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知是非而不是非

成熟是什麼?我現在的理解就是,知是非,而不是非。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點相似。

每個成人的精力資源都有限,如何分配,注意力放在哪裡,大差不差就代表了這個人人生質量的上限。深究的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複雜又麻煩,這就考驗人如何高效利用自己有限的精力資源,化解這些複雜和麻煩,讓自己過得儘可能簡單輕鬆順暢。

從這個角度講,《紅樓夢》裡,王熙鳳的陪嫁丫頭平兒,就是個標準的成熟人。

平兒處境很尷尬,王熙鳳管家,八面玲瓏,風格跋扈,跟周圍上上下下的人打交道,平兒夾在中間,麻煩多委屈大。但她都處理的挺好,甚至李紈曾評價平兒說,王熙鳳是楚霸王,力能扛鼎,而平兒就是那兩根手臂。我的理解是,如果不是平兒,王熙鳳的聰明,只能讓她自我消耗得更多。

第一個例子,是巧兒出疹子,王熙去照顧鳳,賈璉鑽空子勾搭上個廚師的媳婦兒。巧兒的事情過去,王熙鳳要回去了,平兒去收拾賈璉的東西。枕套裡抖摟出一綹頭髮。

王熙鳳那性子,要是知道了,一定鬧得天翻地覆。平兒把頭髮塞袖子裡,幫賈璉掩蓋下,免了事端。

其實王熙鳳聰明通透,賈璉啥德行,幾道彎彎腸子她都門清兒。平兒就一丫頭,不藏頭髮,也不是錯,完全尊重事實嘛,讓王熙鳳一頓鬧,家常便飯似的。

可平兒裝傻充愣,雖然處境尷尬,還是一心避免事端,省了王熙鳳撒潑耗費的精力,要知道,發脾氣大鬧是要傷身體耗元氣的,從而也省了一大家子為了勸解安撫這事消耗的種種資源。

第二個例子,是王熙鳳放高利貸。有人送利錢來的時候,王熙鳳正和賈璉說話,平兒知道高利貸的事情不能讓賈璉知道。平兒攔下那人,回覆王熙鳳說:“姨太太打發香菱妹子來,問我一句話,我已經說了,打發他回去了。”

她就暗示王熙鳳,沒什麼大不了的,一會兒再告訴你。賈璉走了,她才說,哪什麼香菱啊,我就撒個慌……

說了句瞎話,大是大非變得不痛不癢。

第三個例子,是雪地裡烤肉,平兒丟鐲子那次。王熙鳳派人去查,查到是寶玉的一個丫頭偷的。

平兒接到這個消息後,怎麼處理呢?她又藏著。跟發現鐲子的人說,別告訴別人。一個是寶玉很在乎別人怎麼看他的丫頭,這要是讓他知道了,又得不嫌事大,哭哭鬧鬧找這個找那個的掰扯掰扯;二個是小丫頭出事,大丫頭也沒臉,教人無方嘛;還有,王熙鳳要知道自己眼皮子底下這小丫頭就偷啊摸的,她不發威那就不是她了。

平兒跟王熙鳳說,鐲子褪了口,丟草根底下,雪又深,沒看到。後來雪化了,鐲子顯了出來,就這麼揀回來了。

名正言順,大家都信,這事就這麼過去了。

平兒就是對人這麼擔待,對寶玉的,對寶玉的大丫頭們,對鳳姐兒的,包括對偷鐲子的那個小丫頭的。

但平兒不是爛好人,她私下裡提醒寶玉的大丫頭,以後要提防著那個小丫頭。

這就是把大事化小了——既然這樣小範圍小資源投入也能妥善解決問題,何必弄太多的人和資源摻和進來,雞犬不寧呢?那麼多人和資源的投入,到最後,誰能得到什麼好處呢?

她這樣不恨不怨、弱化自我、擔待人,不是傻,不是弱,不是無視逃避問題,實際上她有很強的是非心。是非面前,她第一時間能識別其中的複雜和麻煩,並立馬判斷出牽扯到的方方面面。在這個基礎上,她才能掐準大是大非的“人中”,舉重若輕,於情於理於法,都能兼顧,化問題於無形。

其實做到“識別是非”這點的人,並不少,可這並不是成熟的關鍵點。

平兒的成熟,在於,她知道是非,有是非之心,但她從不利用是非去強化去搬弄是非。這一點極其難得。

想想,我們很多人是不是在生活裡跟平兒正好相反?

具體表現在:第一,有一點是非,就只能看到自己的那點情緒那點委屈,沒有全局觀,看不到這個是非背後隱藏的更多更大的利害得失;第二,一點是非由頭,都能拿來細研深究做擴大解釋,甚至無事生非,還自認聰明。

直白一點,就是老覺得自己的那點委屈比天大,自己的手腕無人能及,不嫌事兒大、不考慮資源消耗,不計後果的傻叉事兒逼。

到最後呢,不過是自制漩渦,精力資源越卷越多,越耗越沒底兒,損人不利己,大家一起損耗,一起倒黴。

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反目的合夥人、惡化的朋友關係、婆媳矛盾、不睦的家庭,還有越走越遠最終分道揚鑣的夫妻,大體都這麼個套路——為了自己認定的那點是非,為了凸顯自己的聰明無與倫比,鑽了牛角尖,不惜放棄整個合作的事業,放棄友情,放棄整個家庭,不惜犧牲孩子一生的利益,讓自己生活在更大的是非損耗裡。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痴不聾,不做家翁”。你看,那些自認聰明通透,也總想讓人認為他聰明有才華的人,往往處境艱難狹促,雞飛狗跳不得片刻安寧。反倒是那些看起來呆頭呆腦,對事不太靈光的人,人家裡裡外外都相對平和順遂。

其實,無他,後者不過是弱化了自我的那點小聰明,讓渡了部分個人的小利,避免無謂的是非對抗中的能量消耗和資源損耗,用原本有限的資源開闢了更大更開闊更長遠的東西。

這就是成熟。

623:知是非而不是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