讚的皇帝,建立了大宋多年的基業,且成為了大宋的開國君王,何其的榮幸,這場"黃袍加身"雖說有點勉強,卻正是趙匡胤一生的光環。若是沒有大眾的支持舉薦,那被推上高位的就不是他趙匡胤,或許是另外一個能力出眾的人了。他又是那麼幸運,一身的才華自是沒有流失,而是恰到好處。

政治權力的更替,血雨腥風

三、靖難之役,四年戰亂破壞極大

每個開國皇帝內心的憂慮莫過於在死後沒有好的寄託,故而想要將皇位傳給最為信任之人,才可以守護好這大片好的江山。而且皇帝一般都會採納權臣的意見,畢竟歷史上權臣篡位的史實也不少,並且身邊的人實際上大有威脅。可以說他們的存在必然是個隱患,倒不如像劉備那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正確的人才使用觀才最好。只是帝王身邊實在是太多的才人,每個人都想爭先恐後的被器用,於是才有了群臣的紛爭和利益糾紛。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之後,立了自己的孫子為帝。建文皇帝朱允炆為了削弱權臣的力量,開始對他們進行分割成了許多的藩地。而且隨著藩王的勢力日益強大,已經對中央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當時朱元璋還有一個皇子朱棣,被建文皇帝封為了燕王,他天資聰穎,極是聰慧,卻懷有野心。用盡心思想要奪得帝位,只是本身也未料到朱元璋最後立了自己的兄弟朱允炆為帝,這讓他匪夷所思。他接受了封地之後定是不會老老實實的,怎肯甘願無所事事做一個閒散王爺呢?所以,他定不想失去這個大好機會,在朱元璋駕崩之後,採取兵變起兵反抗,史稱"靖難之役"。

政治權力的更替,血雨腥風

其實,這就是南北朝的起因,本來這大好的大宋王朝被分割兩方勢力,僵持不下。南北朝的四年內戰,燕王最後也是如願以償,登上了帝王之位。這次兵變使得他大放異彩,得到了心心念唸的皇位,在他的帶領下,開始進行了削藩戰爭。這一戰極為曲折,畢竟藩地的勢力早已膨脹無比,四年戰爭結束後,宋朝才剛剛恢復平息,卻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戰役都是具有殺傷力的。

其實,諸多的文人學者都不太明白朱元璋的做法,當初為何不直接將皇位傳給朱棣,反而立自己孫子為帝。這樣豈不是滋生事端,更加不太平。他的做法暗示了後期將會有一場腥風血雨的戰爭爭奪,可是歷史註定如此無法改變。

政治權力的更替,血雨腥風

故而,一個王朝的覆滅必然和它本身的政治制度相關。每個王朝的更替都應該去吸取教訓,同時這更加需要一位開明的君王,管制整個國家需要用心和責任擔當。每一場戰役的爆發,都會掀起一番波浪,但這始終都是立足於政治權力之上。為何有那麼多的人對此虎視眈眈?那都是自己的虛榮心在膨脹,野心在增長,而百姓們唯一能做的卻也只有相信自己的君王,這麼多戰亂的發生帶來的傷害不計其數。每一場政變的結果必會影響到下一個國家的治理,其中的經驗和教訓是歷史長河中滾滾而來的前進步伐。我們作為歷史的旁觀者,理應當知道沒有政治權力的突然更替,只有潛在的危機早已出現。

參考文獻:

《中國歷史》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