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值得欣慰的是,高考恢復後,在我們莘莘學子中,有很多人都考上了清華、北大這樣頂尖學府,真正地實現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理想。

畢業後,他們有的當上了公務員,有的成為社會上的技術型人才,有的則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但無論身居何處,位居何職,他們都對祖國赤膽忠心,為國效力。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但是,也有個別人讓我們很失望,當初是被國家公派去美國留學深造的,祖國人民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學成歸來能夠為國效力。然而,在美國留學期間,因為看到了當時美國的條件確實比中國要好得多,他就加入了美國籍。

如此也就算了,當在美國拿到世界大獎後,他還聲稱幸好沒留在中國,要是在中國可能就拿不到這樣的成就了,這一句話聽著讓很多中國都很寒心,甚至憤怒。

說這話的人,正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他叫張益唐,出生於五十年代上海的一個高知分子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方面的教授,母親是一位有著新思想的知識女性。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受家庭學識氛圍薰陶,張益唐從小就對知識充滿渴求,尤其是對數學,從剛開始的瞭解跟數學有關的東西,到後來對數學幾近痴迷的程度。聰明的父母一看就知道兒子有著超高的數學天賦,於是專門請老師教他數學方面的知識。

但這時因為正趕上社會動盪的時候,高考被取消了。張益唐的課程也受到了影響,父母由於工作原因,帶著十幾歲的他東奔西走。輟學後,他也沒有把數學落下,在家裡潛心研究數學,甚至把哥德巴赫猜想這種數學難題拿出來研究。

結果,不到半年時間,他就獨自攻克了一系列的數學難題,對數學的掌握程度已經達到了高中階段的水平。自學成才的張益唐,始終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雖然生活有時很不容易,但他對數學的執著和熱愛從未改變。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22歲那年,全國恢復高考了。張益唐牢牢地抓住了這一次機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

四年的北大學習為張益唐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由於表現突出,被北大校長舉薦給華裔數學教授莫宗堅的門下學習,莫宗堅也認為他是一個難得之才,所以推薦他去美國繼續深造,回國後為祖國效力。但到達美國後,張益唐卻讓人失望了。

1985年,張益唐來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僅僅用兩年就完成了博士畢業論文,但因為他在博士論文中指出導師莫宗堅的一個理論很可能是錯的,因此,莫宗堅就沒有同意他畢業。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我們都知道,博士畢業論文是需要經過導師批准通過後才可以畢業,否則是畢不了業的。師生倆曾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導致師生不睦。這樣的問題,在80年代的天才神童謝彥波身上也出現過,他同樣是因為在畢業論文裡指出自己導師理論的錯誤,最終沒有拿到博士學位。

其實,每一個天才似乎都有一個共性,即追求“完美”的性子。對於張益唐來說,在數學研究中如果有問題,他就一定會刨根問底。他曾說,“數學研究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崇拜權威,要敢於挑戰傳統。”不過這種挑戰所付出的時間代價有點大,此事一度被拖了七年之久,他才拿到博士學位。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後來,北大知道他的情況後,誠心邀請他回國擔任教授,沒想到張益唐直接拒絕了。而在美國的他,學成後也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最落魄的時候,是匿藏於市井餐館中跟人打工、洗盤子。但即便是幹著這種又髒又累的工作,他也從來沒放棄過對數學的研究。

最終,他用30多年的時間,終於在他58歲高齡的時候,證實了“孿生素數猜想”的正確性。一時間,張益唐這個名字,國際數學界和科學界盡人皆知。

“素數”指的是隻能被1和其本身整除的數,而他所謂的“孿生素數”,就是指差為2的素數對,即P和P+2同為素數,如(3,5)、(5,7)、(11,13)等。100以內有8個孿生素數對;501到600間只有兩對。隨著數的變大,可以觀察到的孿生數越來越少。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2011年,人們發現目前為止最大的孿生素數共有20多萬位數。但在這個數後面再多找一對孿生素數,至少要花兩年的時間。張益唐在《數學週刊》上發表的《素數間的有有界距離》的文章,證明了存在無數多個素對(p,q),其中每一對中的素數之差,即p和q的距離,不超過七千萬。換句話來說,七千萬步之內,必有一個孿生素數。

七千萬聽起來是個巨大的數字,但在數學上只是一個常數而已。雖然它和孿生數猜想的距離為2的結果還有十萬八千里,但用張益唐的方法把七千萬縮短到幾百以內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張益唐於2014年獲得了世界級大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當時他已經59歲,大器晚成的他頓時激動不已,但並沒有中國人為他感到驕傲,因為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在中國的話他可能拿不到這個大獎。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的他,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這番話讓人感到憤怒,後來中國各方面都迅速發展起來了,他又換了另一個說法,稱如今中國已經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有機會的話他也想回中國發展。這無疑讓更多中國人對這根“牆頭草”反感到了極點。

當初在他失意落魄的時候,北大的老師和同學紛紛誠心邀請他回國擔任教授,但被他一口回絕,寧願留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願意回國,甚至加入了美國籍。如今看到中國強大崛起,又想回來中國發展,這樣的人不禁讓人覺得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